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壺關縣第一中學校,山西 長治 047300)
高考被稱之為高中教學“領跑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考作文在語文試卷中占比較大,伴隨新課程標準不斷深入,高考試題不斷發展變更,新課標中強調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自我,創造性表達,以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個性表達,減少學生思維約束因素,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現階段,根據歷年來高考作文研究分析,其命題內容、形式以及評分標準不斷趨于多元化,更注重學生創新思維、文學素養以及表達能力,然而學生作文中問題日漸凸顯,如偏題、跑題以及材料分析及組織能力不佳等。因此,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從其本質源頭為切入點,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
根據歷年來高考命題內容及形式,不難發現“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在作文要求中屢見不鮮,此種要求于學生展示自我個性,發揮自身優勢吻合,保證學生在整體構思、立意等方面,均可凸顯自身優勢。從宏觀層面分析,此種寫作要求將高中師生將作文逐漸趨于邊緣化,具體而言教師將核心置于課文為主,將作文教學為輔,學生忽視作文整體質量。
1.作業教學的無序性
立足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進行系統性分析,其中一至四冊在“表達交流”專題的寫作中,為高中作文教學提供有序性指引,對其進行簡單分析,便可發現高中第一學期,教材著重強調記敘文訓練,如此拍設不僅滿足學生自身知識水平,而且充分考量學生認知水平,吻合學生從初中至高中過渡階段,第二學期三四兩冊安排強化訓練是議論文。實際教學過程中,未將作文納入相應的教學計劃中,作文寫作、批改要求等均由教師決定,缺乏科學的規劃、有序指導,學生從高一入校開始寫作進入惡性循環,長期以往學生難以激發對寫作興趣,高考作文寫作中常常出現審題不清,缺乏深度等。
2.高中作文教學的套版性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強調作文要求是論述類、實用類以及文學類文章,由于高考過程中時間有限,難以完成高質量小說、散文以及說明文,相較之下議論文成為最佳選擇,考生可將一個話題為論點,結合自身生活實際狀況,不斷挖掘社會現象,最終呈現具有現實意義的議論文。教師出于學生后續獲取高分考量,缺乏學生實際狀況考量,從高一便開始強化議論文寫作思維模式,此種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固化套版性,學生呈現的作文易出現千篇一律局面。
1.寫作素材的缺乏性
高質量的作文需大量素材做以支撐,目前部分學生寫作均存在一定鴻溝難以逾越,在考量壓力之下,為快速提高成績,學生生活空間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對外界生活及事物銜接性弱化,將自身積累的素材應用于作文中難度較大。學校為進一步追求升學率,將多數自習時間提供給其他學科,語文學習時間不斷壓縮,學生無暇將精力放置于積累素材。亦或一部分學生缺乏對生活事件及細節的感悟,缺乏主動觀察體驗生活主動性,作文寫作過程中僅將別人素材套用。學生寫作文更多處于閉門造車狀況,難以呈現高質量作文。
2.寫作興趣的匱乏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具有良好的寫作興趣和愛好,便可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全身心投入作文創作中。現階段,高考作文教學自身存在局限性,以及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性考量,均為學生提出較高的要求,一定程度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長期以往難以獲取老師認可及鼓勵,對寫作失去興趣。
語文教學需大量積累做以支撐,而語文作文而言,更強調是閱讀積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現階段學生閱讀積累能力薄弱,教師可通過以下措施,改善現階段學生現狀:其一,熱愛生活,留意生活。應樹立正確的語文觀,一切源于生活,積累還應從生活著手,校園內每天發生變化,即便是枯燥的課本也可提煉相關內容。譬如朱自清《背影》寫作素材源于生活,其中父親爬過月臺買橘子情境生活中時有發生,但學生為何難以闡述?深究其成因缺少發現的眼睛。教師應做好引導,下意識的尋找生活中素材,可在寫作中應用素材很多,如老師關心、同學幫助等,每個人自身體驗感悟不盡相同,只要用心自然有收獲。其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尋找素材。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將學生處理得當,不會對學習造成影響。學生親身體驗下,思維方可活躍,更有效應用于作文中,同時鼓勵學生寫日記、寫體會等,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可提供講座、收集新聞等形式,有助于學生及時了解社會事件,感受生活。其三,利用課堂,學會欣賞文章。語文占整個科目時間較多,但部分學生對課堂練習有所忽視,其影響因素較多,具體過程中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學生方可主動性、有意識尋找有益書籍,保證其學習成效[1]。
目前高考對學生思維能力提出思辨性要求,教師日常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思維,需從以下幾方面強調:
1.寫作是應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核心途徑,是在不斷實踐中正確認識世界、自我,從初始便有思維活動,從本質層面而言,更多是思維水平高低比較,有必要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由于學生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因素,學生思想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要求教師尊重基礎上應加以正確引導,有自由的表達、富有激情的碰撞以及悉心的輔導。
2.注重思維習慣的培養。缺乏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生具有大量的素材,其多是平面化,難以應用于實際寫作過程中,思維習慣培養需核心注重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感受性。
3.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學生思維習慣培養是寫作基礎保障,良好的思維品質,確保學生思維體系更完善,主要強調橫縱向思維、逆向思維培養。
作文批改在作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現階段高中語文作業有所減少,僅止步于摘抄類語文作業,所以作文批改十分關鍵。為進一步發揮作用,可選用多種方式開展作文批閱。
1.創新教師全批改模式。新課標自主探究思想下,出現部分給予否定教師全披全改文章,此種舉措存在一定的偏差,采用全批改并沒有問題,需改進的是于時代發展潮流吻合,滿足現階段學生寫作要求。全批改有助于掌握學生寫作狀況,是師生溝通交流重要介質,選用全批改十分有必要。
2.學生互相評改。通過學生自改和互改,相輔相成,在相互協作下共同提高寫作水平。要求教師給予學生尊重、信任學生,實際操作中部分責任心較強的教師考量因素較多,擔憂學生難以將評價落于實處,應給予學生廣闊發揮平臺,“授人魚不如授人漁”通過學生親自體驗,獲取良好的成效。
3.養成自改的習慣。對高中階段學生而言,具有一定思維及分辨能力,自改不僅是學生自身發展有效路徑,而且是正確認識自身缺陷核心途徑,教師應積極正確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自改的機會,羅列批改過程中需考量問題,保證學生將自身不足明晰。
作文課程形式具有一定單一性,對學生思維發展具有一定約束,應積極探索多元化作文課程,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愛好寫作,激發學生學習自信心。常見課程;類型不僅包含理論指導課、閱讀積累課,而且涉及佳作賞析課、活動競賽課。其中理論指導課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但其又是不可或缺的,教師應積極探索,選用深入去淺出方式開展教學;閱讀積累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講授積累素材方式,課選用專題方式開展,如自信、尊嚴、挫折等;佳作賞析課程講授過程中,課選用名家名篇,亦或學生優秀作文等,核心是寫作技巧解讀,促使學生掌握作文優勢所在;活動競賽課開展,有助于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提升其自身寫作水平。
高考作為是高中教學核心內容之一,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作文教學中仍存在部分鴻溝難以逾越,導致學生寫作興趣難以激發。為進一步提升學生寫作水平,培養其自身新創新思維,呈現優秀的作品,應準確把握學生存在不足,結合新課標寫作要求,從多維度提出教學策略,從源頭解決寫作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