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琴
(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嘉庚實驗幼兒園,甘肅 臨夏回族自治州 731200)
幼兒階段的區域活動旨在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的個性和身心,是讓幼兒接觸優秀文化的重要環節,是幼兒教師一直采用的教學方式。編制文化不僅僅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瑰寶,更是弘揚和傳承文化的重要形式,在對幼兒進行區域活動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將培養幼兒良好的文化素養為教學目標。因此,幼兒教師在組織幼兒實踐編制文化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合理利用編制材料這一文化資源,為幼兒提供更為輕松、歡快的教育環境。幼兒教師將編制文化代入到區域活動中,可以激發幼兒探索求知的興趣,使其萌發想要動手操作的想法,從而產生更多地想要了解編制文化的興趣和熱情。這樣,便能充分地發揮地域編制文化的優勢,促使幼兒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和理念,達到區域活動教學的最終目的。
幼兒教師將編制文化融入區域活動,幼兒園便有了傳統民族精神為教育支柱。通過活動,可以極大豐富幼兒的教學內容,發揮編制文化的重要作用,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價值觀,體驗到傳統文化的樂趣和魅力。
對于低年齡階段的幼兒來說,單純地探討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同樣對文化傳承的概念很模糊,不清楚應該怎樣去思考和傳承,幼兒對身邊所處環境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通過合理地引入編制文化這一區域活動,可以讓幼兒在親眼觀察編制過程,以及在動手進行編制的時候進行深入地了解文化知識。幼兒教師需要找到恰當的時機講解編制文化的由來,讓幼兒清晰地認識到編制文化的魅力所在。通過教師講解不同材料如藤條、柳條、麥稈等編制不同的作品,讓幼兒學習到更多的編制文化,幫助幼兒潛移默化地學習傳統文化,感受編制文化的多樣性,逐步使幼兒形成良好的文化傳承思想,達到區域活動的教學目標。
在幼兒的區域活動教學中,可以促使幼兒形成正確的認知觀,以及良好的人格和思想。將熱愛民族和家鄉的情懷融入編制文化的教學活動中,是幼兒教師在開展活動時需要時刻把握的教學方針。通過參與編制文化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所生活的地方,對家鄉產生更加濃厚的感情。有了更多地了解才會促使幼兒對家鄉更多的熱愛之情,幼兒的思想較為單純,在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后,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以教師為主導的某種思想和意識。在進行編制文化活動中,幼兒教師正面的引導,可以在幼兒的心中埋下對家鄉和民族熱愛的種子,通過日積月累的文化知識積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心理狀態,以及幼兒對家鄉和民族文化的看法。可見,在舉辦編制文化活動時,教師的語言對幼兒的思想啟發有著極大的影響力,既可以豐富幼兒現有的知識體系,又能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熱愛家鄉的情懷。
區域活動對幼兒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多種外界因素限制,區域活動在幼兒園的教學課程比較枯燥和單一,教學內容不能有效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不能達到區域活動教學的實際意義。如果將家鄉的編制傳統文化融入區域活動教學當中,能夠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解決了課堂氣氛枯燥、乏味的問題,讓幼兒感受到濃厚的文化熏陶,從而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關注力。編制文化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可以作為幼兒教學的突破點,幫助幼兒園培養出更多具備社會主義情操的接班人。編制文化通過豐富活動資源,讓幼兒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感受編制文化的魅力,認識到除了課堂學習的文化知識以外,還存在大量的傳統工藝文化,從而產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探索的強烈好奇心,萌發出自主探究意識,有利于學生個體健康發展。編制文化在豐富了區域活動的同時,促使幼兒具備了學習和傳承文化的精神,培養了幼兒的愛國情懷。
編制文化活動教學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摸索學習和總結經驗。在活動舉辦過程中,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造成在教學中出現很多問題。
統計可見,多數幼兒園已經認識到了在舉辦區域活動時融入民俗文化的重要意義,但在舉行區域活動中會發現民俗文化涉及范圍單一現象。在實踐編制文化的時候,不難發現幼兒僅僅接觸到了編制文化的一個邊緣,并不能深刻的理解和吸納編制文化的整體方面,以至于幼兒對編制文化理解不夠全面和深刻。實際上,編制文化包括許多不同的方面,包括編制工藝、編制起源、編制傳承過程及編制工藝品的誕生,編制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性,不同地區的編制文化會有一定的差別。這些區域文化特點和民俗,有必要貫穿整體活動當中,讓幼兒有更多了解編制文化的途徑。在綜合區域活動教學中,不能僅僅局限在一種形式和方向上,也不要只從一個角度開展教學內容,幼兒教師應當用全權威和統籌的眼光看待問題。在熟知幼兒心理狀態的情況下,深挖編制文化的內涵,盡可能從多地角度為幼兒進行講解。
