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利紅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我們通常所說的勞動教育,指的就是通過勞動讓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使之真正的熱愛勞動,養成艱苦奮斗的好習慣。應該了解到,勞動教育屬于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涵蓋了生產技術勞動教育內容和社會公益勞動教育內容以及社會服務勞動教育內容等。高職院校要通過創新勞動教育觀念、健全勞動教育考核機制、多元化勞動教育活動開展等手段,全面提升高職生勞動教育成效,繼而助力高職生的成長與發展。
勞動教育可以推動學生思想品德發展。通過勞動可以養成良好的世界觀和品德修養,最為常見的就是社會勞動的責任感和勞動比拼活動的榮譽感以及團結互助的合作精神,并且還包括了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以及遵紀守法的好習慣等。通過勞動教育,不僅僅可以讓高職生的個人道德修養得以豐富,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和審美素質。需知高職生處在身體成長發育的關鍵期,通過適當的勞動可以讓肌肉和筋骨等都得到鍛煉,繼而不斷增強其體質以及體力。高職生教學期間多參加勞動,必然會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勞動教育可以培養高職生的審美能力,學生在參加勞動教育后,會深刻體會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這便有利于學生們形成良好的情趣。還有就是通過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奉獻自我、為他人服務,繼而實現自我價值,期間必然會使得心靈得到凈化,使得人格得到完善。
勞動教育不單單可以推動學生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發展,還能夠為提升學生思維判斷力和思維靈活性提供廣闊的“舞臺”。勞動會讓高職生挖掘自身潛力,發現自己的特長,亦可廣泛培養高職生的創造興趣,之后在此基礎上形成創新意識。鼓勵高職生參與勞動教育,并非是要求學生們墨守成規的去做事,而是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去啟迪學生心智,使之萌生創新的想法。
高職教育工作的顯著特點便是實踐性與專業性,突出的是要培養高職生群體的專業實踐水平,在畢業之后可以勝任崗位工作。若想對高職生進行良好的專業技能教育,前提便是要使之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升他們的實操能力。勞動規模越大的話,勞動對象就愈加多樣,此時的勞動過程也會愈加復雜,對勞動者的素質、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唯有如此才能造就出全面、自由且充分發展的人。所以說,高職院校一定要做好勞動教育工作,這樣才能夠讓高職生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偉大的革命家列寧曾經說過:若不把青年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那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毛澤東同志也曾提出過“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辦學理念。現如今,國內諸多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深,繼而導致勞動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無法體現,便也相對遏制了高職生的綜合發展。
現在的高職生是祖國青年一代的主力軍,可以說他們是積極向上的一代,時代賦予了他們勇敢嘗試、開拓創新、敢于挑戰新鮮事物的特征。但是其中也存在劣勢,那么就是高職生多源自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和長輩從小對其百般呵護,導致他們考慮問題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勞動意識嚴重不足,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高職院校生源質量的下降是一個不爭的實時,高職生整體文化素養偏低,道德素養良莠不齊,這些都限制了高職生勞動意識的養成,造成高職生勞動觀念薄弱,實際動手能力不強,這必然會對高職生日后的就業和生活造成諸多不良影響。
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便是向社會輸送實用型人才,這就代表著高職院校更為注重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素質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思政教育被視為教育的重點,但勞動教育做誒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卻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勞動教育在現在的高職教育中依舊像一個擺設,未能真正融入到整個高職教育體系內,最終造成高職勞動教育陷入誤區:
學校方面:現在絕大多數是高職院校教職工和領導,普遍認為勞動教育的對象應該是中小學生,而并非高職生,并認為對高職生進行勞動教育就是在浪費時間。
學生方面:因為勞動教育的關鍵點在于培養學生們艱苦奮斗的作風,以及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進而發揮出勞動的育人效果。但勞動教育的缺失造成現在很多學生都沒有樹立起良好的勞動觀念,怕臟怕累,而且同學之間相互攀比,肆無忌憚的消費,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還有就是做事的時候急于求成、心浮氣躁,在就業時也滿腹牢騷,不愿意吃苦。
基于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現在高職院校都陸續開展了勞動教育工作,校方開始加大對勞動教育的成本投入,譬如建立實訓基地、增加高職生崗前培訓機會、加大對勞動實踐場地的投資等,但資金投入力度還是相對不足。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形式單一、勞動教育內容陳舊的問題比較突出,并且未能做到與時俱進,再加上生源擴招之后,勞動實踐場地嚴重不足,這些因素的存在均阻礙了高職勞動教育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F在很多學校通過勞動周的形式對學生展開勞動教育,盡管說勞動周屬于正常的教學安排,但形式卻過于單一,只是要求學生打掃衛生而已,勞動之后便可自由活動,有的學生一度認為勞動周就是放假周。
