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澤軍 牛玉玲 呂曉娜
(燕京理工學院,河北 廊坊 065201)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學科包括的內容多,涉及大量的概念和理論推導,這些理論的學習為知識的應用提供了基礎,但是對于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學習難度較大,很難跟上課堂節奏。為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更好的學習這門課程,需要改變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模式,采用差異化的分層教學方法,以此來減少教學中的失衡現象,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分層教學法符合因材施教、差異化教學理論,是以課程內容學習為基礎,來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等進行的科學分層,以此做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門課要用到《高等數學》課程中的很多內容,這些內容包含了大量的理論論證方法以及大量的概念引入,具有復雜性、抽象性等特點,需要通過在錯綜復雜的關系、符號當中找到各個元素之間的聯系,才能找到解題思路,由此可見該課程的學習難度較大。而在高校課程開展中,除了數學專業的學生具有較好的數學基礎知識學習基礎之外,其它專業的學生數學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在這種情況下,立足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來進行分層,對基礎差的學生教學中重視基礎知識的講解,對學習能力強、基礎知識良好的學生可以略過基礎知識的講解,進行學科知識的拓展教學,以此兼顧到每個學生,實現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教育要堅持平等理論,其中的含義不僅僅指的是每個學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還包括在教育中應享受同等級別的教育,即在教學中,不僅僅要保障優秀學生的學習,還要保障差生的學習,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平等。此外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人特點,能力和興趣點不同,所以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障每一個學生都接受同等級別的教育,都能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是當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需要考慮的重點,而通過分層教學法的運用,有效的解決了這一應用難題,不僅滿足了教育平等的教學理論,還實現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對促進學生個人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內容復雜,學習難度較大,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和相應的學習能力,才能滿足教學需求,為了保證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分組。在分組的時候主要通過以下幾點來實現的,第一,為了實現科學分組,在開課前,組織一項有關學好《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內容的模擬考試,該考試內容從學科的學習角度來組織題目,具有針對性,能夠有效的檢驗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第二,進行數學成績的有效整合,這種整合需要《高等數學》考試成績以及模擬考試成績兩項內容,以兩項內容作為分層的參考數據,來組織《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內容,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第三,根據第二階段的教學情況,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主要包括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學習能力、自律性、學習方式等進行分析,然后對學生進行評價。第四,根據第三階段的評價對學生進行分層。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用A、B、C來代表,其中A層次學習基礎好,學習能力強,自律性較好,能夠單獨的完成學習任務,還能實現拓展、探索性的數學學習;B 層次的學生學習基礎一般,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教師的協助,才能完成學習任務;C 層次的學生數學基礎上,學生習慣差,沒有較好的學習方法、能力支撐數學學習,很難完成學習任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分層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分層的時候,不能有歧視、不公平對待的心理,以防影響學生學習情緒,產生消極的教學效果。
分層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重點不僅僅是對學生分層,還應是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由于涉及了不同的學生層次,因此教學課程內容的構建也應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學的課程內容是針對所有學生的,只需要針對教學大綱來構建課程體系即可,但是分層教學模式下,改變了這一課程體系模式,對教師而言是一項考驗和挑戰,在備課中不僅考慮《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知識構成體系,還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難點、學習要求、學習目標等,以此和學生分層更好的匹配,滿足分層教學課程開展的需求。
當然僅僅是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完全不夠的,很難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由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習方法等因素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做出整改,改變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方式,要立足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來構建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比如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層次中的教學應采用講解、舉例、闡述的方式進行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而對于層次較高的學生教學,教學的重點應放在知識應用上,拓展知識的學習上,將《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的知識和當前社會生活接軌,來解決一些生活難題,以此實現學生專業數學水平的有效提升。
學生的層次不同,學習基礎不同,所能實現的教學目標也應不同,只有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有效的發揮學生的能力,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將被動的數學學習轉為主動的數學學習。比如進行概念的學習中,要對概念進行分類,比如前面概率論內容的學習,基礎班的學生要學習基礎的概念,了解基本的概念內容,通過實例舉證來了解概念的本質和內涵;中等層次班的學生要在概念的基礎上,來學習相關的理論推導,以此達到知識簡單應用的目的;高等層次班的學生不僅理解概念,實現理論的推導,還要達到知識實際應用的目的。總之教學中要針對不同層次、級別的學生實現科學分層,滿足學生能力學習需求的同時,還減輕了學生學習壓力,為構建良性的學習循環提供有利條件。
分層教學模式的重點不是分層,而是教學,如果僅僅是分層,很難發揮分層教學模式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但是如果科學的將學生進行分層之后,在具體的教學中也很難做到明確的劃分,從教師、教學場地等方面來看,也是不允許的,因此分層教學模式的真正意義,并不是要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具體的分到不同的教室中進行教學,而是在教學中進行分層次的教學。即在教學中要涉及滿足于差生學習的教學內容,也要涉及中等層次、高等層次的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達到分層教學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此外教學中還要具有定向的學習目標,即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目標,要滿足基本教學目標完成之后,才能進行拓展目標的完成。
分層教學模式下,學生所學的知識,知識的運用能力和水平有很大的差異性,鑒于應在考核中進行體現,才能更好的體會教育公平、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但是考核的重點、考核的內容不同,如何實現考核的量化是分層教學主要面臨的問題。比如A層次的學生主要考核的是知識的應用,對現實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基礎知識涉及較少,主要是知識應用以及拓展的考核;B 層次的學生主要是進行數學解題能力的考核,對知識簡單的應用考核;C 層次學生主要進行的是理論知識、基礎知識以及基礎知識簡單應用的考核。顯然考核的內容不同,所以考試成績的代表意義也不同,對此應設置有效的轉換機制,實現不同層次成績的有效轉換,以此保證考試成績具有真正的代表意義。
分層模式教學解決了傳統《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教學弊端,通過科學的對學生分層,來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分層教學模式應用的重點重在分層,如何實現科學的分層,是分層教學模式應用的關鍵點,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課程、教學目標、授課、考核的分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兼顧,進而形成有效的內部激勵機制,為提升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提供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