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楓
(廣東白云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在學前音樂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對樂理與視唱這門學科的學習,掌握聲樂、鋼琴、合唱和指揮的專業技能。為了讓樂理與視唱這門學科擁有更好的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優化當前的音樂教育,并采取專業性和創新性都比較強的教學方式。而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融入到樂理與視唱的課程當中,能夠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加強學生在樂理與視唱課程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以及個性和創造性。教師能夠在研究和傳播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過程中,獲取一些有利于提升課程教學效率的啟發。且教師能夠借助長期的實踐結果證明,說明奧爾夫音樂教學的適用性。
根據對音樂產生起源和根本屬性的分析,能夠看出的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基礎觀念在于“訴諸感性,回歸人本”。在奧爾夫看來,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想理念,是人們無意識的行為,也是人們的本能呈現。所以人類在表達情感的時候,會本能的通過語言進行傳達,借助音樂進行彈唱,依托舞蹈進行演繹。音樂教育的本質目標就在于培養學生的本能表現力。可在當前中國學前音樂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教師采用的依舊是以往的教學方式,其教學目標也沿襲了傳統的教育目標,把重心都放在了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和專業技能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教育的偏向不應該只注重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教師還要重視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表達。為了讓樂理與視唱的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教師需要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創新自身的教學方式,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運用到課程當中,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中國的學前教育當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和學前教育相同的是,它是對幼兒進行對應的基礎性知識教學。和學前教育不同的是,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教師借助音樂讓幼兒感受音樂的一種教育。簡單地說,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淺層方面在于讓幼兒了解和音樂相關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深層方面在于使幼兒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感受音樂所呈現的內涵。而《樂理與視唱》的課程,屬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一部分,其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啟發學生的音樂才能,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的學習,獲取心理上、性格上、智力上以及情感上的全方位發展,這也完成了通過音樂手段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法對于中國學前音樂來說,具有天然的適用性。因為在奧爾夫的音樂教育理念中,人是參與到音樂當中的主體,并不是音樂的觀賞者。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指導的時候,需要把音樂、語言和舞蹈等形式結合起來,并憑借這種動靜結合的形式讓學生直觀的體驗到音樂所帶給人的積極情感體驗。學生能夠在學習音樂的過程當中,活躍自身的思維,增加自身的求知欲,調理自身的反應能力,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當中,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化,教學內容傳統化的問題,教師大多把自己當做課堂當中的主體,并運用“照貓畫虎”的教學方式,整節課都在單方面的傳輸音樂知識,降低了課堂當中的互動性,教師無法從課堂當中,掌握學生的情感感受,也無法理解學生的思想情感。教學內容的傳統化,也使得教學的內容呈現出枯燥無味的特性,而在這種教學背景下,學生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取一些對應的基礎樂理,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卻始終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而無法提起[1]。
在我國社會經濟持續進展的情況下,很多學校都在進行擴招,而從招收到的學生來看,有一部分學生是真的熱愛學前教育的專業,并且立下志向,指出自己想要從事學前教育行業。但另一部分學生,卻并不是因為自己的熱愛而選擇的這個專業,或許是家長的催促,也或許是沒有更好的選擇,使得他們不得不加入到這個專業的學習當中。且在招收的過程中,學校經常會忽視對學生音樂素養的考查。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全面的了解過音樂的專業知識。致使這個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無法提升自己的學習熱情,沒有向前邁進的動力,加之,當前專業教學的教學方式,通常情況下都是“一對多”的直觀講述,學生常常會因為專業內容的枯燥性,而降低自己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依照當前對學前音樂教育專業的考查,能夠看出的是,這個專業幾乎有一半的學生在彈奏樂器的時候,不會唱歌,或者是跟不上樂器的節奏。有的學生能夠唱好歌,但是自身的專業技巧卻略微不足,致使伴奏經常性的中斷,顯而易見,很多學生的伴奏和歌唱都無法統一。只有大約五分之二的學生,才能夠做到邊唱歌邊彈奏。除了技巧上的不足以外,學生的專業樂理知識也有些不足。根據調查顯示,學前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大約只有16%的學生能夠完全掌握樂理知識,23%的學生掌握一般,其余的學生大都掌握地不夠好。而學生本身音樂知識的不足,就使得教學質量始終無法得到提升[2]。
