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琪
(遼寧錦州醫科大學醫療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有溝通才能進步。思想政治輔導員在當前大學生管理建設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從某種意義上說,思想政治輔導員一直是大學教育建設平臺與學生之間的橋梁。他們可以綜合運用溝通的藝術和文字等方式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成長。但是,根據目前掌握的數據,思想政治輔導員團隊與在校大學生之間交流溝通狀況都沒有多少建設成果,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溝通發展方向上,都能夠看到。
與學生溝通是高校思政輔導員進行工作的重要形式,輔導員的溝通藝術與思政工作成效有著直接關系。多數輔導員都具備豐富的思政理論知識,但是想要在教育工作落實思政理論知識并有效地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還需要借助溝通藝術的力量來吸引學生,使其積極地接受教育。語言既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內心思想,還可以看出其為人。輔導員在與學生進行細致的溝通交流后,才會感受到其真實的思想水平與內心感受并準確完成重點思政工作。針對相同的問題,如輔導員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以及支持、信任的言語進行溝通,會使學生較好地認識到錯誤,并會積極接納輔導員的幫助與教導;相反,輔導員若采用批評、斥責的言語進行溝通,學生會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不但無法有效解決問題,還會觸發信任危機,導致思政教育無法順利實施。由此能夠體現出溝通藝術對輔導員的重要性以及對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1]。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平等的,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是平等的。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老師更喜歡將學生當成孩子來對待。通過這種交流方式,學生們只會感到害怕并對老師產生敵意,無法平等地相互交流。只有當學生真正處于與自己相同的位置時,通過相互平等和尊重的方式才會進行交流溝通,并表露自己的真實感受。輔導員應努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樹立和藹可親的形象。學生處于獨立的早期階段,自尊心很強,心理變化非常敏感。老師高人一等的溝通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大學生,影響互相交流溝通的有效性,甚至在最壞的情況下互相沖突[2]。
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流,需捕捉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現狀,了解學生思維的動態變化,及時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保證學生成長時處于健康積極的心態中。思政教育的開展,既是對理想政治輔導員溝通藝術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道德建設的提高。輔導員必須認真對待每個學生,在日常交流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考慮自己的說話方式,樹立和藹可親的形象,平等、和藹地對待學生,贏得他們的心理信任。誠信是師生建立友誼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當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誠信,學生才會向老師敞開心扉,促進溝通的進一步發展。
輔導員不僅要通過良好的溝通與學生建立信任,還要在學生需要幫助時給予理解和支持。作為一名輔導員,不僅有著學生教師的身份,更有著學生朋友的身份。盡量與學生產生“共鳴”,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3]。大學生已有成熟的理想觀念,并具備了獨立意識和判斷事物的能力。片面的批評和情緒的分歧會引起學生的不滿,只有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才能產生共鳴,建立良好關系。
高校思政教育多以交流溝通為主,良好的溝通環境是保證其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首先,需要建設和諧向上的學校氛圍和育人環境。高校在文化建設方面應明確辦學理念,并具有良好的教育精神和校園學風、師風和風氣:物質建設方面應完善教育設施、校園綠化以及宣傳平臺,使學校既是文化交流中心,又是游樂景點,創建出有利于師生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校園環境,加強師生的歸屬感。高校需不斷完善管理輔導員的各項機制[4]。首先,從基礎開始入手,完善輔導員選拔機制,并嚴格遵守,保證所選輔導員具備優秀的教育能力和個人素養:其次,要對輔導員的工作機制進行完善,多數高校沒有明確輔導員的工作職務,使其職務范圍過于雜亂,通過完善工作機制,確定輔導員工作職務和范圍,使其在工作范圍內針對學生相關事務進行集中處理;最后,對輔導員考評機制進行完善,高校需加大對輔導員發展的重視程度,完善薪資標準,把輔導員考評從事務工作轉變為學生思政教育,使其將更多精力放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上,不斷提升語言溝通能力,將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看作重點工作內容。
1.言語溝通的位置
