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義亮
(遼東學院醫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0)
我們目前的高職口腔醫學專業課多數仍以傳統的授課模式為主,授課教師通過課前備課,準備課件,授課的方式傳授知識,學生則通過記筆記、理解、背誦的方法來達到學習目的。盡管該教學方式在全國范圍內作為主流的教學方式已經普及多年,也具備很多優勢,然而該教育方法存在廣為詬病的問題,諸如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很多老師通過課前提問的方式督促學生主動學習,但不能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因而常被人戲稱“填鴨式教學”[1-2]。
高職口腔醫學學制短,臨床專業課基本上是集中在第二學年,授課任務重、時間緊,學生學習負擔很大,所學內容與臨床同步接軌非常困難,由于學生之前從未接觸臨床,臨床操作的思路不清晰,缺乏與患者溝通交流的經驗,在問診過程中大腦一片空白,不知所措,不能全面把握患者的主訴及病史信息,這是絕大多數學生開始實習時所面臨的問題,延長了成為一名合格醫生的時間周期。
當今時代,口腔醫學專業也和其他各領域一樣發展迅速,比如教學資源的豐富、臨床設備的先進化、數字化、材料的更新等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醫生的要求也在提高;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已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呈現出疲態和滯后,這就需要我們未雨綢繆,逐步改變教學思路,跟上時代潮流,否則將會被社會的發展遠遠甩在后面。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會議當中,明確提出了“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尤其在臨床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注重醫德醫風教育,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人心教育。醫學教育不應只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應首先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首先必須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職業道德。只有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把思政教育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相結合,才能真正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專業人才。作為一名醫生,不光要懂得如何治病救人,還要負有責任心,對尋求救治的每一位患者盡心盡責,同時還要學會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做到換位思考,并對患者施以人文關懷。基層是高職口腔醫學生將來的主要工作崗位,口腔臨床醫療服務是其主要的工作內容,我們培養的學生先要自己學會做人,這是立德的根本,才能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服務,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口腔醫學是對臨床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專業,對于高校教師,要努力提高政治理論素養和人文素質,掌握淵博的專業知識,及時掌握口腔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觀點、新進展,并有選擇地體現到教學實踐中;同時要重視教育方法和手段,力求體現與時俱進和創新性。在教學手段上要盡量避免過去較為生硬的課堂灌輸、照本宣科,而是想方設法使講授的知識生動而有吸引力。如講授某一種臨床疾病,應先講一個實際病例,結合病人引入到疾病的發生、發展,讓學生對此產生興趣,必要時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空間,加深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才能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中去。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知識的增長、智力的發展要通過學生積極思考和實際活動來實現,所以要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攝取知識的興趣和意識,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位置,教師起主導作用。由于釆取合適的教學形式,加上學生對專業知識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因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還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讓他們在敢想敢說的空間里長大,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自然會水到渠成,要求學生扎實地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重點掌握操作技能。
傳統的實踐教學方式是將原理方法等通過講解和演示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再通過模仿、復制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和實踐,這樣的實驗教學形式較為呆板,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為了更好地提高實訓課的教學質量,應加大實訓課在課程總學時中所占比例,課前可以要求學生事先預習要做的內容,避免盲目操作。以《口腔頜面外科學》這門課程為例,按照以往的教學計劃,我們醫學院口腔醫學專業的每一名學生所能得到的理論授課為90 學時,而實訓課由原來的16 學時增加到現在的32 學時,這樣的比例增加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機會,也能很好地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
學習興趣是學習過程中最強大的動力源泉。教育家贊可夫認為:“教學中一旦觸及學習的情感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會激起學習者不斷探索學習領域的渴望,會推動學習者不斷攀登知識的高峰。
1.將情景模擬引入課堂教學。設計病例,利用情景模擬教學[4],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情況相結合,讓學生們學會在學習中思考學習的意義所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以《口腔內科學》齲病中的深齲為例,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布置課后作業,在下次課的課堂上老師是醫生,學生們分別演繹不同的角色,如見習醫生、患者、護士等,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問診、檢查、模擬輔助檢查,啟發學生思維對疾病做出診斷、治療計劃及處置意見;大家共同學習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最后由老師對各小組進行評判、總結,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和處理意見。通過這樣模擬臨床的場景設計,培養學生獨立進行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即將步入臨床實習做好鋪墊。
2.應用輔助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教學設備儀器、實物標本是口腔醫學專業常用的輔助教學手段,彌補了過去的理論知識抽象、難以理解的不足,便于學生更加直觀的學習知識,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可將重點、難點講解變得生動形象,記憶更為深刻,抽象的學習內容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內容,更加通俗易懂,增加學習積極性,增進學習效果。以《口腔頜面外科學》中“智齒冠周炎”為例,授課前,采用精心準備的開場白,通過各種疑問、懸念向學生們提出問題:這種疾病就是人們平常說的“鼓智齒”,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它是怎樣發生的?是不是如人們所說的“智齒向外萌出”?有哪些臨床表現?發現這種疾病應如何處理?通過這些問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產生盡快找到答案的想法而活躍起他們的思維,隨著你的授課思路來思考問題,并產生興趣,然后帶領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視頻和圖片講解,把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興趣有機結合起來,必定能高質量地完成相關內容的教學任務,學生帶著興趣學習,并對本專業今后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
3.打造優秀教學團隊。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口腔醫學專業的理論知識,尤其是臨床專業課程,應該緊跟臨床工作步伐,對于一名優秀教師的要求是要對本專業的課程內容和體系了如指掌,要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要對本專業的前沿知識緊密關注,對于某些理論知識進行更新、增加和刪減。優秀的教學團隊要求授課教師既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還應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二者不能脫節,講授時要盡量選擇一些發生在學生周圍,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例,只有這樣才能使培養的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跟上時代的潮流;優秀的教學團隊是保證教學質量必備的條件之一。
教師應該具備自覺的育人意識和育人素養,每一位教師站在講臺上都希望自己是受學生歡迎的,具有人格魅力的。而教師人格魅力的高低,集中體現在教師素質上,它包括教師的品德、才能、知識和情感。實踐證明,經常受到教師鼓勵和關心的學生,他們的潛能可以得到最佳的發揮;經常受教師訓斥或懲罰的學生,他們就會感到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甚至產生自卑,引起逆反心理。學生只有在一種沒有心理壓力的氛圍中才可能更加努力刻苦,爭取學生的信任和配合是改變學生學習態度的最有效方法。教師應確保學生在課堂上能感受到關心、關愛、鼓勵、激勵、信任。好的教育效果與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氣氛密不可分,而這種教育環境和氣氛的好壞又取決于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當師生關系融洽和諧時,彼此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中交往、互動,學生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增強,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教師在師生關系中必須具備如下特征:對學生懷有積極的期望,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將教學方法同學生所關心的東西聯系起來。對學生較為了解的教師往往更懂得如何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并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學生對教師的認可與信任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口腔醫學教育的教學質量已不斷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問題教學內容與臨床工作脫節,“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技能培養”[5]等等。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高職口腔臨床教學已逐步向“立德樹人,重視實踐”轉型,我們高校老師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政治覺悟,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學改革之路,不斷創新,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對社會有用人才,為此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