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晶
(廣州軟件學院 數碼媒體系,廣東 廣州 510000)
現代農業的文化藝術價值與技術含量遠高于傳統農業,在農旅融合背景下,以生產創意、生活創意、文化創意和景觀創意為出發點,挖掘現代農業的景觀資源和審美價值,從生產過程創意、種植方式創意、形態色彩構成、科技生產容器、農創慶典活動等五個方面將傳統農產品的常規用途在線升級,把普通的農產品轉變為紀念品、藝術品等增加其自身價值,實現科技文化產品與市場的完美融合[2]。
將農業生產與設計美學相結合,有兩種創意方式:一是利用五彩斑斕的農作物通過設計與搭配,根據主題構建精美的稻田圖案,具體由紫色、黃色、綠色這三種顏色水稻組成,并經過彩稻選育、圖案設計、描繪定點、種植稻苗、田間管理五個環節,描繪美麗的圖案形成一道道風景線;二是根據季節變換種植多彩農作物,隨著季節變化而呈現不同的形態、顏色,構建繽紛的稻田藝術。遠遠看去大片的土地變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充滿了無限的趣味與魅力,你永遠都猜不到下一片土地呈現出來的圖案是什么樣子的,給人內心一種即神秘又期待的感覺。
稻田藝術包含十分豐富各種不同的主題,有美麗風景、歷史人物、動漫神話、可愛動物等等。稻田畫設計的表現技巧就在于提前預設好期待的圖案,利用先進的3d 技術和透視技術,繪制出平面、立體、鏤空、線條四種不同風格的稻田畫,然后在農場的草地上通過套種、插播等不同的方式呈現一副巨大的畫像,從設計到彩稻培育到稻田生長時間在三個月左右。
種植方式的創意即區別于傳統的土地種植方式,向無土栽培、懸空農業發展,可利用燈光、溫度、聲音以及不同的水資源來改變農業的傳統種植方式,如航天農業、懸空草莓、無土栽培等方式。通過人工制造出適合作物生長的根系環境取代了傳統的土壤環境,有效解決傳統無土栽培無法給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氣、養分的難題,使作物生長在最適宜的環境中從而大大提高作物的產量和生長質量[3]。這種創新的種植方式,不僅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增加產量,且不用農藥施肥零污染,是高品質農產品的。此外,還有很多新鮮的種植創意,比如高大上的盒子種菜、疊栽培架的種植工廠、韓國的酒瓶梨還有越來越多的空中農場出現。
色彩和形態是最能給人直觀的感受,創意農業的視覺形象是塑造景觀的主要前提條件。每個生產階段顏色和形態是不同的,呈現的圖案也是千變萬化的,充分發揮農作物自身的色彩肌理,結合景觀構成手法,通過遠觀的片植和近距離地觀察,滿足人們對創意農業的視覺感受。不僅能夠構成視覺創意的效果,亦能夠有效地提高產品的價值,使從前的土特產逐漸變得個性化、創新化、時尚化,實驗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的有機結合。
形形色色的農業果蔬園可以滿足人們對創意農業的視覺感受,打破常規認知的新品種更具吸睛效果,如黃色的西瓜是湖南瓜類研究所培育出的新一代的雜交品種、彩色玉米有紫色的黑色、白色、黃色還有顏色混合的玉米、紅心火龍果,白色小草莓、紫色白菜等,不僅賞心悅目、營養價值高,個別產品還具有抗氧化、抗過敏、緩解眼疲勞等賣點,令游客好奇競相購買。此外,利用現代科學培育迷你西瓜、紫色番茄、巨型南瓜,打破常規的形態,形成不一樣的感受增加感染力,有效地提高產品的價值,達到視覺創意的效果。
隨著土地的集約發展,目前世界多個國家都在進行“垂直農場”的實驗,“垂直農場”概念最早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迪克遜·德斯帕米爾提出,即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打破傳統農業生產空間,改變傳統農業在人們心目中的固有形象,把農作物種植在摩天大樓般的農場里,并利用現代先進的技術和寬敞明亮的空間進行農業生產,增加農業的種植空間。
現代化的生產種植空間,改變了傳統農業的思路,由大田中的平面生產轉變為向空中發展、格式化生產,實現普通農業生產空間的重大跳躍,相信未來可以在超市買到“垂直農場”各式各樣的農產品。
農創慶典活動是依托當地特色的產業農業慶典活動,通過將地區文化和地方習俗融入傳統節日,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同時帶動經濟、文化、商業共同發展,是一種“農業搭臺、文明傳承”的創意,實現一產三產融合發展。這種農業慶典是消費式和體驗式相結合的一種創意農業,它使游客體驗到吃、玩、賞、學等各種體驗,其中吃、玩的體驗尤為明顯,比如稻田音樂節、稻田藝術創作活動等。此外,可充分挖掘農作物的文創價值,通過對形狀顏色材料改變巧妙的開發創新,生產加工成副產品,制作成具有現代氣息又創新又實用的工藝品,使農作物的用途更加廣泛更具有藝術性,如稻草創意市集、麥稈椅凳、彩繪柚畫等。
