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繪
(長春電子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課程思政理念是基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工作貫徹到學科教學中的過程依據,也是我國為了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主張開創的教育新局面。大學英語作為大學生必修課程之一,為了提高思政教育在其中的親和力與針對性,我們必須將其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探索,在改進中加強,使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形成協同效應,緊跟教育改革的要求,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促使大學英語教師通過課程思政理念的滲透與實施傳遞給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發揮立德樹人的主導作用,為國家培養有道德、有理想的新時代人才,讓大學生更加積極有效地投入到民族復興夢當中。
英語是大學中的重要課程,其本身的公共性、共享性與必修性等特征決定著其不斷發展改革的必要性。當前宏觀背景下,教育政策、社會需求、人才發展、學科改革等多個方面分別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應對多方面提出的挑戰,大學英語經歷了多次改革與發展,最新出版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到,我們不僅要讓學生通過學習運用英語直接認識到國際先進的科技、管理與思想,學習到世界上眾多優秀的文化,還要提高學生本土國家語言的實力,確保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傳播東方文化,形成文化的交融與升華,并在這個過程中達到與各國人民的友好交際,發展國家的軟實力[1]。此外,英語是一門人文性學科,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在教育教學的時候應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素養培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滲透大學英語教學中。由此可見,教學大綱給大學英語的定位很好地契合了課程思政理念。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全面了解并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心理波動,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滲透課程思政理念,響應國家的號召,緊跟時代的節奏。
與其他階段的英語教學相比,大學英語教學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與自主性,對教師的教學把控能力要求更高,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大學英語教師應自覺適應教育改革的趨勢,主動緊跟并盡量達到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適應并滿足信息化時代教學發展的需要,切實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與教學水平。換句話說,為了更好地開展英語教學,大學英語教師應自覺、主動、積極地將課程思政理念滲透到英語教學中,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強化其人文性與思想性,提升教學有效性。除此之外,大學英語教師還要自覺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與政治覺悟,達到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的高度結合,達到教書育人,實現立德樹人。
當前我們處于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大學生接觸和學習事物非常多,為了避免大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迷失自己,教師在培養學生熟練英語技能的同時還應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家國情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批判性的目光去審視自己所學習接受的知識,進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就要先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要長葉子先有根,加強中華文化教育,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構建積極向上的人生規劃,形成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除了能夠讓學生更加科學的吸收西方文化,還有利于完善學生的中國精神與中國價值。
一方面,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鑒于大學英語學科本身的特點,大學英語教師應自覺形成先進的教育觀念、養成良好的思政素養,積極發掘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思政元素,為課程思政理念科學的滲透提供良好的契機,使兩者有機結合。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多元文化浪潮的沖擊,教師應不斷鞏固自己的思想價值穩定性,立人先立己,只有堅持學習思政理論,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才能為學生傳播積極的正能量,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身為高等學府的組成者與高等教育的主導者,應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與高度的敬業態度,做到以德服人,實現以德育人。教師應時刻謹記自己的身份,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端正自己的思想態度,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學習的典范,踐行教師立德樹人的使命[2]。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教師的真誠與付出,使學生產生每份工作都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嚴謹態度、正確方式的意識。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還要做學生思想的啟發者與引導者,要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展開教學,要做到與學生同步,甚至先學生一步,落實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盡管大學生已經普遍學習了十余年的英語,但不排除有些大學生的基本功仍然不扎實,甚至尚未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對英語學習的接受程度較低,很難自主脫離被動的學習狀態。對此,教師應深刻領會課程思政理念的內涵,指導學生確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通過豐富多樣的學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明白,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今后的多元化發展,因此,教師不應將教學目標局限于考試或考級上。為了提高課程思政的契合性,教師應基于學生主體多設計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接近的話題,盡量貼合學生興趣愛好,使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認識水平[3]。鑒于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沒必要長篇大論地對學生灌輸理論概念,而是借助大學英語的日常教學活動在無形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聯系自身的思考與探究,讓學生在學習中對事物形成客觀的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創建仿真化的社交情境,拉近學生與新知識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形成良好適應社會的能力。
思辨能力是批判性思維所形成的能力,也是課程思政理念中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為了提高課程思政的育人性,教師應將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在課堂教學中主動為學生提供思辨的平臺,結合思政元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以近兩年的熱點話題“環境保護”舉例,在教學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為課程思政創造一個切入點,為學生思考探究提出遞進性的問題,即:全球變暖與環境保護是全人類都應該關注的事件,那么作為個體,我們應如何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正確應對環境問題,如何履行我們的責任,等等。教師應通過巧妙但貼合實際的提問指導學生展開辯證性的思考與探究,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思政教育。大學英語教師應借助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結合讓大學生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以及自己應履行的義務,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鞏固學生的政治素養。
總的來說,課程思政是大學德育的集中體現,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性、實用性課程,是大學德育工作立德樹人的良好媒介,只有將課程思政理念科學合理的滲透并落實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才能切實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與發展,進而實現全方位全程育人的宏觀教育目標,在發揮大學英語育人功能的同時提高其時效性與先進性。大學英語教師應自覺將課程思政理念納入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宗旨當中,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與國家,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將學生培養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