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倫
(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融媒體中心,河南 信陽 465350)
融媒體的發展對新聞編輯的創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新聞編輯人員必須轉變觀念,了解融媒體的特點,注重受眾信息反饋和互動,充分利用融媒體的優勢,不斷提升新聞編輯創新能力,保證新聞內容的質量和水平,體現新聞編輯在融媒體時代的價值。
人們日常生活中,主要是通過電視新聞了解國內外軍事、政治等事件,了解民生民情與社會問題,其為群眾提供了諸多有價值信息,推動了社會穩定健康的發展。但是,在融媒體這一新的背景下,加快了新聞傳播速度,增大了新聞影響范圍。當前,大部分新聞傳播主要是以新媒體平臺為依托,基于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建立而成。相較于傳統電視新聞,此種傳播新聞的方式可節省諸多環節,傳播者在上傳新聞事件時,可直接編輯與發布新聞,提高了新聞時效性。并且,一旦將新聞傳播至網上,即可短時間內被諸多網友閱讀轉發,拓展了新聞影響范圍,這顯然是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方式無法實現的,這啟示新聞編輯需轉變工作思路,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新聞信息。
以電視為主的新聞傳播模式流行較長時間,其屬于單向傳播,觀眾只能坐在電視機前,固定時間觀看新聞。在融媒體時代下,則轉變了此情況,實現三網融合后,人們僅需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便攜設備上,進行新聞客戶端軟件下載,或是直接登錄網頁,即可了解更多新聞信息,不僅如此,還可在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體平臺開設評論區,人們不僅可對新聞信息進行瀏覽,還能在評論區中進行留言,與新聞發布者及其他人實現雙向交流。
融媒體時代的特點在于不同信息傳播媒介融合度不斷增加,以此使得傳播新聞的載體愈發多樣。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下,誕生了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平臺,人們在新聞信息獲取中,渠道不僅局限在廣播、報紙、電視等媒體上,還可在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體上關注官方賬號閱讀與搜集相關新聞信息,此種多元化傳播信息載體為民眾提供了更多選擇,且突破時空限制,便于人們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轉變了工作方式與閱讀方式。
新聞編輯人員要正確認識融媒體,適應媒體環境的變化和發展,轉換思想觀念,改變固有新聞編輯思維模式,重視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強化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了解新聞市場的變化和大眾的需求,了解不同受眾群體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和不同群體對新聞類型的需求等。目前媒體移動端的使用頻率非常高,移動端的使用人數、黏著度、活躍度都遠遠超過其他終端,是新聞信息的主要傳播媒介,信息傳播的重地由傳統渠道轉移到移動端。新聞編輯應該站在受眾的立場上考慮,將創新思維應用到實際的新聞編輯中,提高個人對新聞事件的敏感度,了解公眾的關注點并提取新聞的重點,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多個渠道挖掘有價值的信息,策劃出具有吸引力的新聞專題和新聞內容。
新聞內容是整篇新聞報道的核心,決定新聞的質量和水平,新聞內容必須具有完整性、客觀性、準確性。首先,新聞內容要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不能為了吸人眼球而造假。新聞從業人員需要深度挖掘新聞線索,在進行新聞內容編寫的時候,需要深入調查新聞事件的真相及其背后的隱藏信息,對于后續的連鎖反應繼續追蹤和關注。同時在跟蹤新聞事件時必須秉承公正的態度,避免受到個人主觀意識的干擾,不將個人觀點帶入新聞內容,做到為大眾提供完整、真實的新聞,這就要求新聞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其次,創新新聞內容撰寫方式,由于融媒體時代大眾都習慣在手機端瀏覽新聞,大家往往是快速地閱讀新聞,通常不會花太多時間仔細閱讀長篇新聞,有時候僅看新聞標題。因此在新聞編輯的時候,標題要吸人眼球,突出重點,內容盡量簡潔明了,避免長篇大論。最后,積極創新傳播載體,吸引大眾閱讀。在編輯新聞時,不要只有大段的文字描述,會顯得內容枯燥無味,可以結合文字、圖片、動圖、視頻、音頻等進行多元化的形式組合,增加閱讀的趣味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出現了大量的新技術,新聞編輯應當跟上時代,學習新技術并應用于新聞編輯中,比如CG動畫技術可以應用在科技新聞中,將比較難懂的科學知識信息轉化為容易理解的畫面新聞,增加新聞的可視性,讓讀者更容易接受新聞內容,增加新聞的吸引力。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動力,培養新聞編輯人才是融媒體時代創新的關鍵。新聞編輯的專業能力水平高低不同,造成新聞質量參差不齊。新聞編輯必須具備過硬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新聞編排能力、新聞識別能力和分析能力,這就要求新聞編輯要具有出色的融合能力。要提升新聞編輯的專業能力,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第一,要提高新聞編輯的語言組織能力,在新聞內容編輯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語言的準確性、規范性,盡量減少使用過于專業或者口語化的詞匯,以免大眾難以理解專業詞匯或認為新聞過于隨意。第二,加強對新聞內容的審核,認真核實新聞內容,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在審稿環節要更加仔細。第三,增強新聞的編排能力,編輯必須了解公眾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思維,結合多元化手段,對新聞進行合理排版,增加吸引力。