勞動自古就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分,到了現代亦是如此。但因為遭受“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影響,人們普遍傾向于腦力勞動的崗位,體力勞動崗位地位不高。高職生的家長在乎的是子女是否能夠拿到畢業證,但卻很少關心子女是否具備勞動技能和頑強的意志力。此類錯誤觀念造成現在絕大多數高職生眼高手低,沒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其一,高職生要轉變“學而優則仕”的想法,要樹立起“勞動最光榮”的理念,要用親身勞動去創造財富;其二,高職院校要轉變原有的“輕勞育”的思想觀念,將勞動教育視為高職生必修課,納入到正常的教學規劃中來。高職輔導員要發揮出作用,日常思政教育中需要強化勞動意識,并且各個專業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滲透勞動教育對學生終身發展的作用,向學生傳遞“勞動創造財富”的價值觀,要做到“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現在,專業課成績的好壞與否往往成為了考核學生的第一標準,這就會造成學生過于看重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將無需量化考核的思政課視看作“雞肋”。需要注意的是,勞動教育是思政教育中的關鍵一環,但卻經常被專業課占用或被學生任意支配。所以若想徹底改善此類情況,就務必要將勞動教育納入到學生考評機制中來。很多高職學校雖然開設了勞動課,但是勞動課的成績好壞不會對學生綜合評定結果產生影響,所以學生上課的主動性不高。勞動教育的成績一定要記錄在學生德育檔案中,要使之成為團內評定、入黨考察、班干部評優等工作的參考指標,要最大限度上發揮出勞動育人的作用。
將勞動教育和學生個人德育檔案相關聯,創建勞動教育考評體系,增加勞動教育在學生平的考核中的占比,這樣不單單可以讓高職生積極地參與勞動教育活動,還可以從中提升自身勞動品德。勞動教育成果入檔后,教師從中可獲取更為豐富的信息反饋,便于及時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另外,企業通過對檔案的分析,可優先篩選那些具備優秀勞動品質的學生,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勞動教育指的就是學?;蚴墙逃?,有目的性、有計劃性、有組織性地讓學生通過參加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對其身心加以促進,使之獲取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的一種教育模式。勞動教育的終極目標在于傳承勞動精神,并非拘泥于勞動教育的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勞動內容出現了較大變化。農耕時期主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現代社會,追求的是工作速度和效率。單純的體力勞動無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有高職院校一定要轉變原有的“勞動就是干活”的思想觀念,要探索勞動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F在很多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中,“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廣,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付諸實踐,通過在企業中的勞動去理解勞動之艱辛,并從中獲取勞動技能。但目前此種教學模式還存在應用局限,普遍偏向于校內一些重點專業,沒有在各個專業中落實,所以高職院校一定要日漸加大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專業普及面,由此去縮短教育周期,既可讓學生有效的在校學習理論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在企業中獲取充足的鍛煉空間,如此便可讓學生成為能力和素養兼具的復合型人才。
高職校園文化是一種先進的精神,反映了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其具備著導向功能和規范功能以及教材育人功能等,將勞動教育元素立體化的融入到高職勞育文化建設中,必將會進一步的促進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整合,亦會促進勞動精神在學生群體中額更好的傳承。學??蓪⑽镔|文化環境作為勞動教育工作生根發芽的土壤,在校園環境中注重場館、涼亭、雕塑、草坪等的建設,建立良好的生態文化格局,并向學生們宣傳匠心精神、勞模事跡等,潛移默化間培養學生們的勞動意識。高職院校要注重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基于“工匠精神”主題,組織學生喜聞樂見的職業教育周、技能大比拼、勞模面對面、創業講座等活動,不斷向高職生宣傳勞動文化,使之在勞動教育知識的渲染下真正的傳承勞動文化。另外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抓住高職生的特點,利用“兩微一端”網絡平臺,打造可視性強、互動性高的新媒體宣傳作品,繼而實現更好的勞動育人效果。
勤勞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每一位國人都應該熱愛勞動,為自身的發展和祖國的建設而努力。陶行知有言: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由此可知,教育一定要和生產勞動相結合。新時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中,務必要重視勞動教育工作,讓學生適當參加生產勞動,使之懂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而更加珍惜眼下的生活,用勤奮的雙手創造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