鄧麗娟 黃海英 姚英
(百色市右江區百林小學,廣西 百色 533000)
小學生在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學科,儲備知識,打好科學文化基礎,為將來升學做準備,而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但在筆者教學實踐中發現,小學生多有課上不主動,課后不自覺的不良習慣[1]。在學校課堂中,雖然大多數學生能保持認真聽講、專心學習的態度,但卻存在回答問題不積極、發言表達不主動的情況,在課上不愿意與老師進行良好的交流互動,很少主動提出問題,老師得不到正向反饋,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生活自理能力在一個人一生中非常重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筆者在多年帶班教學工作中發現,小學生在生活中存在作息不規律,不懂得照顧自己,不參與家務,甚至事事依賴家長的不良習慣。其次,不少小學生都不會收拾書包,每每來到學校才發現忘帶課本、帶錯課本或作業本不見的情況時有發生,丟三落四,沒有計劃性,不做準備。而在班級勞動值日安排時,有部分學生不懂勞動,有部分學生逃避勞動,懶惰成為了許多學生的主要缺點。而其中更為突出的是,小學生甚至是高年級小學生,仍不懂得照顧自己,事事需要依賴父母,即使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不能完成,缺乏生活技能,依賴性太重。
人際交往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也是一個人具備較好協調能力的表現。同伴交往是小學生人際關系的主體,但是他們在實際交往中又會因性格方面的因素、缺乏交往技能、學習成績高低等的影響而導致產生各種各樣的障礙。
理想是人生前進道路上的動力源泉,缺乏理想目標,人生將找不到方向。在班級工作中,應多開展以理想抱負和責任教育為主題的學習,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班級活動,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陶冶道德情操,豐富興趣愛好,找到為之奮斗的前進目標,以理想信念促使學生加強學習的主動能動性。作為班主任,應該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思想動態,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激勵他們求知向上的自信和勇氣,使之積極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可以把主動學習、按計劃完成作業、照顧自己作為目標,從每日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向目標靠近;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則把誠實守信、獨立學習、體恤他人作為目標,“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將他律轉化為自律。
好的行為習慣是一種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通過對某種行為的不斷重復獲得,因此養成好習慣需要不斷重復良好的行為。在學生出現不良行為習慣時應及時加以糾正,從細節抓起,鼓勵學生的好行為,把細節放大,要利用好表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獎勵與懲罰等方式,讓學生通過努力,得到被肯定、被表揚、被獎勵的自豪和喜悅,并長期堅持,使班集體中形成自覺行動、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無論在課堂學習還是課后學習,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都應加強引導,反復訓練,并適時地檢查督促。
教育目的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學習社會規則,將其內化為自身一部分,并將所學社會規則與品德外化至日常生活中。而真正的教育則需要基于學校教育與家庭合作構成合理,有助于學生培養行為習慣。家校共育主要是由于盡管校園是小學生養成行為習慣的主要陣地,但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里發生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中折射出來,而學校復雜的教育過程產生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此要加強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教育不可缺位,父母角色不可替代。家庭教育應密切配合學校教育,縮小學校和家庭之間在教育目標、內容和方式上的差別,優化孩子受教育的條件,共同重視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實現家校教育合二為一。因此,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可設置長期家校共育合作機制,小學對于家校溝通較為重視,但通常下放至班主任執行,缺少校級人員統籌管理,難以對合作事項加以指導。所以,小學可專門設置家長管理會,通過定期舉辦家長會的方式,做到雙方有效溝通,以傳遞正確教育孩子理念。
俗話說:“正人先正己?!卑駱訐碛袩o聲的力量,小學生正處于學習和模仿的最佳年紀,因此,老師、家長嚴格要求學生、孩子能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敖獭钡哪康氖菫榱瞬唤?,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如沐春風,潤物細無聲的。在學校中常見學生“挑”老師情況,在主科老師與班主任面前表現良好,其他術科老師上課,則將此良好習慣拋之腦后,必定會影響小學生習慣養成。因此,作為老師,必須先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保持良好的習慣和品行,在校園中給小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成為學生學習效仿的對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借此為小學生樹立良好行為習慣意識。并且加強教師培訓,選擇優秀一線工作者,如優秀教師與班主任,培訓學校各科老師,改進其培養學生習慣方法,以此達成合力,通過全方位的滲透方式,以培養學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