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思源
(河南博物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博物館是中華文明展示的載體,是對歷史研究的重要窗口,也是增長人民群眾文明理念的重要平臺。其傳統的展品宣傳方式主要依靠文字形式,如宣傳冊、宣傳欄、條幅等,雖然操作簡便,但時效性差、普及面很窄。在這個各類信息不斷滲透的網絡信息化時代,為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新媒體技術與傳統博物館相結合是時代發展的走向趨勢。
新媒體技術已經逐步滲透進人們的生活當,年輕人在新媒體環境中成長已經對數據共享網絡傳播方面十分熟悉,老年人也逐步接受新媒體的信息展示形式。在過去一年里,小程序健康報的廣泛流行更是為老年接受新媒體概念做出了重要貢獻,人們開始更廣泛的通過智能手機在網絡平臺上讀取資訊、了解新聞動態。這也推動了博物館運用新媒體進行宣傳的規劃進度,加快了數字化、網絡化博物館在博物館工作的建設。而現階段雖然部分博物館已經在新媒體運用技術方面有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新媒體技術在現代博物館中無處不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博物館中最常見的新媒體技術當屬數字博物館、多媒體技術、智慧博物館、虛擬博物館等,博物館利用微信、QQ、微博、博客、IPTV 等媒介與觀眾溝通交流。目前國內一些先進的博物館引入了更新的新媒體技術,博物館在線游戲、社交網站、數字檔案、觸摸屏交互、博物館導航系統、VR、AR 技術……博物館中的新媒體技術是促進博物館自身發展和向大眾傳播知識的技術,是新媒體環境中最符合博物館發展要求的技術,博物館利用新媒體技術來解決不同的問題,滿足多元化的觀眾需要,是博物館順應時代潮流的體現。
數字化,是新媒體表現形式中最基本的要點,是其他特點的基礎。“所有的新媒體的表現形式都是由數字編碼組成的,他們是數字的代表。”“所謂數字化,是指把原來附載于其他物體上的信息用電磁介質,按二進制編碼的方法加以儲存和處理。
數字化博物館雖然有信息量大、瀏覽實時方便等優點,但由于一部分博物館工作人員對新媒體技術不熟悉,網絡共享建設經驗不足,導致多數字化博物館的展示頁面制作簡單粗糙、缺乏新意、不夠美觀,單一的藏品文物展示略顯呆板,很難吸引觀眾登陸,即使登錄進去,也會發現里面的內容也僅限于文字、圖片、視頻,缺乏創新意識和吸引力,讓觀眾失去繼續瀏覽的興趣。
有些博物館為了擺脫陳舊思想跟上時代潮流,急于求成,盲目的效仿其他單位,引進一些多媒體互動項目,基本沒有做到對本館特色和實際展品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導致多媒體項目與實際展覽嚴重脫節,只單純的增加了觀眾的互動性、娛樂性,但對展品的印象和認知并沒有起到作用。有些博物館中互動項目與展廳風格相差甚遠,顯得格格不入很不和諧。還有的博物館內設置的多媒體互動裝置過于復雜,讓體驗者感到莫名其妙無從下手,失去了設立裝置的意義。優質的博物館多媒體活動項目,應本著與展品息息相關的原則,在位置、顏色、造型、聲音上都應與展廳形成呼應。很多場館的互動裝置,因為長期使用卻無人懂得保養維修,導致損壞,形同虛設。
雖然博物館與新媒體實現了逐漸融合,但是許多博物館的網絡環境較差,網速不足以支撐多媒體設備流暢運行,還導致觀眾用移動設備與博物館后臺推出的輔助展示進行互動受到限制,影響觀眾體驗感。
博物館作為一個需要長時間面向社會開放的文物收藏保護場所,需要通過對展品的陳列宣傳,將我國的傳統文化、文物知識傳輸給人民群眾。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渴望走進博物館,了解歷史文化,對藏品文物的觀賞,也不僅僅是走馬觀花看個熱鬧,更多的人關注的是展品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底蘊。但是由于博物館的場地有限,對文物的保護不容閃失,需要對參觀人數進行嚴格控制,真正能到現場參觀的人極為有限。
比如:過去博物館在展覽文物時,由于技術手段的影響,有些文物是不能展出的,而博物館融入新媒體技術后,通過建立數字化展廳,依靠網絡直播或多屏展示,為那些不能展出的珍貴文物提供了絕佳的傳播途徑,滿足了被地域、時間、文化知識水平等因素制約的觀眾對博物館展品的渴望與需求,實現了讓大眾隨時隨地全方位立體化的欣賞藏品文物的需求。
博物館通過多媒體互動技術將藏品信息實時在大屏顯示系統上與觀眾分享,將歷史故事講述變成一種真實場景體驗,不僅給觀眾增添了樂趣,也為博物館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互動方式。
