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第三小學,內蒙古 錫林郭勒盟 026000)
語文核心素養能力具有四點特征:一是綜合性;二是階段性;三是發展性;四是人文性。語文核心素養能力對加強學生交際能力具有重要幫助,且有助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同時,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拓展學生語文知識、豐富學生語言積累,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語文思維,進而高效運用語文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開展學習,需要幫助學生不斷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并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相對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展學習。眾所周知,語文學科中有大量需要記憶的知識,需要學生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同時,做好精準記憶與運用。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不能將全部時間用來講解某個知識點,這就需要教師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將學習熱情轉變為學習動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教師需要提前構建語文教學方案,并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內容,找出文章中描寫西沙群島的段落與句子。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寫西沙群島的主要段落,說明了西沙群島的具體位置。同時,文章作者運用了生動豐富的描寫語言,結合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詳細介紹了其特產與自然風光,如“五光十色的海面”“多彩的海灘”等。文章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贊嘆之情,蘊含著作者的愛國情感。隨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本文描寫西沙群島的關鍵詞有哪些?”,在提問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回答出本文是根據海面、海底等關鍵詞描寫的整篇課文。
在過去,由于部分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語文成績,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沒有有效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導致學生學習效率受限。針對此種問題,教師首先應轉變個人教育理念,并不斷調整自我教學方案,應正確引導學生開展學習,使學生善于學習、樂于探究,以此全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外也積極探究,對加強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具有重要幫助。例如,教師在講解《金色的魚鉤》時,可以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同學們,在學習文章后,大家說一說自己所熟知的其他英雄人物。”在提問后,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使學生在交流中拓展個人思維,互相發表個人想法與見解。同時,在小學合作中,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溝通討論中進一步提高個人核心素養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目標[1]。
立足當下的語文教學而言,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僅僅依靠語文課本,但課本中的語文知識有限,不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小學生長期重復學習課本知識,會形成一定的枯燥感,更渴望了解新鮮事物。對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重點立足閱讀教學進行拓展,通過豐富學生語文閱讀面,不斷鞏固學生語文知識儲備量,進而加強學生語文閱讀綜合素養。例如,在講解《北京的春節》一課時,文章作者詳細描寫了傳統節日春節,并描寫了春節的飲食與服飾等內容。在學生學習后,教師可以設置主題為“我家鄉的民風民俗”開展活動,要求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這其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在課余時間閱讀有關書籍,將自己搜集到的知識進行記錄與總結,在課上與小組成員互相交換,并由每組代表進行總結與發言[2]。通過此種方式,不僅充分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使學生在搜集與交換后,掌握更多與民風民俗相關的語文知識,可以顯著拓展學生學習視野。此外,此種教學法充滿趣味性,可以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且有助于全面加強學生閱讀核心素養。
結束語:總而言之,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能力,是彰顯語文教學價值的重要途徑。對此,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應關注學生語文知識基礎,并不斷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需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良好情境,在全面位加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能力。這其中,教師需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并重點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需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素養,在整體上提高學生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