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河北省衡水市南門口小學,河北 衡水 053000)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就是讀和寫。但這也是教育和學習中學生最難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很多學生在閱讀中,不能夠把握閱讀材料的中心思想,在解答相關題目的時候往往偏離了正確答案;而在寫作的時候,沒有思路,往往表現的舉步維艱。對于教師所布置的作文作業,也只能是敷衍了事。這種現象的存在,教師要加以重視,并采用有效措施進行化解,以便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與閱讀能力,就必須要加強對學生仿寫方面的鍛煉,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仿寫能力,從而使得學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問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的文章或者優秀的句子。教師要能夠對這些經典的文章和優秀的句子進行賞析,讓學生有意識的積累優美的語言,并通過練筆的方式來提高自身寫作能力[1]。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觀潮》這一課的時候,其中對于潮水的描寫就有這樣一段: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里是采用比喻的方式描寫浪潮。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在描寫其他事物的時候要有意識地采用比喻方式進行仿寫。或者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排比的方式進行仿寫。提高學生寫作的綜合能力。其次,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加大難度,讓學生深入到段落的仿寫中。對于段落的仿寫與句式不同,在仿寫段落的時候,學生首先要了解文章段落的結構,段落與文章的相互聯系和邏輯關系。引領學生理解這樣寫的好處。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鑒賞能力的時候,學生在寫段落的時候才會更有思路、依據和想法。
對課文內容的創新,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借助生活經驗,對課文進行加工的一個過程。因此,在教師在課堂教育的時候要能夠讓學生有更豐富的感受和更深化的理解。在教育學生練筆的時候,主要可以采用創造式填補,補充擴展等方式,綜合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能力[2]。應遵循以下兩點:一要遵循課文的語境系統、意義邏輯。要讓學生在掌握語境和課文邏輯的情況下進行改寫和續寫等。二是要遵循學生的經驗系統、思維邏輯等。超乎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的練筆會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望而卻步[3]。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出適合小學生教育的方式。這樣學生才能夠融入課堂教育中。在閱讀教育中,教師要能夠圍繞重點句和關鍵點,設計問題讓學生深入思考,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深入到課文的學習與思考中,加強學生與課文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就此聯系生活,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并將獨特的體驗用文字方式表達出來。例如在教育部編版小學四年級《女媧補天》的時候,這是一篇關于神話性的課文,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并聯系生活與自己的經驗,從另一個角度去進行續寫或者仿寫。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得到發展。
不同的文本的寫作表達方式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需要引領學生感知,并深入揣摩,并與作者發生有效的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寫作方法看似是一種表達方式,其實體現的是學生的思維和對文字的運用與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教育的時候,要強調讀與寫的指導,并發揮讀的作用,做到以讀促寫。讓學生理清文本中的層次,理解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通過學習與思考在頭腦中建立模型。只有建立了模型,在寫作的時候,才不會偏離主題。在依附主題的情況下發揮多種寫作方式與技能,從而使得寫出來的文章更具有豐富可讀性[4]。例如,以部編版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為例,教師在對學生教育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進行品讀,如文章中所采用的修辭手法,以及動靜態的描寫,作者是如何抓住“觸”“變”“巴”“拉”“貼”等動詞進行細致描寫的。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學校的植物進行觀察,并展開想象,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進行描寫。
總而言之,閱讀與寫作是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該站在教育的前沿制定長期的目標,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訓練。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教師要能夠主動詢問,幫助解決。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要認真分析和遵循學生特點,制定相適應的教育方式,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條件。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才能夠逐漸提高自身技能,并提高閱讀與寫作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