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林濤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要實現目標,必須以黨建來進行引領。而高校教師黨支部作為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教師黨員的基本單位,是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高校基層的戰斗堡壘,是黨團結和聯系廣大教師的橋梁紐帶,在新形勢下如何通過提升黨支部的組織力來激發黨支部的動力和活力,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則是當前高校黨支部建設的重要任務。為此,高校教師黨支部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探索“黨建+”為切入口的建設和發展模式,并積極推動“黨建+”模式優化,創新黨支部建設新路徑,提高黨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戰斗力。
“黨建+”模式是指將黨的建設融入各項事業、各項工作中,通過構建以黨建為引領、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的新機制,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更好的推動黨建工作效能最大化、推動黨的事業發展。
教師在承擔教書育人的任務時,需要具備較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修養、理想信念,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和政治理想入手,引導他們內心深處中華民族復興意識的崛起,使高校具備傳播先進文明思想的人力基礎和教育力量。作為傳播黨建優秀文化思想的基層黨支部力量,教師黨支部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通過各項優化建設能提升支部凝聚力和活力,由此更好的發揮堡壘作用。
教師黨支部中教師黨員強化對理想信念的重視和關注,堅定優秀黨員終身理想信念,能確保黨建工作的積極開展,也能身體力行的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更能在基層黨建工作開展過程中,吸引和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優秀人才加入組織。
教師黨員應嚴格約束個人行為,“黨建+”模式優化可以讓教師在關注自身業務能力的同時,引導更多教師成為兼顧學術、業務、科研、服務等和黨建文化相互融合的優秀人才,使黨支部黨員教師成為培養學生的堅實力量。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其綜合素質和綜合素養關乎高等教育發展,強化對教師的約束,也是高校教師黨支部的重要工作。所以開展黨建+模式研究與實踐是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的需要,也是加強黨支部對黨員管理與教育的需要。
高校教師黨支部處在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的最前沿,是直接聯系教職工的橋梁和紐帶,承擔著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將黨委的決策和決定貫徹落實到基層的重大責任,然而,目前受各種因素的制約,高校教工黨支部存在些問題,使得教師黨支部的作用不能有效發揮,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教工黨支部的發展,并影響著高校黨建工作進程。具體表現為:
由于高校教工的教學任務、科研任務繁重,且教師不需要每天在辦公室坐班,所以導致高校教工黨支部集中起來開展組織生活較為困難,組織生活無保障。
缺乏自身的組織文化,一些黨員把參加組織活動、政治學習、繳納黨費等視為負擔累贅,參加黨支部活動來去自由,“不在組織、不像黨員、不起作用”的表現明顯,導致支部凝聚力較差,成員對組織的認同感不高,組織活動對成員也缺乏吸引力。通過支部成員長期共同開展活動形成的價值觀、組織作風、組織氛圍等,是高校教工黨支部組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支部建設中黨建與中心工作融合不夠,存在支部工作與業務工作、教師發展兩張皮,黨員歸屬感不強。還有支部建設后勁不足,活力不足,組織生活表面化、形式化,支部凝聚力、吸引力、影響力弱化等問題。對此,要高度重視,對癥下藥、解決問題。而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建+活動一定程度上可以扭轉局面,提升黨建工作的有效性,增強支部組織的強勁動力。
針對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努力探索教工黨支部建設的新思路和途徑,找準黨建與教學、黨建與科研、黨建與專業、黨建與服務、管理等之間的切入點,夯實“黨建+”賦能增量,打造高質量發展黨建,從而增強支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教書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因此教學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構建黨建+教學工作模式,立德樹人,立根鑄魂。把黨建貫穿教育教學、思政工作全過程,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目前在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舉措,教師是關鍵,教師隊伍責任重大。課程思政將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員教師更應該發揮積極示范和先鋒模范作用,課程教學中有機融入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教育,言傳身教,躬親示范。黨員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也可以將黨建活動融入集體備課中,教工黨員在課程設置、授課技巧、教學大綱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在教工黨員中,積極培育教學能手,推出“黨員教師金課”,團結凝聚教師把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融入教育教學,使教師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四有”好老師標準,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和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堅持黨建引領,緊密結合“黨建+業務”及“黨建+工匠精神”等理念,促進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專業建設深度融合。