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信陽農林學院 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河南 信陽 464000)
首先,遭受挫折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將遭遇的階段。大學生更是面臨著學習、生活、愛情等方方面面的挫折。在面對挫折和打擊時,許多大學生的心理就會從興奮、積極的狀態迅速跌落到失落、焦躁的狀態,從而出現無心學習、難以入眠、考試水平非正常發揮等等現象。這種消極狀態會因連續性的挫折而一直持續,并在此過程中產生開始自我否定和焦慮心理。
其次,人際關系的焦慮已成為困擾許多大學生的問題之一。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面對校園中形形色色的人際關系,大學生總是希望能夠和諧地處理,與周圍的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交關系,包括朋友、戀人、老師等等。但多數大學生由于缺乏社交能力而難以融入校園的交際中,與想象中的人際關系形成了巨大的落差。這就導致他們變得越來越孤僻和自卑。由于缺少友誼或愛情,他們在渴望正常社交的同時,心理焦慮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明顯和嚴重。
最后,大學作為邁向社會的一個重要階段,大學生在離開校園后大多都會無可避免地面臨就業與擇業。而對于就業的焦慮心理,大學生會表現為產生持續緊張的焦慮狀態,精神頹靡不振、寢食難安、渾身乏力,直到最終順利地就業后這種焦慮狀態才會逐漸消失。
結合以上幾點來看,大學生的焦慮心理會表現在情緒變化、行為表現以及生理反應三個方面,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而大學生的焦慮時常會伴隨著緊張而產生,焦慮程度較高時甚至還會出現恐怖、擔憂等等情緒。輕者會因脾氣暴躁而引起與同學、朋友之間的口角,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問題,重者會因長時間的肌肉緊張、心理恐懼而導致出現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其后果難以想象。
能否良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是體現一個大學生性格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但如今很多大學生卻一直面臨著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這個棘手的問題。首先是與父母關系的處理,進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一方面剛剛脫離父母的管教與照顧,一方面又接受世界上多種的文化觀念,因此或多或少的會與父母形成代溝,造成生活中許多意見的分歧。其次,戀愛作為人際交往中的一種,讓身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也受到不少的困擾。心理上仍然處于成長階段的大學生,對于與異性的交往卻是十分的渴望。而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大學生陷入愛情并遭遇失戀的話,就會深感孤獨與失落,甚至會感到焦慮絕望。根據調查顯示,在影響大學生焦慮心理的因素中,戀愛因素始終名列前茅,并占有重要的組成部分。另外,處于團體與社會之中的大學生,面對著周圍存在著不同價值觀和性格的人群,在人際交往上經常會顯得手足無措。是該因為利益或團結的關系而與他人妥協,還是該發表自己的觀點,明確自己的態度,讓大學生痛苦不已。這種他人觀念與性格之間存在的差異,時刻影響著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建立友誼到尋找合作對象無一例外。
擁有良好的自我認知會幫助一個人在人生的發展中尋找到更加精準的定位,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理想,并使生活越來越美好。但缺少自我認知的人,則可能因為自我認知有偏差或自我認知虛假而屢戰屢敗。由于現實獲得的成果大不如自己理想中取得的成果,會導致大學生逐步變得焦慮。但究其原因,除了外界因素之外,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不夠正確和全面。要么過于肯定自我能力,要么因自卑過于否定自我能力,這兩者都會導致大學生因學習、生活上取得的不如所愿的后果而焦慮甚至暴躁。
校園競爭存在于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與同學之間對學習成績、專業成就之間的比較,又包括個人能力、經濟條件的比較,這種競爭會自然而然地導致大學生對產生對于學習等方面的各種壓力,從而產生焦慮感。
隨著如今大學生數量不斷上升,社會競爭也變得越來越強烈,這種競爭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的就業與擇業問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擴展,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而這一社會問題早已深深影響著大學生,不論是剛進大學的學生因為選擇專業而苦惱,還是快要離開大學的學生因為尋找和選擇工作而苦惱,這些情況都容易患上焦慮,甚至后者會因為就業問題而徹夜難眠,無心完成畢業論文。
進入大學后,大學生的生活大多在校園度過,但家庭的原生狀況仍然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影響。首先是家庭環境中父母的問題,許多大學生會因為父母較低的受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而自卑。另加,由于大學生還未完全脫離家庭,家庭中的種種不良情況還是會影響著大學生的個人生活和情緒,例如家庭經濟條件的一落千丈,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而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更是會阻礙大學生的個人發展。種種情況,都讓家庭的經濟條件與環境成為影響大學生焦慮心理的重要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如今大學最受重視的教育之一,在許多高校已有效開展。而要切實解決大學生焦慮心理的問題,就要利用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教師全面仔細地向學生普及焦慮心理的有關知識,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例如對于學習,教育工作者應教育大學生制定科學有效的學習計劃,多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找準自己的學習能力定位,方能走出焦慮心理的困擾。而對于就業擇業問題,學校則可以開展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等等教育講座,并為大學生解決就業困難的難題,讓學生獲得正確的就業取向,更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就業形式。另外,學校還可以有序開展焦慮心理的講座,講座貫徹的心理健康知識要深入學生學習、就業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積極回答大學生反饋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學校也要耐心的展開有關焦慮心理的心理咨詢,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幫助。
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學生素質和精神文明的積極發展。因此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有利于學生樹立更為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身心發展得更加良好。積極向上的校園風氣,有助于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讓大學生能夠以健康的心態學習和成長。而要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就要積極加強校園文化平臺的搭建。要促進校園文化在大學生心中的樹立,學校不僅要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大學生盡情地表現自我、提升個人能力并認識到更加全面的自我,加快緩解壓力和焦慮的速度,更要利用新媒體搭建線上線下的交流平臺,讓學生感受到學校良好的社交氛圍,從而在學校氛圍的感染中和個人認知的提升下,減緩焦慮的情緒,身心得到正常的發展。
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差、人際關系處理不當而引起焦慮的問題,學校要適當為學生增加社會交際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有效的社會能力鍛煉。而通過提升人際交往等個人能力,能有效減少大學生的自卑,讓大學生在處理事情、應對難題時更加自信、積極,從而減少焦慮。另外,由于焦慮心理不僅僅是來自于校園生活,還受到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因此社會各界應該積極聯合各大高校,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通過家庭、社會以及校園之間的交流,增加大學生的社會交際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能力,讓大學生減少因外界因素受到的困擾和焦慮。
大學生的焦慮心理作為如今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解決此種心理情況已成為社會各界刻不容緩的責任。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及學生積極地進行配合,共同參與解決焦慮心理問題的對策中,才能夠減少大學生患有心理焦慮的人數,讓更多的大學生不受心理焦慮的困擾,從而積極地面對各種問題,自信、陽光地生活在大學校園,勇敢地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灑脫地面對未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