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阜新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遼寧 阜新 123000)
“以就業為導向”是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特色。現階段,我國中職學校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學生畢業和就業是否順利,直接關乎著職業教育的成敗。而傳統的教學片面重視理論知識教學,忽視了學生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與塑造,導致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就業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對此,在會計教學中,重視會計實訓教學,使學生借助會計實訓的“強化訓練”和“實戰演習”成為一個經驗豐富、實踐能力較強的會計工作者,已經成為當前職業院校面臨的緊要任務。
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將學生培養成為名合格的職業人,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然而,中職院校的學生通常沒有對職業目標進行清晰的了解和明確的定位,職業目標不清晰甚至空缺,學生就難以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科學地規劃,不能對自己的將來進行準確定位,學生的學習方向不明,因而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對于中職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職業目標不明確,就容易在學習上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和方法,進而限制了自己的發展。
目前,中職院校會計技能實訓教學通常沿用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會計教育教學依舊受到應試教育的遺留影響,片面重視理論教學而降低了實訓教學的權重。實訓教學通常局限于校內的模擬實訓,學生一般在模擬實訓室按照教師制定好的實訓案例,并由教師進行隨堂指導。如此的實訓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呆板,學生的能動性與實訓熱情得不到充分挖掘,長此以往學生體會不到會計實訓的真正意義,中職會計教學的整體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目前,在中職會計實訓教學中,學生實訓操作主要以票據模擬或者描述性的語言資料為主要工具,而實際的會計工作中,會計核算的開展均以票據為主,沒有語言資料的描述,因而導致學生在實訓中學到的內容與職業崗位實際相脫離。此外,在中職會計實訓教學中,學生通常只能跟隨教師的教學案例,被動地接受實踐操作訓練,并沒有圍繞職業崗位的實際要求進行實訓操作,導致學生在就業時,雖然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然而其實踐操作能力較差,在做賬、查賬和用賬方面表現能力不足,甚至根本不會。
對于中職會計實訓教學來說,統一的課程標準是保證教師有效開展實訓教學活動的基礎依據和指導,可以為實訓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支撐和保障。然而,當前大部分中職教育的會計實訓教學并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教材編制的水平也參差不齊,難以滿足會計教學的特點和中職學生的學習需求。另外,中職會計實訓課程標準不能與職業崗位的實際情況相吻合,導致會計實訓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實訓結果不及預期,難以為中職院校對會計專業人員的培養夯實基礎。
目前中職院校會計實訓教學的配套資源較為匱乏,實訓軟硬件跟不上會計專業的發展,難以滿足會計領域對人才培養的標準和要求,部分中職院校在會計實訓場地、設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不夠重視,導致會計實訓教學受到嚴重制約。與此同時,大部分中職院校沒有針對會計實訓構建強有力的師資團隊,沒有組織會計教師參與到社會實踐和企業實訓中,導致中職會計教學的理論性較強而實際指導意義較差,制約著會計實訓效果的有效提升。
會計實訓教學課程改革需要從院校會計專業的實際發展和培養計劃出發,結合師資力量和配套設施,圍繞學生的職業規劃需求,對課程進行可行性的改革,保證會計實訓課程實效性的有效發揮。
所謂適應性原則,即要求中職院校在會計實訓課程改革上避免盲目追風,切忌不切實際的跳躍性調整,保證實訓課程改革與社會經濟發展及會計領域發展相適應,將學生就業融入到實訓課程改革中,進而培養更多的綜合型和實踐型會計人才。
會計實訓教學課程的改革的最終目的在于優化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因而需要緊密掌控人才市場和社會企業對會計人員的具體需求,圍繞市場風向和需求進行實訓課程的調整和改進,可以保證會計實訓教學的有效性和延伸性。
中職院校需要制定完備而系統的實訓教學體系和制度,并立足于國家會計教學方面的要求,結合本院校的教學計劃,著眼于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就業,編制本院校完善的會計實訓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實訓指導手冊。其次,在會計實訓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會計相關制度的變化及社會各領域對會計人員需求的變化作為依據,對實訓教學內容及手段進行調整,保證實訓教學符合市場需求,滿足學生的就業要求。此外,院校需要擴大資金投入力度,為會計實訓教學設施的完備提供保障,并強化與相關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訓教學平臺。
首先需要組織學生進行點鈔和傳票的技能學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單紙和多紙的點鈔方法,并全面掌握傳票的查閱和整理,同時,學生還需要學會運用點鈔機辨別貨幣的真偽,掌握鍵盤錄入數據的指法。其次,實際會計工作中需要大量接觸各種票據、賬目和憑證,教師需要在實訓教學中針對各種票據和憑證的基本要素和具體使用進行重點講解,對賬目的查閱和記賬操作進行教授,使學生熟練掌握實際工作中會計賬簿和報表的填制與審核。此外,初級會計實務也需要作為實訓教學的關鍵內容,組織學生對中小企業中的固定資產、資金結算等日常核算工作進行初步操作,掌握借款、投資等與任務核算的運作,學會資產報表的編制和結算中收入確認的賬務處理,如此可以為學生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會計基礎訓練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學生會計實踐操作能力,并將會計實訓學習和會計實際工作結合起來,是提升學生整體專業素質的有效手段。首先需要實現分崗實訓和綜合實訓的自然融合,利用會計分崗位實訓,使學生充分了解會計崗位的職責要求和業務內容,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綜合崗位訓練,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全部實訓工作,使學生掌握會計日常處理工作的內容,保證學生具備獨立完成會計工作的能力。此外需要完成手工賬實訓和電算化實訓的有機結合,使學生明確兩者的區別和聯系,同時掌握兩種賬務核算方式,既提升了會計操作能力,又迎合了市場的發展需求,進而組織學生參與校內代理記賬公司的實踐,真切體會會計工作崗位的具體操作,為其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職院校需要對會計任課教師的實踐能力提高重視程度,對現有的會計教師進行選拔和培訓,提升其實訓教學能力,要求其圍繞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進行教學改進。在此次基礎上,院校需要和社會各領域的企業合作,構建教師培訓和學習通道,組織教師積極參與到企業的會計實踐操作中,通過實踐學習和具體操作,完成會計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以此提升自身的實訓教學能力和技巧。除此之外,院校還可以聘用企業優秀會計人員作為實訓教學的客座教師,利用其在會計實際工作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幫助學生迅速了解并掌握會計實踐操作,進而為學生的就業提供助力。
結論:職業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和國家培養更多的綜合型與復合型人才的重任,因而在中職會計教學中,職業院校和教師需要提高對實訓教學的重視程度,針對目前中職會計實訓教學的現實狀況,落實有效的改進和優化對策,在理論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實訓教學,使學生充分掌握會計操作技術和能力,以此保證綜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質量與效果,實現中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