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愛蘭 歐陽生根 李素華 李國盛
(1.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湯湖鎮人民政府,江西 遂川 343916 2.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農業農村局,江西 遂川 343900 3.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珠田鎮人民政府,江西 遂川 343900 4.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堆子前鎮人民政府,江西 遂川 343908)
前言:在以往對水稻作物出現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大多采取使用農藥的方式,這種水稻作物的病蟲害防治防治盡管效果較好,但是對環境的污染較大且水稻作物的健康程度無法保障,在當下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情況下,人們對于無公害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采取無公害水稻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方式已經成為現階段水稻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必然發展方向。
水稻作物生長階段會受到不同因素產生的影響,進而產生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稻粒黑粉病、稻曲病以及水稻立枯病等。
水稻作物生長階段容易發生的蟲害類型為:水稻象甲、金龜子、小菜蛾、二化螟、三化螟、螻蛄、稻飛虱、甘藍夜蛾、稻縱卷葉螟、稻蝗、稻苞蟲、葉蟬、水稻潛葉蠅以及水稻黏蟲等。
水稻作物生長階段容易發生的草害類型為:稗草以及三棱草等[1]。
現階段人們生活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食品的質量要求也隨之提高,促進了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但是農作物種植范圍的不斷擴大,水稻作物種植區域和非水稻作物種植區域的病蟲害問題產生了交互,而農業結構的不斷轉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也導致了水稻作物種植階段的各類病蟲害問題不斷增加,對水稻作物的產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降低了水稻作物的質量。而針對這一情況,傳統的水稻作物病蟲害防治措施已經不能有效地對水稻作物病蟲害進行防治,也就無法做到使用無公害的形式對水稻作物病蟲害問題進行防治。因此,在進行水稻作物的無公害病蟲害防治工作階段,相關人員應基于水稻作物種植階段的生態角度進行研究分析,深層次剖析水稻作物病蟲害的誘因,探究水稻作物病蟲害出現的特征,并針對水稻作物出現的不同病蟲害問題采取相應的無公害防治措施。
社會經濟的發展極大程度地促進了水稻作物種植行業的發展,人們對于水稻作物的需求量不斷地增加,進一步明確了水稻作物種植行業的多云化發展方向。而水稻作物種植人員為了提高水稻作物種植面積以及水稻作物的產量,在水稻作物的種植區域不斷增加種植其他品種的高產優質水稻作物,水稻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不斷地提高,水稻作物的種植類型也開始向著多元化的方向改變。這種情況也對水稻作物的種植方式產生了一定影響,即傳統水稻作物的種植方式無法達到現階段水稻作物種植的發展要求。此外,現階段多元化水稻作物品種的種植方式,也使得水稻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降低,部分新引進的高產水稻作物品種對于種植區域的病蟲害抗性較差,導致水稻作物的病蟲害問題不斷發展,致使水稻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難度以及工作強度增加,極大程度地影響了水稻作物的產量和質量[2]。
對于水稻作物種植階段常見的病蟲害問題,傳統防治方法都是以使用化學農藥的方式進行防治,但這種方式對環境的污染較大,不符合無公害水稻作物病蟲害防治的原則。基于此,在使用農藥方式進行水稻作物種植階段常見病蟲害問題的防治工作時,可以使用植物源農藥的方式進行防治。例如:苦參堿作為一種可溶性的植物源殺蟲藥劑,以這種物質制作的藥物具有天然性的特征,且藥物成品在水稻作物種植區域使用時呈現較強的可溶性,藥物材料為天然植物材料,所以不會對環境產生污染的問題。此外,植物源農藥在使用后不會在水稻作物以及種植區域的土壤中產生較多的殘留,也就不會對水稻作物的后續種植工作產生影響??鄥A藥物對于水稻象甲的防治效果可以達到90%以上,只需要每隔1 星期進行以此藥物噴施便可以達到病蟲害防治效果,對于水稻作物的安全生長有著較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水稻作物的種植階段,若是出現蟲害問題則會直接對水稻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在無公害水稻作物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通常會選擇使用誘殺害蟲的方式去解決水稻作物出現的蟲害問題。在進行害蟲誘殺時,誘殺藥劑的混合配比需要得到確定。