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皎
(大連外國語大學 黨委宣傳部,遼寧 大連 116044)
在中國,“生命教育”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1996年,香港天水圍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中學率先開展“生命教育課程”。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學者馮建軍認為,“生命教育就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命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教育,使學生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1]這里實際上包含了生命的三層含義,即自然生理特性的肉體生命、關聯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關聯人的肉體和精神而又賦予某種客觀普遍性的社會生命。因此,生命教育應當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會生活的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精神道德教育、價值教育。
網絡資源的大力傳播可以為生命教育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內容。互聯網覆蓋全世界,高校教師可以根據其他國家的現有資源豐富我國生命教育的內容,同時選取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內容,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吸收。網絡的形式多樣化可以拓寬生命教育的渠道。通過開設網上論壇、進行網上談話,建立生命教育的網站,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強化教學成果。最后,利用網絡技術開展生命教育能夠提升生命教育的工作效率,改變以往生命教育滯后性的局面,促進生命教育及時、廣泛的發展。然而,網絡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全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互聯網技術使得世界離我們越來越近,西方社會的價值觀的傳入也使得當代大學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而這種“自由”的背后是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腐蝕。大量的暴力文字、圖片、視頻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映入眼簾,當最初的震驚與恐懼過去之后,剩下的便是對暴力與死亡的漠視。生命不再被視為最高貴的恩賜,對生命的敬畏也成為紙上談兵。隨著消極的網絡信息不斷地涌入,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逐漸淡薄,一些過激行為屢見不鮮。據近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數據表明,我國15—34歲的人群中,輕生作為死亡原因的占21.2%。對生命價值的輕視,正反映了消極網絡信息對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生命觀的腐蝕,有些網站對一些過激行為大肆宣傳,從對動物的虐待到人、從圖文并茂到現場直播,這些“刺激”的內容往往成為極端的大學生自我釋放的途徑,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發泄日常生活中的苦悶,嚴重影響了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的樹立。當代大學生在網絡媒體的沖擊下,未能始終秉承正確的生死觀和理想信念教育,未能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不懂得對生命的愛護與尊重,沒有看到傷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所帶來的巨大倫理與道德的劫難。
當代大學生在網絡中的交往不同于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姓名、年齡、身份等信息統統被隱匿,網絡交往變得更加隱蔽、神秘和自由。當代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敢說、不能說、不想說的話,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暢所欲言,而不用擔心可能存在的危害。這樣一來,不負責任的言行就在網絡世界中愈發凸顯。而且,一旦對他們的言論進行監管,則會被認為是侵犯人權、窺探隱私。這種偏激的價值觀正是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誤導,在沒有達到自身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就過分強調自由,這其實正是一種“不自由”的表現。獨生子女的現實造成了當代大學生的承壓能力普遍較低,失戀、成績不理想、專業不喜歡、就業形勢不明朗等問題都會成為他們輕生的原因,而且這種輕生的苗頭往往最早出現于網絡的言論中,例如通過微博、微信、人人網等交流平臺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而看到這些言論的大學生,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并對此進行勸慰,更有甚者火上澆油,那么就成為引發輕生或暴力行為的主要誘因。如果不能及時監管,那么很有可能錯失對他們進行勸導和教育的最好機會。由此可見,網絡環境監管不足,直接導致了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的削弱,也間接地影響了教師開展生命教育的效果。
