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
(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寶圩中學,廣東 茂名 525138)
引言: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門藝術,對學生的管理教育是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需求來實施德育管理,首先教師要有明確的德育管理規范。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疏通,走進學生的內心,與學生的思想產生共鳴,將學生塑造成一個個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因材施教形成獨特的判斷力和思考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價值觀,養成適合學生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提高初中班級管理效率。
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班主任經常反思自身工作,有利于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及教學能力、管理能力。班主任在教學管理中營造舒適的班級風氣,也能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學生在課堂中自主學習,有利于提升學生成績。初中生接觸最多的群體便是家長、學生、教師,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能采取科學的方式展開管理,有利于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完成德育教育工作目標。因此,初中班主任還需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具體謀劃班級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率。
班級管理的藝術水平取決于班主任的工作態度及業務能力,所以初中班主任需要與時俱進,善用業余時間進行充電,努力學習業務知識,確保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知識體系與時代要求相符,獲得業務素質修養的提升。另外,初中班主任要做好理論知識學習的工作,認真學習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夯實基礎;同時善用互聯網學習交流和繼續教育平臺,強化對業務知識的探討和交流,掌握最前沿的知識理論和專業技能,有效武裝自己的頭腦。
班級中團結互助、和諧友愛、積極向上等精神的形成往往源于班級文化的長期浸潤和熏陶。濃厚且良好的班級文化,能夠實現學生內心世界與良好精神的完美融合,促使學生積極遵守課堂紀律,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初中班主任需要努力構建班級文化,對各種規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善用制度管人;或者是制定切合班級實際的口號、班風、班訓,讓學生銘記于心。同時班主任需要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興趣愛好出發,積極組織豐富多樣的業余文化活動及教學活動,利用活動弘揚良好的作風,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能自覺維護班級秩序,增強集體責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
在管理工作過程中,初中班主任的首要任務就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家庭情況及心理變化。在這個基礎上,和學生展開積極的溝通和互動,才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解決學習與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增強對教師的信任,為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例如,班上有一名這樣的學生,從表面看是十分活潑、積極的,常常與班上的其他同學打成一片,但是實質上卻很少與其他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甚至緊緊關上自己的心門。對此,班主任根據教學過程中的觀察以及課余探訪得知,原來這名學生主要是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在課后并沒有情感傾訴的對象。基于此,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與這名學生的家長進行聯系,將實際情況告訴家長,勸說家長多關心孩子、多與孩子溝通。在班主任和家長的引導下,這名學生漸漸學會了與他人溝通交流,不再封閉自己的內心,并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傳統班級管理模式下,班主任往往采取高壓管理模式,強制學生服從班主任的指示,對于叛逆性較強的學生,班主任往往采取批評教育,但批評教育往往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果,學生也會產生逆反心理,頂撞班主任,這給班主任管理工作造成困擾。為改變此種情況,班主任應當對教育模式進行調整,可采取賞識教育模式,賞識教育的中心是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能夠接受教師的引導。比如,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學生的做法不正確,教師禁止直接批評,而是問學生:“你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知道后果嗎?”這種提問方式會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從而思考自己是否做錯,那么正確做法又是什么?隨后,班主任為學生講解自己兒時的故事,也發生過與學生類似的問題,長大以后才認識到其中的道理,通過這種教育方式,學生不會感到反感反而感到感動,從而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避免出現同樣的問題。
初中學生的學習方法有限,生活閱歷存在著不足,性格上存在著急、好高騖遠等特點,容易在初中的學習生活中出現各種問題。教師在引導教育學生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學生面臨的問題進行積極的引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習意識,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班主任要規范自身的行為,力爭做到親力親為,遇到困難從多角度多層次來解決,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榜樣帶頭的作用,在日常的交流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綜合學習生活能力。
例如: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向班主任尋求幫助時,班主任盡量避免直接解決學生的問題,而是從學習中的問題入手,圍繞著問題搜集概念和定理,以及公式的運用方法,由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自己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能夠從多角度進行突破,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愛好,形成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教師自身的不斷引導和示范,帶動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行為判斷力,養成優秀的學習思考習慣。
結論: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其做人的道理,解其所有的疑惑。然而,想要從學生那里得到尊重,首先應懂得尊重學生,而不是尊崇傳統的“嚴師出高徒”的理念,使學生懼怕自己,導致學生不敢吐露心聲,造成師生關系不友好的局面。同時,班主任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心理關注,通過引導教育和情感教育,促使學生健康成長,讓管理教育成為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