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斯
(沈陽市綠都景觀設計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0)
城市公園是城市之肺,它提高了城市的空氣質量,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數,給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閑休憩空間。城市公園不僅影響著市民的生活質量,還具有美化城市、調節城市小環境、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維系城市生態平衡和防災減災等多種生態效應。高質量的公園,形象鮮明、功能多樣,往往能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也是城市文明和繁榮的標志。
作為城市的公共開放空間,公園建設不僅是休閑傳統的延續,更是城市文化的體現,它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風格和精神氣質,也反映著一個城市市民的心態、追求和品位。因此,城市公園既是群眾游覽休憩的場所,也是文化傳播的空間;既是向群眾進行精神文明教育、科學知識普及的園地,也是政府促進社會和諧、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資源。
城市公園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公園可帶動周邊房地產經濟,公園的建設可加快城市建設進程,城市人口隨之增長,進而促進周邊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發展。城市公園的建設,極大地提高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時從側面向外展示了城市特色。
以人為本,即設計應當更加人性化,從規劃到設計,都應當充分考慮人的需求,一要滿足功能的要求,二要滿足心理、生理和視覺觀賞上的要求。人是城市公園的主體,任何的公園環境設計都應是圍繞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并體現出對人們的關懷,根據人群的特點,來分析人們的各種行為,以此來滿足各自需要的不同空間。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以及行為方式也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城市公園的設計也應適應性地做出變化。
城市公園建設,要考慮周邊使用人群需求,分析周邊人群年齡群落的比例關系,根據使用人群年齡比例,并結合公園周邊屬性,進行功能區劃分。城市公園根據年齡進行區域劃分,一般分為兒童游樂區、青少年運動區、老年休閑區等。城市公園根據屬性進行區域劃分,一般分為動區、靜區、動靜結合區等。在公園設計中,人們規劃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物體。人們規劃的是體驗,先確定用途或體驗,根據使用功能,努力實現達到的效果。
城市公園道路規劃主次要分明,要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地形、地貌、風景點的分布和園內活動的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須因地制宜,有明確的方向性。公園道路規劃要結合公園面積、公園使用需求進行道路級別劃分。一個功能完善的公園,道路規劃一般分為3 級,一級道路、二級道路、三級道路。一級道路可滿足行車功能,道路大部分在6 至8 米寬,可保證消防車輛及維護車輛隨時出入。二級道路為非機動車道,道路大部分在3 至4 米寬,一般可用作慢行道路使用。三級道路為人行道路,大部分在1.2 米至3 米寬,主要用作人行步道使用。
城市公園是地方特色的名片,也是展現當地文化特色的窗口。城市公園承擔著城市居民的眾多戶外活動,城市公園也逐漸變為宣揚精神文明、普及科學知識和推動科研與宣傳教育建設的主要地方,使其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傳承當地文脈、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遺產,延續其文化內涵,有創造性地保留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要求的部分。
樹種選種要適地適樹,根據本地區氣候、栽植地的小氣候和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于在該地生長的樹木,以利于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抗御自然災害,保持較穩定的綠化成果。公園綠化為了使有限的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可以進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形成多層次植物景觀。合理配置選擇植物群落,根據物種的生態位原理實行喬、灌、藤、草、地被植被相互配置,并且選擇各種不同高度和顏色、季相變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建立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構成穩定的長期共存的復層混交立體植物群落。
復合的生態系統,我們在開發資源、城市公園建設中,如何通過有效的設計辦法,將我們的理論運用于現實的設計當中,指導我們的設計,增強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高景觀質量,使公園景觀設計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在城市公園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尊重生態性原則,盡量選擇該城市鄉土樹種或特有植物進行園林景觀建設,盡量保護原生大樹,科學布局,合理搭配,營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園林景觀。選用鄉土樹種的目的在于保護當地的生態平衡,避免外來引入品種對當地植物造成不利影響。
城市公園作為城市的展示窗口,它為城市的發展提供生態基礎、休閑娛樂和緩沖空間,它既是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和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兼具城市可持續發展重要使命的基礎設施。城市公園景觀的生態設計越來越受到關注,生態設計的理念發展也逐步成熟。公園應結合地方特色,充分展示當地文化,本著以人為本合理規劃,打造多功能、生態創新、宜居宜城的城市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