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澤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浙江杭州 310053)
高校在展開舞蹈課程教學活動時,較為重視對學生形體的訓練,主要是由于舞蹈專業對學生的整體形態有較為嚴格的要求,例如,需要學生保持挺拔、柔韌的形體效果。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舞蹈教學時應該傳授給學生形體訓練技巧。從現階段高校舞蹈形體訓練技巧與細節教學情況來看,其尚且存在一定問題,也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高校舞蹈教學效果受到了一定影響。因此,今后應該對形體訓練技巧與細節問題進行針對性處理。
對于高校舞蹈課程教學活動來說,應該注意先對形體訓練目標進行明確,從而確定基本的訓練思路,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舞蹈學習過程中形體技巧得到不斷豐富。可以看出,不同的訓練內容以及訓練方式往往在難易程度上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性,因此教師應該根據當前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對教學技巧進行合理選擇。目前來看,在當前的高校舞蹈形體訓練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根據學生的行為舉止、體態情況來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通過這種方式來培養學生踢腿、下蹲等基本動作的完成能力,提升學生動作的標準程度,這樣可以實現對學生腿部、腰部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身體靈活性。
首先,站立姿態訓練。在進行舞蹈形體訓練的過程中還應該重視起站立姿態訓練。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注意事項講解時,應該注意秉持著“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不斷調節、規范學生的姿態,這樣可以使學生當前存在的站立姿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長時間的站立姿態訓練可以使學生身體協調性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在對站立姿態訓練強度進行確定時,應該注意充分結合學生現階段實際身體條件,從而保證站立姿態訓練效果最佳。
其次,坐姿訓練。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舞蹈形體訓練時,應該意識到坐姿訓練的重要性,促進學生上半部分身體感知能力的提升,這也可以實現對學生肌肉感受力以及表現力的有效訓練。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學生在進行舞蹈訓練的過程中,身體一直處于不斷運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按照藝術體操的標準姿勢來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身體協調性,這樣也更加有利于對學生體態條件進行不斷優化,從而使得學生的舞蹈學習狀態得到逐漸優化。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舞蹈形體訓練時,應該注意根據學生現階段的運動量情況對其進行相應的保護,如果保護措施沒有做到位,往往會導致學生在形體訓練過程中受到傷害,例如出現手肘部擦傷、腰部以及腳踝部扭傷等情況。整體來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舞蹈形體訓練時,需要了解的注意事項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正式展開形體訓練之前,應該注意先帶領學生進行適當的熱身運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學生關節得到舒展,避免在舞蹈訓練過程中出現肌肉拉傷等受傷情況[1];其次,要注意對學生的穿著進行統一,一般情況下,應該規定學生在參與活到訓練活動的時候穿著一些有彈性的、舒適的運動服或者訓練服。舞蹈鞋的選擇也非常重要,應該以專業的舞蹈鞋為主。同時還要保證每個參與舞蹈訓練的學生都不能佩戴首飾,避免在訓練過程中出現誤傷自己或者他人的情況;再次,在正式開展舞蹈形體訓練之前,教師應該注意對舞蹈房或者訓練場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檢查,盡量控制危險因素出現的可能性。同時,還應該保證整個訓練場地不會受到噪音等外界因素的干擾,這樣才能使形體訓練得以順利開展;最后,當舞蹈形體訓練完畢之后,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規范飲水,要注意放緩飲水速度,還應該對學生的飲水量進行控制,保證學生身體健康[2]。
沒有運用專業舞蹈教學標準對學生進行規范化訓練。對于高校舞蹈形體訓練來說,想要使其訓練效果得到有效保證,必需要對各個訓練環節進行規范,因此要應用專業的舞蹈教學標準,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舞蹈形體訓練中有所收獲。但是從當前很多高校舞蹈形體訓練開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往往沒有對舞蹈教學標準進行嚴格要求,這也使得很多時候舞蹈教學訓練的開展存在一定隨意性,并沒沒有對訓練層次以及環節進行合理劃分,這也勢必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的舞蹈形體訓練效果[3]。
教師動作示范質量不高。對于高校舞蹈教師來說,在對學生進行舞蹈形體訓練時,想要保證最終教學效果,應該保證自身舞蹈專業水平,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但是從現階段舞蹈形體訓練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往往有很多教師過于重視理論性知識點的講解,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動作性示范的重要性,通常會對動作示范環節一帶而過[4]。而還有一部分教師往往自身舞蹈動作完成能力較為有限,雖然在舞蹈訓練過程中也會向學生演示舞蹈動作,但是往往很難保證舞蹈動作完成的綜合質量,這也使得學生在進行動作展示時沒有高質量的、清晰的參考對象作為依據。
與學生自身實際接受能力不符。對于部分高校的舞蹈教師來說,在對學生進行舞蹈形體訓練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使得訓練活動的開展存在一定盲目性。歸根結底,這與很多高校對舞蹈教學重視程度不高有著直接關系,現階段,一部分高校將舞蹈形體訓練課程設置為了選修課程,而很多學生往往由于自身存在的惰性,對形體訓練有所抵觸,這也使得參與形體訓練課程的學生數量往往較為有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體現出教學熱情,對自身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5]。此外,由于高校大學生往往已經成年,身體柔韌程度基本定型,這時候高校舞蹈形體課程的設置情況往往會直接關系到形體訓練教學的最終效果,同時,如果教育環節設定不合理還很可能會打擊學生的自尊心,使得學生在舞蹈形體練習過程中產生負面情緒,不利于達成既定教學目標。