結合疫情后廣州都市圈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在充分挖掘創意農業和鄉村旅游景觀資源的基礎上,通過立意創新,探究創意農業與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的策略與方法,依托自然農業景觀設置體驗項目,構建特色旅游產品,實現農業景觀的多元化發展。
麥村的旅游景觀規劃以鄉村親子游為主線,以休閑農業為發展路徑,創建生動活潑的“麥寶”IP 形象,在入口處建設麥寶綠雕展開IP 敘事主線,發揮引流和導引作用,吸引游客深入項目區一探究竟。依托麥村地形地貌,首先在主要的游覽路徑上設置大型綠雕之夢幻城堡,利用可愛的麥寶主題式綠雕,打造網紅打卡點供游客拍攝留念;其次,沿著主要觀賞路徑,利用農田圖案景觀、大型,農作物與花卉,構建出麥寶主題圖案的農田景觀,強化IP 的同時,引發鄉村旅游的視覺沖擊;第三,設計特色麥寶棧道,建設為親子游游客提供田間漫步、駐停留影的木制棧道,游客輕松游憩間拍照、打卡,實現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的嬗變。
整合鄉村旅游景觀資源,依據現有的道路規劃旅游線路,以線串點,以點成面,通過“點,線,面”三個不同的空間形態來劃分旅游景點空間,打造沉浸式體驗的都市田園風光帶。首先,依托麥村地形地貌、農田、村居和林地分布,沿丘陵建設徒步、山地自行車騎行的環道;第二,通過慢行休閑步道、景觀長廊、林間小道、趣味索道等路徑串聯七彩農田景觀,構建藝術化的憩息游玩之地;第三,在不破壞原有農業耕地的基礎上,局部設計高架景觀廊道,并通過藝術鋪地、夜光效果、田間小品等手段打造藝術化的路徑。
借助創意的力量,增加景觀的五感設計,全面調動游客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體驗。首先,道路的豎向設計可以根據景觀的高低而變化,如木棧道、高架廊道、林間小道等使游人可以接觸到植物的不同空間位置,借助游人的感官,豐富人與自然互動的層次。其次,在農作物的選擇上須考慮五感體驗,選用芬香藥用植物、果樹、蔬菜、花卉等,豐富游人的視覺、味覺、嗅覺體驗。此外,充分研究鄉村特有的聲景,在景觀設計中加以體現,為游人提供有創意性的聲景體驗,打造豐富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體驗空間[4]。
項目基地以休閑農業、親子游為重點,通過形式活潑、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農旅融合娛樂項目,構建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精品示范。比如農田可實施種養結合,在水稻田內養殖田螺、魚蝦等水產品,開展稻田摸螺捉蝦捕魚等活動,享受嶺南水鄉田間娛樂;利用玉米田打造主題式農田迷宮等親子體驗項目,釋放孩子游玩的天性,開闊視野,培養積極向上的性格,增加家庭幸福感與美好的童年回憶;利用周邊的林地資源打造南藥科普走廊、麥田尋寶、叢林探險等科普研學場地設施,以形式活潑的方式,引導鍛煉青少年開闊思路、觸類旁通、歸納演繹等方面的能力。
在場地內選取整體高差坡度大于10%的場地,規劃為高新農業區,進行現代化的農業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智能化數字溫室大棚,融入農業展示和科普研學功能,根據季節分別安排不同品種的種植展示,如應用水培和霧培模式生產優質葉菜、高質航天育種的瓜果蔬菜品種等,并結合旅游要素,設計與生態溫室大棚相連通的生態餐廳大棚一座,生態餐廳采用自助餐飲模式,游客可就地取材制作自助式蔬菜沙拉和火鍋,讓游客體驗遠離城市喧囂,享用項目生產的優質農產品。
積極拓展空間農業,融合互聯網在農資供應、技術指導、金融服務等領域的綜合服務功能,打造立體垂直農業景觀。通過展示作物的種植方式、生長過程、養護手段等,了解植物的類型與特性,滿足游人觀光需求的同時,發揮科普教育功能[5]。
依托傳統的鄉村景觀格局,將可用的建筑改造成書院、民宿、咖啡廳等,古舊的建筑外形和全新的建筑功能形成新舊生活空間的對比,真正意義上實現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對話。通過功能置換、集中開發,創造公共活動空間,滿足游客溝通交流,集散,休憩的需求。同時通過農耕文化的展示、生產性展示、互動性設施,科技農業展示,開發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創意旅游產品,用藝術創意帶動旅游發展[6]。
通過黃埔麥村農業景觀規劃的實踐,結合鄉村旅游規劃布局,挖掘現代農業景觀的創意元素,提出五個切實可行的農業景觀規劃設計創意方法,使一般農田景觀得以升華,滿足疫情后廣州市民的鄉村游、周邊游、短途游活動的需求,將麥村的農業景觀打造成集親子度假、觀光體驗、拓展研學、田園休閑為一體的嶺南特色精品村,實現農旅融合背景下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串聯黃埔區景點與村莊,構建黃埔區鄉村振興精品示范帶,打造廣州近郊以鄉村旅游為載體的鄉村振興發展標桿,并為同類都市農業景觀規劃設計提供創意經驗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