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飛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隨著社會大眾對高等教育的日漸重視,近年來我國各高校均呈現蓬勃發展,高校規模日漸擴大,高校數量日漸增多。特別是以應用型教學為主的民辦高校,日漸發展為高校隊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統計,至2020年6月底,我國共有2740 所普通高等學校,其中民辦高校為773 所,占據普通高等學校的28.21%。由此可以看出,民辦高校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我國高校的整體發展水平。同時,民辦應用型高校也應當積極發揮對社會進行人才培養的作用,不能僅僅把人才培養的目標定在本科、專科階段,也應當積極向碩士人才培養方向拓展。但民辦應用型高校在申碩上受自身發展及外界各種環境影響,必定會受到較大的制約與瓶頸,但同時也具備申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首先,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的社會認可度相對較低。一方面是由于民辦高校設立的時間相對較晚,這就給社會大眾一個發展不成熟的印象,因此很多企事業單位在對民辦高校畢業生的招聘上存在一些偏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校的就業率。另一方面,考生及家長普遍認為只有分數不高,無法考進公辦高校的學生才會選擇民辦高校。因此,民辦高校在與公辦院校的競爭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而碩士培養則能夠大大的提升民辦高校的社會認可度,是實現彎道超車的有效著力點,因此民辦高校進行申碩具有較大的必要性。
其次,民辦高校之間競爭日趨激烈。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民辦高校也迅速成長起來,數量日漸上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民辦高校之間的競爭壓力。民辦高校之間的競爭點無非是在知名度和畢業生就業率兩個方面。在知名度上一般民辦高校之間都差不太多,因此若要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務必要突出亮點,而碩士點的建設就能有效的提升知名度,增加競爭優勢。在就業上,就業競爭日漸增大,在崗位競聘中,碩士學歷一般比本科及專科更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建設碩士點能有效推動就業率的上升。因此在同行競爭中,民辦高校申碩勢在必行。
最后,申碩是實現自身飛躍性發展的必要過程。民辦高校若要取得長足的發展,就應當時時積極進取,積極拓展市場需求量較大的學科專業,不應當滿足于現狀,裹足不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對高精尖人才的需求量日漸增大,各行各業對畢業生的學歷門檻要求也日漸提升。再加之與公辦高校的競爭及民辦高校之間競爭日趨激烈,民辦高校如何提升自身的社會認可度,如何保障自身就業率的穩定提升就顯得較為緊迫。而碩士點的建設能夠有效的解決當下面臨的這些問題,并能有效的推動自身取得長足的發展。因此,民辦高校進行碩士點申報具有較大的必要性。
首先,地方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植。無論是公辦高校或民辦高校的設立與長足發展,對當地的發展都有較大的益處,其一,高校可以提升當地的教育水平,為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師資的培訓與引進提供了較為廣闊的平臺。其二,高校能夠提升當地的聲望,特別對于經濟不太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可以借助高校提升其知名度,促進和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其三,高校的設立與發展能夠有效的促進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能夠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服裝、百貨及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因此地方政府樂意民辦高校在當地的設立,并為其設立與發展提供政策性支持。而民辦高校申碩是保障其獲得長足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地方政府會提供一些幫扶政策措施。
其次,市場對高學歷人才需求增大。隨著社會大眾對教育事業的重視,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日漸擴大,近年來每年本科畢業生超800 萬人,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高達874 萬人。同時綜合考慮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疊加的影響,就業競爭壓力日漸激烈,形勢不容樂觀。在競聘者遠遠超出招聘崗位的情況下,企事業單位只能優中選優,同等學歷優先考慮名校應聘者,不同學歷條件下優先考慮高學歷畢業生。因此,民辦高校為適應市場需求,保障其競爭力與就業率,應當積極進行申碩。
最后,考研人數激增,為生源提供保障。據統計2018-2020年,考研報名人數分別為238 萬,290 萬和341 萬,平均每年人數增長率在19%以上,截止本文收稿之日,2021年考研報名人數更是達到了377 萬人。但與此同時,2018-2020 三年平均報錄比僅為3.3:1,即近三年平均每年有175 萬考生落榜。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現有的碩士點招生還有較大的缺口。另一方面在考研方向上,現在分為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其中專業型碩士是由2009年開始招生,在其設立的最初幾年內,招生數量遠低于學術型碩士,但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自2017年以來專業型碩士的報考數量與招生數量超過學術型碩士,且依然保持著直線上升的發展趨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以應用型為主的民辦高校提供了生源支持。