著力打造“看得見、能體驗、有溫度”的黨建,讓嚴肅的黨建“活”起來,更加接地氣。以此推動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同頻共振、協同發展。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的各教師黨支部可以結合各自的專業特點,創造性的進行黨建+專業(業務)的組合建設,如某中醫藥大學建設“黨建+中醫藥”文化步道,在社區建中醫藥義診駐點,服務周邊群眾;某高職院校紡織學院構建“黨建+紅紡”,開展黨建文創項目、扎染文化項目等,筆者所在高職院校旅游學院建立“黨建+旅游”,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和紅色旅游文化研究,充分運用紅色文化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由此實現黨員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教師職工鍛造高尚師德、青年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目標,形成各自專業特色,極大地激發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吸引力和黨員活力。
同時高校教師黨支部還可以搭建黨建實踐知識學習平臺,支部定期組織黨員教師前往實踐基地考察,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檢驗理論,增強黨員同志的專業能力及專業認同感。
由上努力將黨建與專業建設相結合,則促進黨員教師專業業務與政治修養共進步。
科研工作是高校教職工的重要工作,將高校教工黨支部的黨建工作與高校教工的科研工作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基層黨組織活動的吸引力,同時可以提升高校教工的科研水平。
要積極培養高校黨支部的科研人才,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而教工黨支部是高校的基層黨組織,也應該承擔起科研人才的培養任務。可以采用“老帶新”的方式,指導和帶動黨員老師們一起開展科研工作,并給予一定的科研獎勵和榮譽稱號鼓勵,讓黨員教師在黨建中增強獲得感、歸屬感,增強黨建的號召力。
同時也可以組織教工黨員充分參與到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工作中,形成穩定傳承的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積極探索“科研育人”工作模式,致力于打造一支“研究有水平、教學有方法、指導有高招”的教師團隊,培養教工黨員“紅色信仰的傳播者、專業知識的傳授者、創新創業能力的鍛造者”三位一體的“紅色導師”責任意識。
如此將黨建融入于教學、專業、科研等活動開展過程中,提高組織生活的趣味性,提高吸引力。
服務社會是高校的一項基本職能,高校教師肩負著培養專門人才,發展科技文化和開展社會服務等職責。高校教師要憑借自己的專業優勢,結合實際的社會需要,形成科學合理的社會服務方式,使自己的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共同提高。
教師黨支部可以搭建多元服務平臺,建立有效互動模式,完善支部服務體系,建立支部社會服務體系。引導支部黨員發揮專業特長服務行業和企業,踐行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支部在進一步強化黨建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積極組織黨員老師走出去,創造性的開展各項主題實踐、黨員志愿服務、企業培訓等活動,切實提高黨員服務群眾的本領,強化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記使命,強化責任,努力探索出新形勢下加強黨建工作、黨員活動的新方法、新途徑和有效載體。同時圍繞業務工作并結合實際確定活動內容,突出支部黨建特色,創新活動主題,用鮮活的形式和內容確保活動取得成效,也凸顯品牌個性元素及鮮明特色。
由此高校教師黨支部可以組建多種形式的黨建聯盟,如與專業相關的企業或單位合作,牢固樹立“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中心”的工作理念,深化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教師黨支部可以為企業提供培訓、技術指導、產品研發、管理咨詢等各方面可能的服務。選擇的這些企業黨建工作業有特色、有成效、有影響力,以便于支部對標交流,學習先進。與黨團合作共建企業進行深入的互動,在黨建方面適當的共同舉辦活動,并互相交流和借鑒,以相互學習和促進。
同時可以以“優勢互補、互幫互助、共創共建”為原則,搭建了“校地黨建聯盟”,為黨建工作創建新的平臺。如與其他高校、社區、街道、鄉村等,結成校校、校企、校村黨建聯盟。通過上黨課、教育扶貧、學生進社區社會實踐等形式,有效促進共建活動。
此外還可大力構建暖心工程,建立黨員教師幫扶學生制度,切實為學生思想解惑、學習解難、生活解困,并通過“黨建+心理輔導”“黨建+電商扶貧助學”建設,幫助困難學生。
如此推動黨建與中心工作的互相融合,增強黨員服務基層、服務師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充分發揮黨建應有的示范、引導和激勵效應。
主題黨日活動是支部活動的重要載體,是支部組織力發揮作用的試金石。教師黨支部可以結合所在學院中心工作確定支部黨日活動主題,實施黨日活動項目化管理,確保黨日活動質量,并充分凸顯黨建+模式的特色和品牌,激發支部發展活力。項目內容設計突出崗位特點。在申報主題黨日活動項目時,要突出崗位特點、緊扣活動主題。如高校要大力加強專業建設、創新能力建設,那么圍繞這一發展思路,教師黨支部在設計開展黨日活動過程中,可以注重引導教師黨員做教書育人先鋒、科研攻關先鋒。
利用互聯網+黨建模式創新組織形式和學習載體,挖掘黨建工作潛力,展示黨建成果。探索搭建導思導行的“網上黨支部”,實現網絡全覆蓋,占領黨支部的網絡新媒體工作陣地,使黨支部網絡新媒體成為日常信息發布、黨建黨務信息公開、政治理論教育學習、組織生活討論交流的第一網絡平臺,同時也是宣傳報導展示支部活動、共享政治學習資料、關注時事熱點動態的重要窗口。
高校教師黨支部“黨建+”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強化支部引領示范作用,發揮支部在專業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方面的優勢,提升支部綜合影響力、引領輻射力、專業發展力;提升支部委員履職盡責能力,打造一支綜合素養高的支委隊伍;提升支部黨員黨性修養,形成一個具有高度奉獻意識、專業發展精湛、社會服務出眾的黨員群體。相信高校教師黨支部通過不斷實踐創新,可以為黨建提供更多、更寬、更廣思路,切實提高支部組織能力和戰斗力,在新的時代繼續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