舉例而言,部分對水稻作物有害的蟲類可以通過1 份酒、2 份水、3 份糖以及4 份醋的比例配置成誘殺害蟲的藥劑,將這種藥劑放置在水稻作物種植區域的水渠附近,就可以達到吸引部分害蟲的效果,在成功吸引到害蟲后便可以消滅害蟲。這種誘殺害蟲使用的藥劑是由食用物質組成,因此不會對水稻作物種植區域的環境產生污染,在使用這種誘殺藥劑階段,需要每隔10 天進行誘殺藥劑的更換,通過這種方式來確保誘殺藥劑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在水稻作物種植區域使用這種誘殺藥劑時,還需要根據水稻作物的種植面積進行誘殺害蟲地點的設計和選擇,通常來講一般每畝水稻作物的種植區域需要放置5 個誘殺藥劑點。并且,害蟲的誘殺工作應在每年的6 月下旬到8 月之間開展,這段時間進行水稻作物害蟲的誘殺可以有效捕殺害蟲,進而為水稻作物的無公害高質量生產奠定較好的外部環境條件。
針對危害水稻作物生長的實際害蟲類型的特點分析可知,大部分的害蟲都有著較強的趨光性,基于無公害水稻作物病蟲害防治原則的基礎來看,可以通過害蟲具有較強趨光性的特點進行害蟲的控制和處理,達到控制水稻作物生長環境安全程度的目的,促進無公害水稻作物可以得到順利生產。因此,在無公害水稻作物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可以使用殺蟲燈這種設備進行水稻作物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且以殺蟲燈的工作性能來講,其可以自動將害蟲進行集中消滅,在水稻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水稻作物的病蟲害防治階段,可以在水稻作物插秧前對害蟲較為密集的區域進行確定,并將殺蟲燈在此類區域進行安裝,充分吸引趨光性較強的害蟲,通過這種方式來集中消滅害蟲。例如:在水稻作物種植階段,每年的5 月份下旬是爆發二化螟成蟲問題的時間段,7 月份到8 月份則是水稻象甲問題的高發時段,這些害蟲的趨光性較強,可以使用殺蟲燈的形式進行此類害蟲的消滅工作。除此之外,金龜子、小菜蛾、二化螟、三化螟、螻蛄、稻飛虱以及甘藍夜蛾等趨光性較強的害蟲也可以使用殺蟲燈的方式進行防治。
水稻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目標的實現需要相關人員對水稻作物種植區域有著全方位的了解,即在水稻作物的整個生長周期內,對水稻作物的各個生長區間情況進行全面的監測,并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強化水稻作物病蟲害問題的預測功能,通過這種方式來確保可以及時發現水稻作物出現的病蟲害問題,針對水稻作物病蟲害問題的誘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進行水稻作物生長周期的監測時,監測人員可以通過當地農業部門的歷年資料以及網絡的方式對水稻作物發生病蟲害的概率進行預測,并以此作為判斷水稻作為病蟲害的理論依據,提高水稻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準確程度。此外,還應對已經出現病蟲害問題的水稻作為種植區域進行范圍的評估,提高種植人員對水稻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并根據出現病蟲害問題的水稻作物面積實施合適的解決措施,降低水稻作物病蟲害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并促進水稻作物種植行業的無公害防治工作的發展。
在現階段水稻作物的無公害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結合的方式是最為綠色環保、科學有效的防治方式,已經被大部分水稻作物種植人員所使用,通過研究水稻作物病蟲害的發病情況,可以準確了解水稻作物病蟲害的發病原因,并針對原因采取合適的生物類藥劑、農田釋放形式以及以蟲治蟲的方式進行防治工作,通過這種方式替代傳統化學農藥試劑的水稻作物病蟲害防治方式,降低水稻作物種植階段化學農藥試劑對環境產生的污染。并且還可以使用先進科學技術對現有水稻作物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優化創新,例如:使用紅外線以及聲波等形式對可能造成水稻作物病蟲害問題的害蟲進行交配干擾,降低害蟲的蔓延以及繁殖。還可以在水稻作物種植區域采取“稻鴨共育”的模式,鴨子可以對水稻作物基部的稻飛虱、稻蝗、稻苞蟲、稻縱卷葉螟以及葉蟬等害蟲進行捕食,還可以降低水稻作物種植區域的雜草生長,并且還可以提高水稻作物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發展當地畜禽產業。物理繁殖措施則是以害蟲的生存習性等特點為依據,通過使用紅外線激光等方式刺激害蟲,紊亂害蟲的新陳代謝,加快害蟲的死亡,以此降低水稻作物受病蟲害問題造成的生態和經濟效益的影響[3]。
結束語:綜上所述,對于新階段水稻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以及病蟲害問題不斷發生的情況,相關人員應對水稻作物種植區域的無公害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制定出綠色科學的水稻作物病蟲害防治措施,防止發生爆發性水稻病蟲害問題,提高水稻作物種植的質量和無公害水平,提高水稻作物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無公害水稻作物種植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