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霞
(貴州省普定縣坪上中學,貴州 安順 562100)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當前初中物理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不斷在傳統教學模式上面做出改進,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并不是一個機械、重復的過程,學生們要主動參與到知識探究活動當中,緊緊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并在學習的時候結合自己的思考與疑惑深入研究,逐漸形成更優秀的學習習慣,為今后的學習生活都打下扎實的基礎。接下來,筆者將從多個方面簡單介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種將學生腦海中相對而言抽象的靈感或者想法具象化的能力,在平時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生們按部就班完成各項知識的學習、練習,雖然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能夠在初中乃至高中階段成績保持在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水平上,但是缺乏創新能力,學生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并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沒有了教師的指導與教學幫助以后,往往喪失了學習主動性,在很多知識的學習中更是有一種“舉步維艱”的感覺,從而一些心態不夠好的學生容易喪失學習物理知識積極性,不愿意深入研究這個學科。所以,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夠在時時刻刻具備獨立思考的意識,將新知識盡可能地找尋與眾不同的理解方式,從多個角度探究知識核心本質,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為了培養學生物理學習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該正視在當前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問題,并且能夠根據時代的發展和教學工作的要求進行教學模式的革新。在物理教學中采用一系列現代化新媒體教學工具,如在實驗過程中采取視頻演示等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實驗的過程和步驟,得到實驗結果。運用新媒體課件代替傳統的具有局限性的板書,給學生展示更多創新性的知識探究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物理探究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光世界巡行》一課中,實驗制作針孔相機,學習小孔成像的原理知識,利用新媒體設備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像的大小、相距和正倒的變化。在創新理念下,研究生活中相機應用的成像原理,激發學生對于物理知識學習的興趣。
又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浸沒在液體中體積的關系中,教師為學生準備相同質量的鐵球和規格適當的彈簧測力計等實驗裝置,引導學生用彈簧測力計拉著鐵球,慢慢地將鐵球浸沒在水中,仔細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數值,進而在互動探討中得出“物體浸沒在水中的體積越大,彈簧測力計上所顯示的數值越小,其受到的浮力越大”的實驗結論。同時,液體密度對浮力大小的影響是教學的難點,教師為學生設計雞蛋沉浮的物理實驗,引導學生將一枚生雞蛋放在清水中,發現其沉在水底,再逐步向清水中加入鹽,觀察到生雞蛋逐漸浮起來,進而展開互動探究實驗現象發生的原因,構建有效的互動討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物理實驗綜合能力的發展。
在物理教學中,學生在缺乏一定的創新自主性的情況下,教師應該承擔起引導學生進行創新的責任,能夠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創新潛力,尤其是對于那些在平常上課時喜歡提出問題的學生,從課堂提問和發言的角度來看,這類學生的思維較為靈活,能夠從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快速發現問題,并且能夠勇于提出問題。對于這類性格外向且具有創新探究精神的學生,教師應該在課堂上鼓勵其這種行為,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課堂教學,勇于進行學習批判。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按照教材內容開展教學,學生應該秉持創新意識,運用逆向思維,探究出同一問題的不同解答方式。
團隊交流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充分開動自己思維能力的過程,在此期間,學生能夠在小組的討論中,提出自己對于同一物理問題的不同看法,給予其他學生更加多元化的思考路徑。此外,在一些物理實驗中,學生也可以在團隊的配合過程中進行創新,借助團隊的力量和智慧,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創新嘗試。
例如,在學習《怎樣認識力》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生活中的觀察和在課堂上學生進行力的實踐操作,可以發現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并且舉一反三,發現力也有很多表現形式,如重力、壓力、摩擦力等。在實踐配合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共同發現更多有趣的物理現象。
學習物理的基礎知識需要對于理論知識進行良好地掌握和吸收,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對于基礎性理論的理解程度都沒有達到,那就應該先夯實理論基礎,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九年級《怎樣比較做功快慢》一課時,在了解功率的概念和計算公式的基礎上,學生就可以針對不同的題目要求進行解答,在比較功率大小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功率的測量和公式的計算得到結果。在功率概念的基礎上創新實驗的過程,使其更加簡化,易于理解。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對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功率知識進行創新延伸,掌握電器銘牌上的額定功率,讓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廣闊。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互動討論教學模式下,保證學生全身心參與到互動討論環節是前提條件,適當地調整教學計劃,鼓勵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結合所學知識提出質疑,用科學合理的方案驗證物理結論,這樣才能夠不斷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嘗試著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成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