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乃英
(甘肅省隴南市文化館,甘肅 隴南 746005)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文藝精品創作、文化知識傳播、文化娛樂、文化傳承、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服務體系中具有引導意義。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內容體現的基本的三點社會職能為:即公共文化服務研究和文化藝術作品創作是社會文化理論發展的的依據的方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傳播促進公民文化素質水平上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實現城鄉文化協調統一發展,縮小文化差異。
官方辦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因資金的匱乏造成公共文化娛樂服務組織性不強,設施簡陋、活動單調。有些領導以為開講座、宣講會、開展教育主題等活動就是公共文化建設,對于新時期的基層群眾而言,簡單呆板的文化宣傳手段及效果已不盡人意,不能有效地引起群眾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并且有些文化設施、地點設置不合理,沒有真正深入到最基層群眾集中需要的地方,不僅會讓一些公共設施形成虛設,而且對居住較偏遠的群眾也不能起到文化宣傳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文化教育的傳播率。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必然會促進人口的流動,人們逐漸從經濟滯后地區走向經濟發達地區,造成城鄉經濟的差異不斷拉大,人口分布不勻衡。形成了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檔次逐步提高,鄉鎮公共文化服務停步不前,造成農村公共文化娛樂服務滯后。
基層群眾長期處于相對閉塞的環境中,富有特色的文化建設才能夠激發出人們的民族榮譽感和自豪感,從而帶動他們學習、工作熱情。在文化建設方面,可以加入帶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元素,再融入現代化的文化元素,結合群眾自身特點開展文化創意活動。比如,手工制作、刺繡、編(竹)、衣物及圖繪設計、手工食品制作、展覽的設計等等文化創意。這樣一來不僅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將以前優秀的文化因素、結合傳統文化,突出文化的傳承。以隴南為例,作為隴原之鄉、單純重視現代文化藝術的宣傳而摒棄傳統文化,會使它整體文化建設失去根源,沒有特色。因此,在未來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應該更加突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重視文化的融合。通過幅射到村鎮社區及民間文藝團體,加強友鄰鄉鎮的溝通與交流,達到宣傳及弘揚精神文明建設。
政府進行文化建設并不能夠僅僅停留在講座、演講比賽等層面,據統計,以講座形式開展的文化活動,群眾的參與率不足20%,觀眾在臺下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而在舉辦文藝演出時,群眾的參與率能夠達到90%以上,遠遠超出了講座的效率。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隴南市在這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嘗試,如“百館聯動”“全國文藝匯演”“送文化下鄉”“春節大型文化藝術節”“全市職工單位文藝比賽”“廣場展演”等等,利用各種形式推進文化建設。微電影已進入群眾文化的視野,一些思想上較為先進的領導已經開始以微電影、微電視、服務機關和企業聯歡會的形式來加強文化方面的交流。錢花得不多,效果卻很顯著。政府部門就能夠直接感受到文化建設方式不同帶來的效果。因此,在文化建設方式上,文化部門應該加強創新,越是新穎的文化活動就越能夠吸引群眾的注意力。
任何部門和單位,人才永遠是第一位的,沒有人才任何事情都辦不成,辦不好。尤其是近年來,由于文化單位的福利待遇所限,人才流通渠道又不暢,因此就形成了基層文化單位——尤其是專業性強的單位,難以吸引人才。目前,在管理機制上還未建立起規范統一的管理形式以及良好的協調機制。在具體工作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事不分、管辦不分、職能交叉、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宏觀調控乏力,所有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機制的形成和人才的進出。
目前,街道和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是各自為政,建設規模、建設內容、建設質量等都十分混亂。街道和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評價標準浮動較大,沒有相對統一的指導規范。因此,要實現文化建設標準化、優化管理、資源共享,是建立和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當務之急。應積極探索文化設施管理新模式,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堅持以政府為指導的市場運作模式,通過外包經營等方式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和群眾的參與率,使之發揮應有的效用
文化是隨著社會和經濟在不斷發展變革的,在新的社會現實要求下,實現文化理念的傳播和創新,重視公共服務與文化創意的融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還需要擴大文化服務的范圍,重視文化差異和文化融合,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提供合適的文化服務。如隴南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我國經濟、文化發展都較為落后的一個城市。隨著我市東江鎮新城區的開發、周邊高速、鐵路的加建、以及深圳對口扶貧支援建設等等為隴南市的人口組成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人口的流動和隴南市本身的文化習慣產生巨大的沖突,為此,在國家文化部、財政部的聯合支持下,市屬各公共文化服務部門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投資新建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大樓,并以市區、街道為單位,建設文化廣場、博物館,并為已有的圖書館配備電子閱覽室和先進的圖書查詢設備。除此外,隴南市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服務人員進行了嚴格的素質培訓,有針對性的舉措大大提高了文化館工作人員的素養,扶持文藝作品創作比賽等,這些改革和建設進一步提升了隴南市公共文化服務的軟實力。
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提高活動的受眾面和群眾認知能力與參與率。更好地豐富城鎮鄉村家庭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養。我市文化館已經連續舉辦了八屆“百館聯動”全國文藝匯演、“送文化下鄉”、“春節大型文化藝術節”、“全市職工單位文藝比賽”等等,通過層層發動、選拔,把隴南地區最優秀的民間藝術作品通過展演,不僅帶動了各個文化館和鄉鎮文藝團隊的積極響應。又搭建起一個富有隴南地域特色的文化展示平臺,讓民間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對隴南的宣傳和推廣起到很好的積極作用。并培育推出了一大批優秀民間藝術節目。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面向社會全體公民的一系列公益性文化服務,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相融合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從政策和扶持力度上,國家必然提高對文化創意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其次,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所帶來的結構性失業需要更多的民生服務。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雖取得重大成就,但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也日益突顯。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惡化等問題使得我國不得不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因此,國家必然在政策等方面加大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扶植力度,同時也必將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釋放改革紅利,改善人民生活,穩定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所帶來的民眾不安心理。
建立互融機制的重要意義,互融機制的建設有利于創意生態的營造,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目的是要滿足人們對于公共文化服務日益增長的需要。進入21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基本的物資文化需要,對于時尚、創新的要求,都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提出更高的期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已為培育國家核心競爭力,增強國家凝聚力發揮作用,成為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創新力量。
綜上所述,要實現基層公共服務與文化創意融合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不僅要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還應該充分認識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互融機制建立的重要意義,公共文化服務關乎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和幸福指數,是現代社會地區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21 世紀,科技發展與文化創意更加息息相關,文創和科創皆為經濟發展的引擎。一方面,文化和創意由科技和藝術來闡釋;另一方面,文化創意推動科技與藝術的發展。只有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融合,確保在互融機制下創造的滿足人民需要的文化創意產品能夠運用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從而提升老百姓對于文化創意產品的認識和熱情,并積極地參與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可持續發展,形成全社會共建服務性社會的良好氛圍共建文明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