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存良 苑秀穎 崔昭斌
(1.山東省汶上縣郭樓鎮中學;2.山東省汶上縣劉樓鎮中心校;3.山東汶上第五實驗小學東和園校區,山東 汶上 272500)
為了家庭生計,為了孩子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許許多多的農村家庭父母雙方外出打工掙錢,這就導致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沒有時間教育和管理孩子;另一方面,農村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又沒時間和精力加強自身學習和提高,不懂教育方法的現象普遍存在。近六成的農村父母面臨著“養育焦慮”,這已嚴重影響了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長,給社會敲響了警鐘。
這些實際問題的存在,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重視。我校開展了家校攜手共育成長的實踐研究,在實踐探索中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粗淺地介紹一下我們的做法,與大家共享,不當之處望批評指正,以期共同進步。
要全面推進家校共育這一實踐研究工作,一定要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武裝教師頭腦,將家校攜手共育成長滲透到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進而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為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對教師進行新教育觀培訓。培訓內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學德育大綱》等。通過培訓,能積極地影響教師教育行為,讓每一位教師轉變教育觀念,使教師們進一步了解家校攜手共育成長的解決方法和原則,并讓新教育觀能內化于教師的心靈深處,為下一步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強調的就是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作用。學生既要受學校教育的影響,又要受家庭教育的熏陶,而且家庭教育的熏陶更直接,對孩子的習慣養成的影響力更大。因此,建設家庭文化,優化家庭育人環境,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我們組織家長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地利用各種形式學習濟寧市教育局《關于家校合育以打造品牌教育的建議》,學習濟寧市先后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的意見》《關于開展“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建設和管理情況調查”的通知》《濟寧市教育局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見》等多項文件。通過與家長一塊學習,讓家長清楚、明白“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全面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明確家庭教育責任,強化家長教育,普及家庭教育常識,引導父母做好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促進青少年人格養成、心理健康成長”“學校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并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發揮各自的功能,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務”“學校要通過家訪、家長會、家長接待日、舉辦家長學校、開展家庭教育咨詢、建立家長委員會等多種方式,密切與家長的聯系,指導家庭教育,使家長了解并配合學校貫徹實施好大綱,改進家庭教育的方法”。另一方面,我們在家校攜手共育成長的實踐研究課題的起始階段,我們就利用安全教育平臺讓家長協助學生共享視頻、共同完成測試題,利用班級微信群轉發家庭教育的視頻、文章、建議家長閱讀的家庭教育書目、致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時時處處為家長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家庭教育學習機會,營造了富有特色的家庭學習氛圍,基本實現了家校共育的無縫銜接,突出了家庭文化建設的特色。第三,開展專題教育講座,向家長和老師提供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及具體的教育方法。專題教育講座讓家長教師平時教育學生做到五個方面:讓學生養成惜時如金、作息有規律的良好習慣;禁帶手機入校園,在家學習或休息時將手機交給父母保管;鼓勵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與孩子共同討論未來人生規劃;多鼓勵少批評孩子,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以上具體要求,對糾正家庭教育存在的偏差、改進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有著現實直接的指導意義。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特別重要。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素質教育既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更要關注學生的終生發展。所以學生行為習慣必須從現在抓起。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各種方式進行為規范的宣傳教育。利用《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規范學生的行為,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利用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正面宣傳教育,利用校園廣播、手抄報、宣傳欄、滾動電子顯示屏等,讓學生時時處處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行為規范,獲得正確的理性認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團委、政教處堅持每日班級日常行為規范量化考核,每周評出“文明班級”,頒發流動紅旗,督促學生不斷規范自己的言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坐井觀天、鼠目寸光、閉門造車是不可能出效率出成果的,在家校共育實踐中,我們采用請進來,請名師名校專家來校講學,讓一線教師能夠與專家直接對話,對我們的家校共育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定期舉行校級家委會會議,參與學校管理與監督,對學校工作進行綜合評價,并提出建議或意見,形成家校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就了教師、成就了學生。走出去,向名師名校學習,2020年5月,在校長的帶領下,我們去衡水中學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參觀學習,學習了衡水中學許多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方法,其中,在家校共育方面,衡中的主題班會經常邀請學生家長參與,老師、學生、家長在課堂上交流互動,面對面三位一體,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讓家長聽課、評課,讓家長對學校、教師有更多了解和理解,形成家校聯手育人。后來,我校學習借鑒了他們一些先進的做法,指導了我校教育教學管理改革,對我校的家校共育工作產生了積極影響。