嚴格按照標準要求開展形體訓練。想要使舞蹈形體訓練課程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發揮出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應該注意嚴格按照標準教育制度設定訓練環節。因此,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方案制定時,應該注意秉持以下幾方面的教育原則:首先,因材施教原則。想要使舞蹈形體訓練發揮出理想效果,教師應該做到因材施教,在正式開展舞蹈形體訓練之前,應該先對每一位學生的身體素質、舞蹈基礎以及對舞蹈動作理解程度等等進行確定,從而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優質形體訓練方案[6];其次,循序漸進原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形體訓練時,還應該有一定耐心,秉持著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要對教學內容的層次性進行科學劃分,保證學生在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的同時,可以不斷提升自身舞蹈綜合素質。
優化以往舞蹈形體訓練方式。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舞蹈形體訓練時,應該注意對訓練方式進行合理設定,從而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有效把握。目前來看,分組訓練以及理論知識補充教學的方式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發揮出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對于分組訓練來說,由于當前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舞蹈功底往往存在較大差異性,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時,應該注意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分組,保證每個小組內部的學生在身體素質以及舞蹈基礎方面的能力較為統一,這樣才能使形態訓練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對于理論知識補充教學來說,主要是在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相關形體訓練時,應該注意對動作訓練環節進行合理安排并且要在訓練的間隙融入理論知識補充教育,促使學生在形體訓練過程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這也使得學生的在整體形態得到了有效塑造[7]。此外,還應該注意按照學生舞蹈形體訓練的不同時期來對訓練模式進行逐漸轉變,例如,在舞蹈形體訓練的初期,教師應該注意強化學生對舞蹈形體訓練的認知程度,意識到形體訓練對提升學生舞蹈綜合素質的重要性。而當學生形體掌控能力得到不斷提升之后,其往往舞蹈動作基礎逐漸扎實,這時候,教師應該注意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況來教授一些特定的舞蹈內容,并且對舞蹈教學模式進行一定轉變,保證其與當前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更為貼合,這樣學生的舞蹈學習主觀能動性便會得到有效激發。在舞蹈形體訓練的后期,教師可以對學生當前的舞蹈思維以及知識體系進行一定擴展,從而使學生的舞蹈綜合素質得到提升[8]。
根據學生實際需求情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對于高校舞蹈教師來說,應該注意對積極響應當前素質教育理念的號召,在完善教學方法體系的同時,也應該注意根據學生目前的實際需求情況來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首先,教師應該構建起良好的師生課堂互動氛圍,通過這種方式來進一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也使得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當前學生形體訓練過程中存在的難點以及疑點,從而實現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其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不同舞蹈種類形體訓練時,應該注意考慮到不同學生自身的優勢以及缺點,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以及突破自我的機會,這樣也可以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強化。
總而言之,現階段高校方面在展開舞蹈形訓練教學時,應該注意對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定,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證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可以順暢銜接,這也是保證最終課程教學效果的關鍵。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往往身體素質、舞蹈基礎能力等方面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教師應該注意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來設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環節,尤其要注意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通過這種方式來不斷強化學生舞蹈綜合素質。此外,由于學生在舞蹈形體訓練前期以及后期的綜合舞蹈技能水平有很大變化,教師也應該積極捕捉的這一變化,對教學模式以及教學風格進行轉變,使其更為貼合學生自身自身理解能力。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舞蹈形體訓練時,還應該注意一些細節問題,尤其要注意提升自身舞蹈實踐能力,找到舞蹈實踐與理論之間的平衡,這樣才能為學生進行更為標準的動作示范,進而使學生獲得切實的動作參考對象。教師還要對整個舞蹈形體訓練過程的標準性進行嚴格把控,從而使得學生各個訓練環節的開展更為規范,這也是促進學生舞蹈綜合素質提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