從上述問題的陳述來看,豐富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式,是當前學前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師需要完成的事情,并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強化學前音樂教育課堂整體的教學質量。而這種問題的存在,也指出了在學前教育樂理與視唱課程中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進行借鑒和應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音樂理念是學生對樂譜最為正確的理解,視唱是學生對音樂理念的深入分析,并且能夠結合正確的樂理,唱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一個學生如果想要提高自身的視唱水平,那就要先傾聽他人的曲子。在學會唱歌之前,學生首先要學會的,就是聆聽。學生可以在聆聽專業歌者的歌聲中,填補自身在視唱層面的缺陷,而具體的培養方法,分為三種。
其一,便是分辨和認識琴音。這種訓練方法相對于其他訓練方法來說,較為常規。具體實踐的過程就是,教師用琴彈奏出幾個音符,或者一串音符組合,學生可以快速認知到教師所彈出的音符,并且把它完整的彈奏下來。教師可以在訓練的過程當中,提高學生對于音樂基礎知識的認知。教師還可以在訓練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體悟音符的能力。與此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和音樂表達能力。
其二,是品位樂器曲調,唱出對應旋律。這一種訓練方法的實踐過程,指的其實就是,讓教師隨機播放出不同類型樂器的樂曲聲音,然后使學生在聽完一首樂曲之后,指出此樂曲當中出現的樂器和曲調。這種訓練方法,雖然有些復雜,但對學生來說,卻最為有效。它能夠協助學生對樂器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區分,也能夠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基礎技能和創作能力。學生還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感受到樂器所表達的音樂情感[3]。
其三,則是對各種歌曲的鑒賞。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訓練的時候,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呈現出不同種類、不同唱法的歌曲,使學生在聆聽和鑒賞歌曲的過程中,訓練自身對于歌曲的情感認知和音樂調性的認知。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些流行歌曲:《不能說的秘密》《曹操》《小小》等,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些民族歌曲:《茉莉花》《花好月圓》《青藏高原》《在那遙遠的地方》等等,學生能夠在聆聽歌曲的過程中,感受到歌曲傳達出來的情感,理解歌曲當中的音樂調性。
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當中,教師運用的最多的就是奧爾夫的動作教育理念。因為開發學生的肢體動作,其實就是在開發學生的本能。而在奧爾夫的音樂教育理念中,教師需要把節奏當做基礎內容,并借靠身體上的律動,把動作和舞蹈以及語言連接起來。
事實上,人類無論做哪一個動作,都會有一定的節奏感,而這種節奏感和多元化也為音樂教育的活動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且提供了必要的舞蹈素材。而在樂理與視唱的課程當中應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動作教育理念,需要教師開展一些活動身體的教學內容,比如讓學生配合著游戲進行形體上的表演,又比如使學生結合民族歌曲,演繹民間的集體舞蹈,并且借靠動作發出一種有節奏的聲音。
構成音樂的首要因素就是節奏,一首音樂之所以會展現出靈活的生命意象,就是因為音樂擁有節奏。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借助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當中的節奏教育理念,并且讓學生在模仿歌唱曲調的訓練過程中認識節奏[4]。
教師在課堂當中,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當中找尋和節奏相關的事物和聲音。學生在找到以后,就可以對這些聲音節奏進行模仿,進而感受到日常生活當中的音樂。而結合生活感受音樂,能夠在最大的程度上,激發學生對節奏學習的興趣,并且學生可以在聆聽和感受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音樂節奏感。
綜上所述,在學前教育《樂理與視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想要提升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和音樂綜合素養,就需要不間斷地隨時代的發展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創新自身的教學方式。而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滲透到學前音樂教育的過程當中,能夠完成教師所需要實現的音樂教育目的,啟發學生的音樂才能。而在實踐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借助對學生聽力、動作和節奏層面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視唱能力,增強學前音樂教育課程整體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