網絡技術具有虛擬性,這種虛擬性會影響人的認知和體驗,特別是網絡游戲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部分當代大學生在網游的世界中叱咤風云、所向披靡,成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大人物。在游戲里,他們不停地受傷、失去生命、又復活,網絡游戲中的虛擬生命在“生”和“死”之間可以無限制地簡單切換,在虛擬世界中的酣暢淋漓使得部分大學生產生“網癮”,并且將這種“英雄主義”移植到現實生活中,便造成了對生命的漠視以及對人際交往的無所適從。而且,傳統社會的道德約束力在網絡世界中相對薄弱,造成了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道德意識弱化。當網絡世界的快樂遠遠大于現實世界時,他們就更不愿意在現實世界中生存,造成了性格孤僻、輕生、交往障礙等現象。當代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已遠遠超過從前,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已經成為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沒有手機不能出門的現象早已普遍存在。人與人的交往已經被手機與手機、網絡與網絡的交往所代替,傳統意義上的師生談心已不能對生命教育有所幫助了。因此學生對網絡的依賴遠遠大于對教師的依賴,更有甚者,只愿意相信網絡所帶來的快樂而不愿意在現實世界中尋找自我價值。
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健全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是強化網絡時代中生命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已相繼辦法了有關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例如《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高等學校計算機網絡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等。”[2]但目前看來這些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對網絡的監管還不夠全面和具體,對網絡信息內容的審核和監控還不夠及時和細致。因此,要實現網絡時代生命教育,必須首先對網絡自身的建設加以監管,堅決杜絕網上過激行為、可怕、反動的信息泛濫。高校網絡管理中心應當及時關注大學生的上網情況,對于網上散步有害信息、從事非法活動的學生應堅決予以制止,對于輕視生命、漠視人性的言論應及時加以關注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過分癡迷于網絡游戲、影響了正常人際交往的行為應當及時予以反饋,并且通過網絡限制以盡量避免造成“網癮”。網絡自身的健康發展是開展網絡時代生命教育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應當實施宏觀的網絡監控,完善信息入網審核系統、網絡訪問監控系統和邏輯安全控制系統,力求保持網絡信息的純潔性、健康性。
生命教育試圖通過個體身心靈或知情意的平衡發展,達成與他人、自然、宇宙建立一種相互尊重和負責任的和諧關系。所以,生命教育的內容涉及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宇宙四個方面。[3]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并非生命教育所獨有的,其他的相關學科也都有所涉及。因此,網絡時代生命教育不僅應當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更加要強調在交叉學科中的滲透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生命教育時注重創新。這種創新性一方面體現在教育觀念的創新上,教師不能固步自封,一味地堅持傳統的“面對面”教學和“灌輸式”教學,要善于利用網絡手段,提升生命教育的實效性和影響力。傳統意義上,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因此也應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承擔。然而,從現實的情況看來,各個學科的專業教師都必須堅持對生命的基本認同與尊重,并在專業課程教育中也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生命教育的創新性還體現在教學內容的創新上。網絡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對待這些全新的資源,我們應當采取“揚棄”的態度。對于能夠促進生命教育的內容應當積極地學習,而對于腐蝕當代大學生思想的糟粕應當堅決摒棄。要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辯證地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努力用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與時俱進的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武裝學生的頭腦。
網絡時代的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校園信息網開拓生命教育的新陣地、新渠道。信息化管理和教學的時代已經來臨,以網絡教育的形式開展生命教育已成為主流趨勢。加強校園信息網中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和內容開展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德育專欄,討論當前最為關心的時事政治,傾聽大學生真正的心聲,能夠將生命教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環節。另一方面,組織生命教育的專家學者針對當前輕生、過激的行為進行深刻的分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深入學生的內心,解決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從而能夠更為深入地進行交流,以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不僅如此,生命教育應當注重學習知識與組織活動并重,圍繞著日常生活中學生遭遇的種種生命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判斷體驗他們自身的經驗,通過活動和情景體驗的方法,真正使教育感動生命,震撼心靈,融入生命。透過協助參加者留意日常生活中不良品德的行為,啟發他們理解不良品德的人是難以被人接納的,會影響其人際關系;反之,如果能夠有良好的品德行為,易于讓人接納,身邊的朋友網絡定會完整;期望喚醒學生留意自己應有的品德行為。請參加者分享對課程的期望與感受——小組分享;互相認識——熱身活動;使參加者明白無論身在任何地方,也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分組討論“何謂無品”,在不同的場地自己是否會有“無品”的行為;加深參加者對不良品德的行為的印象——角色扮演,分組揀選出最無品格之行為;總結——(甚至可拍照)留意街上無品行為人的特征,發掘街上有品德行為。[4]正式通過參與活動,使學生獲得真知、真情、真感,從而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