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玲
(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石家莊 050228)
河北民間舞是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有深厚的民族底蘊,更是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其從舞蹈風格來看,具有代表性的河北民間舞主要以冀東地秧歌,此舞蹈具有典型的人物性格特點,舞蹈動作簡單舒展,畫面的靈活多變,易于變現的形式,更是增添了舞蹈的歡樂性;趙縣扇舞、鼓舞等,是傳統節日中常采用的一種舞蹈風格,其不斷變化的姿態,極有氣勢的表現形式,更是為節日增添了幾分樂趣;滄州落子等屬于冀中一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其中代表性的《放風箏》《茉莉花》等舞蹈,經過加工和整理,更是成為現代節日中必不可少的民間舞蹈。這些民間舞蹈形式以及內涵各有不同,其作為民間舞蹈的重要分支,更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傳承價值。而舞蹈教育作為學前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將兩者進行融合,對培養幼兒綜合能力有著促進作用。
河北地域遼闊,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形成了各地域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也就造就了不同風格的舞蹈類型。如典型的秧歌舞等,此類舞蹈不僅舞蹈動作夸張,其舞蹈節奏也極其鮮明輕快,但在舞蹈表現過程中,也不伐舞蹈藝術的美感。而在舞蹈過程中加入一些道具元素,則給了人們更好的觀感體驗,舞者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扇子、花絹等,以手部翻花,帶動道具和肢體的擺動,既表達出了舞蹈作品承載的情感,也為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悅。
隨著社會經濟的全球化發展,我國與西方文化的交融也逐漸增多,受西方文化影響,我國傳統民間文化受到了沖擊。結合當下背景,將河北民間舞蹈融入學前教育中,可弱化西方文化對我國文化的沖擊,也可逐步增進幼兒對我國民間文化的理解和認知,使其受到我國民間藝術文化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文化的傳承。
將河北民間舞蹈融入學前教育中,具有美育教學作用。在我國教育結構大調整之下,美育教學以成為如今教學結構中的重要內容。美育教育作用,主要表現在,其一民間舞蹈屬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分,在參與和學習中,能夠幫助陶冶幼兒藝術情操,可逐步幫助幼兒對美有正確的認知。其二,舞蹈教育屬于綜合能力發展的教育內容,如既可幫助幼兒鍛煉四肢的協調力,鍛煉身體的平衡力,同時對幼兒的思維和身體素質提升,更是有著極大幫助,因此民間舞蹈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有著非常重要作用。
另外,眾多家長為了不讓幼兒輸在起跑線,通過社會教育渠道,為其選擇了眾多藝術教育課程,但在教育中,家長以及社會教育機構未能擺正自身的教育位置,家長是為了緩解自身的焦慮,和教育機構則是獲得更大的經營利潤,但在此過程中,幼兒心理需要未得到滿足,壓榨式的教育形式,更是加重了幼兒的學習負擔。隨著我國教育結構的調整,各種減負政策的出臺,為我國素質教育發展創造了良好平臺,同時也促進了我國文化在基礎教育中的融合。幼兒年齡較少,對幼兒來說民間舞蹈的歡快屬性,符合幼兒的心理需求,而且如今美育教育成為各教育階段的主流教育,將其融合到學前教育中,一方面可平衡社會教育發展,一方面也可促進幼兒對舞蹈藝術的理解,增加其學習認同感,能夠提升教學有效性,進而對促進學前教育發展也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民間文化是民間舞蹈的核心,要想促進民間舞蹈在學前教育中的充分融合,應密切關注幼兒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說,要構建幼兒本為民間舞蹈教育教學觀。但就實際教學來看,在進行民間舞蹈授課教學活動時,大多教師幼兒教師未能從幼兒實際出發,也未能滿足實踐教學需求,一味地進行舞蹈動作的模仿和練習,難以讓幼兒體會到舞蹈學習的樂趣,更不利于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為此,在學前教育機構中,要以幼兒實際需求為根本,要緊密貼合實際教學學情,要以幼兒 的認知,簡化民間舞蹈教學,如在教學趙縣的扇鼓舞時,將難度較大的舞蹈動作進行簡化,并基于幼兒身體素質,選擇適宜的學習道具,激發幼兒學習積極性,以便幼兒通過學習體會到民間舞蹈的魅力,進而達到傳承民舞文化,發展藝術的教育目的。