堅持把每周三定為家校共育理論學習研討時間,開展相關理論學習,提前確立學習主題內容、主持人、中心發言人,所有參與人員要暢所欲言,各敘己見;堅持做好學習記錄和寫好心得體會,最后明確下周的工作計劃。
每學期期中期末考試后,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思想動態和成績分析調查,發現學生思想行為和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列出清單,與家長溝通交流,共同找出解決辦法,保障學生心理健康,保證學生學習做到揚長避短;要對家長開展一次學校辦學行為、辦學質量電話回訪活動,探討教育存在的問題,以便提出有效解決措施,提高家校共育水平。
學校搭建各種平臺,有計劃地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家校共育實踐活動。如家長開放日、家長座談會、親子活動、家教經驗交流活動等。
為了讓制度落地生根發芽,一方面,學校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組長、副組長有教科室主任孫老師和課題主持人林老師,組員由課題參與人員、各班班主任、家長委員組成。另一方面,每學期我們還制定了相應的工作計劃和詳盡的實施方案,把規劃內容落實到位。
這些平臺,一是班主任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向學生及家長推送信息,加強溝通,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便利;二是學生可以通過平臺自身提供的同步學習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為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平臺;三是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向學生提出問題,并可進行答疑解惑,為任課教師提供了與學生線上交流學習的平臺;四是家長可以通過這些平臺隨時保持與各科任教師之間的聯系與溝通,為家長提供了家校互動交流的平臺。
通過家訪,一是可以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成長環境、在家表現、學習生活習慣等;二是可以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在校表現,指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與家長共同制定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育人觀和價值觀;三是可以宣傳教育法律、法規和教育政策,對家長關心的熱點問題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四是可以了解掌握特殊家庭學生(貧困生、單親生、孤兒、留守子女等)和思想行為偏差生(學困生、有不良思想行為習慣的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幫扶、輔導(含心理輔導和學習輔導)和其他助學措施,幫助他們克服困難,鼓勵他們積極上進、健康成長;五是可以講解有關學生安全教育知識,督促家長或監護人教育學生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六是可以征求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等,共商共議教育方法。
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組織家委會成員活動,指導家庭教育。主要內容有: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和成才觀,提高科學育人意識;幫助家長了解教育規律與方法,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水平;向家長介紹學校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讓家長了解如何在學習生活中規范孩子的行為,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家長學會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讓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習慣。按計劃召開家長會,加強家校聯系。每學期,各個年級均要召開至少兩次家長會,每次開家長會,都要求家長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按時參加學校組織的由家長參與的活動。如果的確因特殊情況不能按時參加家長會,則應向班主任老師請假說明情況,擇日補會,約請老師單獨交流。就開家長會與家長“約法三章”:一是赴會前應平等地與孩子心與心的交流談話,傾聽孩子心聲,了解發現孩子生活學習中存在的難題;二是開家長會時,認真聽取學校領導或老師關于學校情況的匯報,重點領會學校工作的進展和教育的發展趨勢,從而明確學校和老師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長會后,主動向老師反映孩子的難題,和老師共同研討,征求老師的意見和建議;三是回家后再認真與孩子促膝相談,交換意見,與孩子共同研究改進措施,制定下一步努力目標。
通過家長會,教師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在家表現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家長,讓家長心中有法,為孩子的習慣養成提供方法引領。
隨著家校共育的途徑和方法研究課題地逐步深入推進,后續會不斷出現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們定會積極思考,理性應對,不斷挖掘家校合作共育的潛能,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利共贏,為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作出積極的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