言語溝通需要特定的場所,場所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言語溝通的有效性。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選擇合理的交流溝通場所。盡量選擇師生熟悉的場所,以減少學生的束縛感,讓師生在心理上得到放松,敞開心扉向對方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還需要針對不同的問題和教育目標選擇不同的地點。如果是對全體學生進行密集的理想政治教育,或者教育的內容比較嚴肅,那么就應該選擇安靜的教室或會議室。如果不方便透露,可以選擇談心室、宿舍或操場,既能保護學生隱私,讓學生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又能使師生關系靠近,將交流變得更加順暢。在公開頒獎能滿足學生榮譽感,并為其他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盡量避免公開進行批評和教育,以免適得其反。
2.言語溝通的時機
思政教育需要學生與輔導員之間進行互動,因此,輔導員在進行思政教育時要關注教育主體(學生)的情緒。輔導員在與學生交流溝通時,需要一定程度的寒暄但不要過度,在言語鋪墊后轉入正題。這是因為人們的注意力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一定時間內,學生頭腦清晰,注意力集中,輔導員的溝通和教育會比較有效率,超過這個時間范圍,學生的注意力逐漸減弱,變得精神疲倦,降低了溝通效率。同時,學生心情好時,更容易識別,看到和了解輔導員的教育內容,并聽從輔導員的建議。輔導員在學生出現嚴重的負面情緒或需要發散情緒時,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益,還會引發矛盾和沖突,加劇雙方關系的惡化。因此,輔導員需要抓住與學生進行語言交流的機會,以良好的心情和專注的態度進行理想主義和政治工作,會事半功倍[5]。
1.安慰鼓勵性言語溝通
高到低可以將人的需求分為自我實現需求、被尊重需求、愛和歸屬需求、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學生所得到的被尊重和愛的需求會轉化為學生促進自身健康發展和積極學習的動力。輔導員經常會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問題學生(如成績落后、違紀等),他們更需要管理與關懷。如平時課堂表現都很好的學生,在某一次考試中因作弊被學校處以留校察看或其他處分,使該學生忐忑不安地向輔導員進行詢問:“處分是否能撤銷?應怎么彌補錯誤?”如輔導員繼續苛責和批評學生,會更加嚴重地打擊學生,使其自暴自棄。針對這種現象,輔導員應該使用鼓勵性的言語溝通,如:“你很聰明,平時表現也不錯,怎么會犯這種錯誤?但是知道及時糾正錯誤就好。”后續輔導員可以向學生講解有關處分的問題,一邊給予學生支持和鼓勵,另一邊指導學生如何解決問題。讓學生有一種溫暖和親切的感受,促使其加強面對問題的勇氣并向正確的方向發展[6]。
2.積極暗示性言語溝通
在教育過程中,輔導員也應該有意或無意地使用更多積極的暗示性言語,對學生的心理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7]。例如,老師在查課時,發現一個平時愛玩網游、愛睡覺的學生在課堂上感覺好多了,可以說:“你最近上課狀態不錯啊,看來最近沒有熬夜打游戲。”話很簡單,卻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體貼和期待,加強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從而改變自己的意識,加強對行為的自我約束和管理。
3.指令性言語溝通
一般來說,輔導員應該努力與學生溝通,平等對待學生并成為朋友,但一些特殊的教育內容需要使用一種教學語言。例如,安全和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在這部分教育過程中,輔導員需要使用所需的指令性語言來展示一些權威,并讓學生意識到教育內容的重要性。現代教育強調語言的作用,給予學生鼓勵,這與批判性教育不矛盾,批評和表揚并不是相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8]。如果一味表揚,學生會迷失自我,批評會削弱學生的自信心,發展自卑情結。因此,在表揚時,輔導員需要確定學生要繼續努力的方向;在批評時,也要對學生的長處和進步給予肯定。不同性格的學生需要采用不同的語言技能,對于性格外向的學生,可以用更嚴謹、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加深對錯誤的認識,性格內向的學生往往更加敏感和內向,輔導員批評時要做到“點到為止”,重點指導學生改正錯誤。對于性格暴躁的學生,輔導員應采取“軟硬兼施”的批判方式,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冷靜下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9]。
高校的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學習成長的向導,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個性有著重要的影響。言語溝通是高校輔導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手段,在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輔導員的言語溝通能力是當今大學教育的重中之重。輔導員與學生的良好溝通要從多方面入手,綜合考慮學校環境、教育時機、教育地點、語言、語氣等因素,實現言語溝通藝術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輔導員不僅有著傳遞政治思想的重要責任,在學生心中更是發揮著心靈支撐的作用。輔導員要保證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渠道的通暢,并在學生心中樹立良好的溝通意識,堅持以學生為溝通中心,有利于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