新聞編輯應具備預測受眾關注點的意識,應主動在受眾方面進行思考,為其提供相應信息資源。以往認為受眾只能被動進行信息接收,媒體播什么,人們就看什么,缺乏選擇權。融媒體時代,傳播者本位逐漸靠向受眾本位,逐漸減弱了媒體干預人們接收信息能力,廣播電視媒體想要獲得更多觀眾,則應當從人們興趣點出發,編輯在制造內容中,應主動靠攏受眾。其方式較多,可采取成為所屬媒體人格化身的方式,將自身定位為媒體代言人,明確人們在接收信息中,也是接觸新聞編輯脈搏。所以,為獲得長足發展,應當將受眾期待與媒體定位相結合,通過瀏覽粉絲評論,閱讀電子郵件、抖音信息等方式,掌握人們對媒體的期待。跳出單一媒體,了解其他媒體受眾興趣點,以此為依據制定編輯策略及下一階段編輯基調,不僅可滿足報紙讀者期待,還能吸引廣播電視受眾關注度,促進媒體知名度的提高。
傳統編輯充當信息篩選者,即信息“把關人”角色,傳播者不可避免會站在自身視角與立場,篩選與過濾信息。新聞編輯工作以往通常是來料篩選與加工工作,職能在于根據政策、新聞規律、媒體、欄目定位刪除、篩選與組合新聞信息,以上職責工作環境較為封閉。但是,在融媒體下,各種各樣自媒體的發展轉變了媒體生態環境,新聞編輯也逐漸從對內溝通轉變為解答疑惑與協調觀點者。此過程中,新聞編輯不僅要重新加工、分化記者寫作與采訪的材料,還應當為受眾提供不同層次的專業化需求解析。并且,融媒體下帶來的媒體交叉相容,可利用不同媒體全方位解析發布信息。新聞編輯此時從編輯部來到了公眾視野,在非專業人士與專業人士共存的評論區中充當協調者,將專業人士與普通人士聯系起來,該論壇可以為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也是抖音、微博等交互性網絡媒體。在具體實施中,可在記者招待會前夕,以“我想問問題”的標簽@官博互動,以此作為觀點協調者,之后在記者會上整理被訪者回答的問題,涉及網民問題,則在相應評論中給予回復,且發表與當地人聯系密切的新聞內容,以此引導網民轉發回復;或是篩選網民較為關注的熱點問題,在電視節目中讓專家解答,這些均需要新聞編輯進行安排協調。
傳統新聞編輯中,新聞稿件做精屬于基本功,且事件策劃作為其中重要部分,是提高傳播效果的創造性活動。以往新聞編輯策劃較為簡單,融媒體下,諸多傳統媒體均需進行整合。因此,新聞編輯應當利用整合平臺可進行多樣化信息形式發布的優點,在平臺上開設專欄,實時將信息更新到欄目中。如記者收到受眾線報后,可要求記者在采訪中,利用手機進行現場視頻、照片的傳遞,編輯即可進行審核、編輯、上傳網絡,有新消息后直接更新,且與之前信息匯總為專欄,如同現場直播跟蹤報道事件,在受眾眼前將事件更加全面、直觀、快速地展現出來,且以專欄方式使得受眾系統性掌握事件發展脈絡。并且,還可借助融媒體的多媒體信息傳播特點,參與到策劃社會活動中。如某一地方風景良好,具備民族文化特色,地方卻較為偏遠,關注度不足,即可與當地合作,在傳統節日中以撰寫文字、圖片、拍攝視頻等形式,發布在互聯網上。以此增強地區曝光度,不僅能夠宣傳當地風土人情與旅游資源,還能作為新聞使受眾獲得更多知識與資訊,承擔自身社會責任。
在經營中營銷作為其中一部分,指的是產品策劃到市場運作過程。在融媒體時代下,想要獲得成功,則應當在新聞編輯階段就進行營銷,貫穿于媒體整體運作。選題時就需要對市場因素加以考慮,確定選題后,判斷市場,明確選題受眾、消費能力、閱讀習慣等,根據評估結果確定傳播形式,制定新聞內容。融媒體時代下,媒體逐漸增多,信息量也隨之增大,分散了受眾注意力,此時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媒體為了存活需受到更多關注,通過對受眾關注點的整合,融合關注點與媒體品牌,營銷融合后產品,即可實現媒體的存活與發展。因此,應當掌握市場中受眾信息,預測其興趣點,通過信息加工方式增強內容轟動性、刺激性,激發受眾求知欲,引導受眾加深關注,凝聚注意力。在媒體經營中,可從兩方面出發進行營銷,一方面為營銷事件,一方面為營銷受眾,受眾對感興趣事件則會主動參與其中,其既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還是事件營銷者與推廣者。因此,新聞編輯之初即應當考慮營銷問題,具備敏感的思維,感知讀者心理,在海量信息中尋找有價值信息,以此實現精加工,打造媒體品牌,實現媒體與受眾雙贏。編輯在此過程中,也應當成為一個品牌,名編輯是策劃新聞的動力,其報道代表媒體形象,形成獨特風格后便于受眾識別,提高知名度。
媒體在發展中愈發認識到受眾的重要性,其對于新聞傳播走向具有較大影響力。目前在信息傳播中實現了媒體與受眾的互動,且越來越多意見被采納至生產與信息制作中,此種互動模式也被新聞編輯接收。為了加強受眾參與,可從以下幾方面出發:一是策劃中受眾參與。編輯工作包含策劃部分,在報道某一事件前,可策劃事件,召集受眾關注或參與至報道內,提高受眾參與媒體積極性與關注度。如,在策劃為山區孩子捐書,即可要求記者全程報道該事件,制造讀者關注點,鞏固與開發讀者,不僅孩子可獲得書籍,媒體也獲得了相應關注;二是新聞編輯受眾參與。受眾不了解新聞編輯在作品呈現背后,做了多少努力。所以,在廣播電視上可對新聞編輯處理信息感受進行分享,使其了解編輯,對同一件事做到共同分享與體驗,受眾即可產生責任感,不僅成為事件見證者,也成為事件編輯者與采集者,使得編輯與受眾成為共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