另外,也可帶領幼兒走進傳統節日。眾多民間舞蹈都是基于傳統節日演變而來,而傳統介入素來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其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更具有我國幾千年文化發展的精髓。河北民間舞蹈作為傳承和發展傳統節日的一種表現形式,對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更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教學改變之后的《中秋之夜》《慶豐收》等舞蹈作品內容,增進幼兒對傳統節日感知,并通過實踐教學活動,讓幼兒民間舞蹈的精髓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又如在教學具有代表性的河北地秧歌民間舞蹈時,可根據參照的實際秧歌舞蹈特點,選擇貼合教學實際的田野環境,將幼兒帶入室外環境中,讓其學習,讓其感知,借助這種得天獨厚的教育優勢,可將地秧歌舞蹈風格的特點充分地展現出來。
學前教育針對的是低齡幼兒,此階段幼兒與其他階段兒童心理有極大的不同,所以在幼兒民間舞蹈教學時,應抓住幼兒的心理特性,注重挖掘幼兒的文化感知和藝術欣賞,以增加幼兒對民間舞蹈的深刻體會,增強幼兒民族文化素養的提升。為此,在實施民間舞蹈教學時,教師可借助現代化教育方式。如教學時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營造教學氛圍,譬如展示河北民間舞蹈服飾,介紹民間舞蹈由來發展等,增加幼兒對民間文化了解,利于提升幼兒對民間舞蹈的喜愛。其次,開創音樂教學。舞蹈與音樂本身就有著緊密的練習,兩者更是相輔相成,在民間舞蹈的發展以及傳承中,舞蹈音樂更是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學前幼兒舞蹈教學中,教師需注重此方法的運用,以此達到促進教學效果提升目的。其不同地域的民間舞蹈有著不同的風格,因而對音樂的選擇也不盡相同,所以教師在選擇音樂輔助教學時,需熟知民間舞蹈表現的內涵,其次融入恰當的音樂元素,以增強幼兒對舞蹈風格以及節奏變化的感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幼兒在學習和練習民間舞蹈的時候,以做到都做得松弛有度,身體的高效配合。以教學河北地區典型的秧歌舞為例,在教學時可選取腰鼓等進行音樂伴奏,與秧歌歡快簡潔的舞蹈動作進行相呼應,以充分展現出秧歌舞蹈獨有的藝術魅力。
學前教育以幼兒為主體,幼兒舞蹈教學,和成人舞蹈教學最大的不同是幼兒身心心智處于發展階段,對教師講解的專業性舞蹈動作,理解尚未深刻,其愛動的天性,更是會阻礙幼兒舞蹈教學的順利進行。因此,在將民間舞蹈融入幼兒舞蹈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特殊性,其舞蹈動作,專業講解等知識,需充分迎合幼兒心理以及身體的需要進行創新。如采用動作教學,即在講解舞蹈動作如何變化銜接等知識時,教師借助肢體動作進行講解,將民間舞蹈動作的核心真實的展示在幼兒面前,誘發幼兒積極的學習興趣。
在學前教育中融入民間舞蹈教學元素,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為國家培養綜合素質人才;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因此,在制定學前舞蹈教育教育目標時,需迎合時代對人才的綜合性要求,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基訓教學,也要注重構建合作學習模式。河北民間舞蹈大多是以載歌載舞形式進行表現,表現過程就展現了一定的合作性。因此在學前民間舞蹈的初始教學階段,教師可通過合作方式,讓幼兒進行學習和練習,通過合作練習方式,讓幼兒感知到民間舞蹈的歡快屬性。其次,要依據幼兒年齡特點,科學合理創新編排民間舞蹈合作學習模式。如學習扇舞、鼓舞時,可將兩者進行組合,在結合合作練習模式,既可凸顯民間舞蹈的特性,也可激發幼兒強烈的學習欲望,教學效果的提升,則必然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在以合作方式進行民間舞蹈教學是,教師需引導幼兒進行積極練習,避免合作趣味性的提高,擾亂教學秩序,教師在科學引導練習的同時,也需要引導幼兒體會民間舞蹈表達的情感和內涵,只有注重內在和外在的兼修,才能夠促進幼兒民族文化素養的提升,才能夠實現最終教育目的。
學前舞蹈教學成效的關鍵,在于學前幼兒教師舞蹈教學素養,要想收獲有效性教育效果,促進幼兒對民間舞蹈的喜愛,需注重提升幼兒教師舞蹈教學能力,從教學源頭出發,結合科學的教師素質培養,通過研課培訓等方式,促進幼兒教師教學能力和舞蹈教學技能提升。如,針對要教學的民間舞蹈,幼兒教師應集體備課研究,深入探討民間舞蹈動作特點及精髓,熟知不同風格的民間舞蹈,以確立準確的學前舞蹈教學目標;其次,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也就是說在讓幼兒認知民間舞蹈時,教師需反復引導和提示,舞蹈中任何元素及道具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不僅揭示了民間舞蹈情感,更是展現了這種民族文化的魅力,若是教學中,教師能夠借助道具反復提醒和引導,則能夠加深幼兒對民間舞蹈情感的感知。最后,要注重生動形象講解,教學中應避免生搬硬套,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直觀的動作,點燃幼兒的求知欲,進而培養幼兒民族情懷和藝術素養。
總而言之,民族文化屬于地域,屬于國家,更屬于千千萬萬的中華人民。在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民間舞蹈文化以成為學前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在教育中,學前教育工作者應始終保有一顆民族心,將教育與民族情感緊密連接,構建科學教育模式,增強幼兒對民間舞蹈文化的喜愛,以促進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