民辦高校在申碩的論證上,雖然具備一定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但整體與公辦院校相比還有較大的瓶頸有待突破。
首先,招生的生源具有局限性。民辦高校在生源上相對較弱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學費相對較高,由于民辦高校大部分的資金來源為自籌資金,而學校的收入也主要是靠學費來支撐,因此造成民辦高校的學費居高不下的情況。高學費導致一些家庭經濟狀況不太好的考生寧愿選擇復讀或選擇公辦專科院校,也不愿選擇學費較高的民辦高校。同理,在進行碩士培養時,為收回投入的碩士培養成本,碩士的收費標準也會比公辦的略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條件不太好的考生的報考意向。其二,民辦高校的知名度相對較低,報考專業型碩士一般是有指定的報考院校,且無法進行調劑,因此要提升碩士點的生源,需提升自身的知名度。
其次,學科的建設具有局限性。其一是在學科的創新性上,民辦高校一般反應較慢。這是由于在學科的創新性上一般都要經歷反復的破立探索,不僅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更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且具有較大的風險性。由于民辦高校的資金來源較窄且較為單一,因此民辦高校在學科創新上幾乎無所建樹,一般只會開展教育界較為成熟的學科進行設立專業和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申碩的成功幾率。其二,在學科的建設上,民辦高校一般是以應用型教學為主,即所學為所用,畢業即能上崗的教學思路,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促進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但同時這種教學方法與社會上的技能培訓學校如出一轍。更為關鍵的是碩士主要是以研究型為主,更注重對理論的探索及理論與實踐的銜接探索甚至于跨學科之間的理論探索。因此民辦高校以應用型為主的學科建設模式與碩士的培養目標有一定的不協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最后,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升。民辦高校的師資力量相對較為薄弱,主要是受兩方面的影響。其一是高學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難度較大,在人才的引進上,高學歷和高職稱的人員在進行高校選擇時,由于公辦高校相對更具有穩定性和保障性,因此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公辦高校。而在人才培養上,被培養出來的高端人才為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在得到相應的職稱和學歷后多半也會選擇跳槽至公辦院校。其二是民辦高校的資金及學術發展空間較小,一般情況下,民辦高校的薪資水平和保障性福利待遇略低于公辦高校,除此以外,民辦高校的高級科研項目分配數量也相對較少,但同時也對高端人才又定有額定的科研任務,以至于這些高端人才因科研項目分配數量問題,無法完成相應的科研任務,最終導致高端人才的流失。
針對民辦應用型高校在申碩過程中遇到的瓶頸,本文針對性的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優化學科建設。學科建設是高校進申碩的核心力量,在進行學科建設時,其一要分清主次,申碩專業不能全面撒網,而應當針對優勢學科,先發展為省級以上特色學科,再配備先進的教學平臺、實驗室等配套設施,待優勢學科申碩成功后,再汲取相應的經驗對其他學科進行碩士點進行申報。其二,民辦高校在申碩時,應當加大資金投入,進行學科創新,學科創新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其擁有較新的觀點、研究方向與研究價值,因此更能助力成功申碩。其三,在學科建設上民辦高校應當轉變人才培養的定位與模式,碩士點著重培養研究型人才,更重視對理論的探索,而當下民辦高校更看重應用型人才培養,因此在申碩上不占優勢,鑒于此,建議高校在對申碩目標學科的建設上,應當兼顧理論學術培養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其次,組建高端師資隊伍。組建一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進行申碩的最低要求和保障,但民辦高校鑒于自身所處的各種劣勢地位,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暫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為提升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其一,應當設立專項人才引進資金,為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提供優質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和高薪補貼,同時也應當為他們設立適當的考核標準,以防在其位而不謀其職。其二,應當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針對內部培養人才的流失狀況,應當著重分析外流人才的主要動機,并針對性的進行制定規章制度,比如在實施同樣高薪留人的基礎上,簽訂合作年限,以防培養的高質量人才的外流。其三,應當做好科研攻關,多承接高水平的科研項目,高水平科研成果一方面可以彰顯學校的學術水平,另一方面也能為高端人才提供科研平臺,進而利于高端師資隊伍的組建。
最后,與地方名校展開聯合培養。研究生聯合培養是指借助有能力進行研究生培養的高校或單位展開共同培養,一般的聯合單位為地方有碩士點的名校。聯合培養對民辦院校進行申碩具有重大作用,其一,可以有效的利用外校的師資資源,為民辦院校的申碩提供較為可靠的后備師資力量與導師隊伍。同時不僅有利于民辦院校人才的引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本校教師與外界高端師資隊伍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提升本校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學術水平。其二,有利于聯合方之間的取長補短,促進學科建設的穩定發展。聯合方各有自己的發展特色和優勢學科及相應的科研成果,因此,在相互交流中能夠相互借鑒各方取得的成果,并催生出新的科研成果及學科品牌,有助于提升民辦高校的申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