多媒體互動對觀眾的影響與其說是“炫目”的技術體驗,不如說是博物館消除自身與觀眾之間鴻溝的一種嘗試。這種試圖拉近博物館觀眾距離的做法,在多媒體互動出現后產生的重要影響之一就是消除了博物館公共展示和研究收集之間的不對等狀態,這在展品數字化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將博物館與新媒體相融合,可以完美解決這一問題。比如過去博物館在展覽文物時,由于技術手段的影響,有些文物是不能展出的,而博物館融入新媒體技術后,通過建立數字化展廳,依靠網絡直播或多屏展示,為那些不能展出的珍貴文物提供了絕佳的傳播途徑,滿足了被地域、時間、文化知識水平等因素制約的觀眾對博物館展品的渴望與需求,實現了讓大眾隨時隨地全方位立體化的欣賞藏品文物的需求。建立數字化展廳除了滿足觀眾的互動需求之外,也能實現對藏品文物的數字化收藏,還可以避免風化、腐蝕等物理因素對藏品文物造成的損害,讓更多人欣賞到藏品的同時還提升了博物館知名度。還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將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串聯起來,以視頻動畫播放的形式,進行全方位的展示,讓觀眾更直觀了解展品文化的同時,也激發了觀看的興趣。
想要讓博物館發揮其基本功能,能夠長期運營生存下去,就必須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幫助博物館通過網絡渠道進行宣傳,通過圖片、文字、動畫等直觀宣傳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參觀,同時可以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帶有博物館藏品文化特色的相關產品,增加館內的經濟效益。
在博物館的工作中融入新媒體,能夠實現不同地域館與館之間的文化交流。在新媒體時代的博物館展覽,可以通過網絡渠道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觀眾視野中,讓不同文化相互之間碰撞,從而體現了新媒體在博物館工作運用中的意義。
博物館經過新媒體技術的改造,展出的內容將變得立體化、多元化,展示水平會有很大提升,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觀,為博物館帶動更多經濟效益,形成良性循環。所以要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應當不斷吸收相關專業知識,學習最新的多媒體應用技術,了解當今社會多數觀眾的鑒賞水平,用最新的設計理念搭配新媒體技術將豐富多彩的藏品文化內容展現出來。
從前,博物館的宣傳方式主要是靠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大家只能是被動接受這些宣傳信息。自從有了新媒體的融入,博物館可以充分利用論壇、微博、公眾號等新興社交平臺,向觀眾們發送博物館宣傳信息,而且觀眾還可以隨時通過社交平臺,直接與博物館進行溝通和探討,或者將博物館信息轉發擴散出去,這種網絡宣傳速度和廣度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例如:通過現階段比較熱門的視頻APP平臺進行精美視頻展示解說,激發觀眾對博物館文物、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興趣,從而進行關注。還可以直接通過視頻直播與觀眾進行互動,從增加粉絲數量上獲取固定關注度,從而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多年來,博物館傳統的陳列展覽方式讓參觀變得索然無味,隨著一些新型社交平臺的出現,一些博物館也將其運用到自身的文化傳播上面。觀眾可以通過平臺瀏覽網絡博物館主頁,對博物館藏品文物進行賞析,基于社交平臺特點,在觀賞的同時,觀眾之間還可以相互交流心得,給原有單調的參觀形式增添了趣味性、時效性,提升博物館藝術效果的同時,加強了觀眾的體驗感。通過建立網絡共享型數字化博物館,使觀眾的參觀方式得到了徹底的改變,在家就可以進行參觀。
5G 化網絡發展為簡述數字化展廳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所為數字化展廳,即依靠數字化方式實現博物館參觀、宣傳等基礎功能。以往博物館的傳統參觀形式,由于隔著展柜看不真切,導致觀眾與文物之間存在距離感,而數字展廳能夠真正實現展品的三維立體化,讓觀眾可以隨意旋轉放大仔細觀察,還能結合文字介紹充分理解展品內容和歷史文化,感受展品帶來的藝術魅力。展廳內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以及VR 技術為觀眾提供更好的游覽體驗,包括智能導覽、智能分類、文物的虛擬展示等。
現階段微信已經是全民性普及,也是人們主要的社交工具。“公眾號”功能更加廣泛便捷的對博物館的展覽信息、活動計劃進行宣傳。用戶只要關注了博物館的公眾號就可以及時接收到相關信息的推送,以更直觀的方式進行信息傳遞。還可以開通常規問題自動回復功能,及時了解觀眾的需求或者建議提升博物館的服務品質。
互聯網共享技術推動這博物館的宣傳傳播方式不斷創新,以數字為媒介對新型網絡博物館加以建設,優化傳統形式的博物館宣傳手段,把新媒體技術與博物館宣傳工作相融合,進一步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