理想狀態下的區域活動能夠積極調動幼兒的主動性,有效提升幼兒強烈的民族精神,但實踐和理論會出現一定的差距,達不到滿意的教育效果。導致了編制文化教學和預期產生一定的差異,這是由于不同的幼兒教師對編制文化傳遞的方式不同,在真正教學中會出現不同的教學結果。如一些教師強調理論的傳達,期望讓更多的幼兒理解編制文化的編織手法,忽略了文化精神的傳達。有些教師則對幼兒的動手能力要求較高,只要求幼兒能夠學會簡單的基礎編制能力,忽略了文化背景的傳遞。雖然幼兒實際動手參與到活動的過程,給幼兒帶來更加直觀地體驗感受,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由于幼兒年齡的限制,對問題的理解能力有限,會阻礙了對編制文化底蘊的認知。教師和幼兒之間都存在著不同,對區域活動的參與和學習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因此很難達到統一的教學效果。
編制文化包含多種內涵,存在著很多表現形式,將編制文化活動帶入幼兒的活動實踐中,可以極大地豐富幼兒課堂教學內容,有效地擴展幼兒的眼界。這就要求幼兒教師首先需要對編制文化有著深入地了解,這樣幼兒教師在實際教學區域活動時才能夠游刃有余,更好地把握住教學重點,讓幼兒對編制文化有更加全面的認知和傳承。教師將幼兒合理地分成在學習編制特色的編制文化涉及方方面面,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文化知識擴展教學內容可以有效地傳遞編制文化的魅力,提高幼兒對編制文化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合理地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通過學習了編織的技巧以后,自主創新編織工藝品,進行小組評比,最后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最優小組作品,給予小組成員獎勵。在整個比賽的過程中,教師始終給幼兒做合理的指導,幫助幼兒選取合適的編織材料,指導正確的編織手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編制文化融入日常課堂中,逐步滲透到幼兒的生活,在幼兒園課間活動、手工課上都可以帶動幼兒進行欣賞和學習。幼兒教師還要充分了解幼兒的心理變化,根據幼兒的需求安排合理的教學時機,幫助幼兒最大限度接收文化內涵。
在舉辦編制文化活動時,教師除了以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指引幼兒參與活動以外,還可以在活動前通過多媒體播放編制工藝的起源和發展的視頻,幫助幼兒了解更多的編制文化,從根本上提高幼兒對編制文化的喜愛之情。同時,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提供多種教學材料,根據工藝不同提供不同種類的編制材料,如:草、藤、柳、絲麻這些基礎材料,給幼兒帶來更多的體驗感受。按照教師的指引,幼兒既能自由地進行發揮創造,又能給幼兒帶來更多的選擇機會,從而保證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柳編的編織技法時,教師準備好所需要的剪刀、手工膠以及代替柳條的麻繩,讓幼兒分別領取對應的材料。由教師講解編織的一些基本術語和方法,讓幼兒跟著教師的示范進行編織,通過幼兒親自進行操作學會柳編的簡單編織技法。在學習柳編技法的區域活動時,教師需要嚴格把握教學過程,運用適合幼兒學習的教學材料,盡可能多地給幼兒提供可以實踐和思考的機會。帶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幼兒更好地吸取文化精神和內涵,這樣才能通過編制文化促進幼兒身心的整體提高和發展。
區域編制文化活動的教育意義是十分突出和強大的,通過教師有機的引導文化知識的傳遞,可以終生影響幼兒對民俗文化的看法,對幼兒身心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意義。因此,在幼兒園舉辦區域活動的教學時,教師要意識到編制文化的深遠影響力。教師要把控文化教學的方向,對整體活動文化貫穿有著大致的了解,從而能夠在實際活動當中更好的穿插文化精神。
例如,在開展柳編工藝的活動中,教師為了讓幼兒更加清楚了解柳編的起源和發展,在活動之初通過讓幼兒觀看視頻的方式,學習柳編的盤編、平編、立編等多種技法,通過觀看讓幼兒了解到柳編工藝的審美和價值是相互雜合的。教師在引導幼兒觀看視頻后,采用開放式的探討模式,讓幼兒盡情地發揮對編制文化的看法,加大幼兒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幫助幼兒更寬泛地建立民俗文化基礎。同時,教師要聯合家長共同完成幼兒編制文化的教育作用,讓家長及時了解到幼兒所學到的文化內容,提倡家長根據教學內容多和幼兒進行溝通和交流,達到更好的編制文化活動教育效果。
總而言之,編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融入幼兒教學的區域活動當中,可以讓幼兒逐步認識到傳承優秀文化的意義,產生濃厚的熱愛祖國和家鄉的情懷,同時豐富了區域活動內容,達到活動教學的實際目標。在進行編制文化活動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并不能全面地達到良好的教學意義。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尋求更多的教學手段,優化編制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法,為編制文化活動教學提供更多的思路。讓幼兒能夠在文化的熏陶中健康地成長,培養其優秀的品質,幫助幼兒成長為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