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一蓉 陳珊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 國際教育系,湖南 常德 415000)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的大國形象日益凸顯。我國教育事業也隨之不斷發展,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紛紛來中國求學。教育部于2010年就制定了《留學中國計劃》,國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通過開設熱門實用性專業、增設國家、省級獎學金等,使2020年在華留學人員突破了50萬。據2020年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日前發布。統計顯示,在華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約為18萬人。留學生生源國覆蓋范圍穩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來華留學發力點。由此可見,大部分的留學生培養主要還是在漢語培訓這方面,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較少,留學生培養的學歷層次不高。因此職業院校應該發揮固有的優勢,因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向來是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的重中之重,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外用人單位緊缺技術型人才,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培養適應國際社會需求的技術型人才,高職院校對留學生培養進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才能使高職院校為國際社會輸送更多全方位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以我院為例,我院地處地市級,地域劣勢,再加上學院來華留學辦學模式缺乏職教特色與創新,專業教育國際化基礎薄弱,學歷層次較低,學歷教育發展困難。如何進一步拓展我院國際合作平臺,增強我院教師的國際教育視野,提升我院教育國際化的廣度和深度,是每個高職院校需要繼續研討的問題。
職業院校來華留學辦學模式缺乏職教特色與創新主要表現為培養模式上沒有發揮職業院校的優勢。高職院校現在在培養留學生的過程中,主要是作為漢語培訓基地,而不是傾向于留學的職業能力的培養。這樣的培訓特點導致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語言方面的教學,希望學生能夠在漢語等級考試中獲得好的成績,極大提高通過HSK 的比例,這樣就與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不相符,也難以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急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面對“一帶一路”建設中企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問題,高職院校有義務也有能力培養出社會需求的技能型的外國人才。高職院校留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于留學生的個人發展,而且還能解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人才瓶頸問題。
總的培養目標就是“培訓者業務精湛,6年之內成為業務骨干”,因此職業院校需要把握產業結構的發展特點,要了解“一帶一路”對外合作上中國的企業在存在的技術壁壘。為幫助這些中資企業在實施“走出去”的戰略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技術技能人才和中國企業海外生產經營需要的本土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指出:高等職業教育需要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助力優質產能走出去,擴大與“一帶一路”前線國家的職業教育合作。
因此學院要研讀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報告、政策、法律等,研究國家政策中重點扶持的對接型人才種類和企業類型,分析近年來“一帶一路”建設中不同國家急需人才的種類,確定重點以及熱門技術技能型國際人才的種類。同時學院也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區位優勢確定發展方向。同時通過和不同國家的學習語言的留學生進行深入交談,了解他們今后的就業方向,了解每個國家所亟需的人才,根據每個國家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招收留學生,進行學歷教育,對不同的專業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明確具體的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的職業教育特色優勢,來確定留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國別的不同,確定不同的“訂單式”培養方向,以此來實現生源的穩步拓展。學院需要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是的哪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同時與當地的高校以及或者是經貿組織等部門進行交流,獲得他們在政策上的支持。同時要需要主動出擊,積極挖掘和自己學校專業度匹配高的跨國企業,與他們建立合作關系,進行訂單式的聯合培養模式。“訂單式”的培養模式無論對于院校還是企業來說,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院校通過訂單式的模式,解決了招生的時候,萬一某一專業人數留學生人數不足,不足以單獨開班,而被分配到各個系部和中國學生一起上課的局面。因為即使是已經通過漢語水平等級較高考試的學歷生也表示和中國學生一起學習很吃力,不能較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具體表現在:聽不懂老師的漢語授課內容,看不懂書上的專業表達,和中國學生一起學習的同伴壓力大,得到授課老師單獨指導的機會較少,課后學習任務壓力較大,要把相關的知識點一個個翻譯成英語等問題。這些都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于企業來說訂單式培養,解決了公司招工難以及招工費用高等問題。
中非經貿博覽會將永久性落戶湖南長沙。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湖南省與非洲國家在農業、教育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非洲尼日爾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農業是最基本的經濟生產部門。同時尼日爾基礎設施落后,工農業基礎薄弱,對外來投資依賴較大,仍處在經濟發展的起飛階段,同時也意味著在廣泛的領域里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機遇。我院借著省里面順風車,聯系到了相關的企業和院校,成功承接了其中的教育類合作項目:培訓非洲尼日爾企業技術員工和為他們培養三年制的專業技術大專人才。雙方就選派優秀的尼日爾高中生來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進行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學歷教育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以此為契機,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開始了留學生“訂單式”培養模式的探究。
根據“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來華學習后的就業大方向,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情況:一是回本國就業的;二是留在中國就業的。留學生需要也必須掌握以下幾種技能:一是符合國際標準也符合當地社會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二是專業的漢語水平;三是需要較好的文化適應能力。這個不難理解,我國的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廠招工,技術員不止是要通曉本國的標準,還要知道中國的標準,更要知道國際標準的操作程序以及技能,否則換了一個公司,換了一個國家,標準不一樣,就不會用了。在中資企業工作,能聽懂中文、看懂中文,理解中文,這些技能都是與工資息息相關的。最后既然在中資企業工作,就要了解中國的企業文化,融入企業的這種氛圍,所以在訂單式培養的過程中,也要進行文化輸出教育,培養一批知華友華愛華的外國人。同時能加大對中國優秀企業的宣傳。留學生在中國院校和中國企業參觀學習的過程中,將切身接觸到中國院校和企業科學的管理模式、先進的設備、高端的技術和優秀的人才。這將增強留學生對中國的認同感,為中國和我們國家優秀企業進行積極正面的宣傳。
因此,根據不同國家技能型人才的培訓任務,“一帶一路”視角下留學生的培養模式應為“實用漢語+專業技能+文化適應培訓”為主的模式,促進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技術技能型外國人才,全方位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隨著各國之間教育交流的不斷加深,大量留學生來華學習,因此提高生源國質量,不斷創新留學生的培養模式,不僅能保證留學生的教育質量,還能促使高職院校的留學生培養能夠朝著長期穩定的方向發展。因此,采用校企深度合作的“訂單式”培養模式能將留學生的培養計劃與就業直接聯系起來,針對性地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類技能型人才不僅精通漢語,掌握一門精湛的技能,并且還了解認同中國的文化。這種教育促進就業,就業帶動教育的良性互動必然推動職業院校自身的國際化辦學水平,提高自己的專業群建設水平。同時還能以各國留學生為契機,實現宣傳輻射的目的,實現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一起畫一個大大的發展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