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艷
(長沙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湖南 長沙 410000)
朗讀教學是高校普通話教學的重要內容,朗讀不僅可以改進語音面貌、提升語感,還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增強自信。然而,受現實因素影響,特別是應試下的朗讀教學往往靜態枯燥,而“課程思政”為朗讀教學打開了新局面。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所有的課程教學也都應具有傳道和授業解惑的雙重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有意、有機、有效”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證課程教學不至于在航行過程中失去“靈魂”、迷失“方向”。課程思政又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將思政元素融入普通話語音課程的教學內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思想培樹結合起來,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提升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是順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
普通話朗讀教學屬于對我國語言文字的學習,無論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還是教學過程及評價機制等方面都是非常值得挖掘的。教學目標方面,引導學生了解朗讀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的朗讀技巧同時,讓他們體會到朗讀的樂趣,進而感受我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教學內容上,以課程思政為導向、興趣為引領,整合教學資源、拓展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廣泛閱讀、有感情地朗讀。熟悉普測作品同時,一方面適當增添學生感興趣或切合時政當下的朗讀資料,建立“好作品”資源庫;另一方面學生自選作品進行朗讀,優秀者可入選“好聲音”資源庫。
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成功抗擊新冠病毒肺炎,讓全中國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偉大。引導學生誦讀英雄故事、感受英雄事跡,感祖國強大、增強民族自豪感。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脊梁,應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引導學生誦讀經典,感受不同時期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培養責任感與使命感,將自身的發展與祖國建設融為一體,激發愛國之情。
我校是一所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主的師范學校,正處于轉型升格的關鍵期,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立德對師范生來說尤為重要。朗讀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學習朗讀技巧的同時,還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傳達的精神內涵。白楊樹的堅強不屈,丑石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建筑師萊伊恩的對科學的堅持與追求等,都是在朗讀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的。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教育過程中也應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大學生作為青年人的一個特殊群體,處于親密對孤獨的心理發展階段,一方面希望獲得親密關系,而另一方面又太注重自我,很難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不愿自我犧牲,也就不能發展出親密,人就會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就會孤獨,進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朗讀教學中通過朗讀分享喜愛的文字、抒發情感、排遣情緒、尋找共鳴、消解孤獨,為學生提供一種特殊的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發展愛的品質、健全人格、提高自我修養。
親情本來是一種自然生發的情感,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都跟家人比較冷漠,主要表現在不愿與父母交流甚鄙視嫌棄父母。在朗讀教學中根據當下的情境,融入道德修養的思政元素,誦古詩詞中的思鄉之作、讀名人家書、憶往事,讓學生常懷感恩之心。
朗讀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興趣導向法、任務驅動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新媒體技術,實行網絡課堂、傳統課堂、校外課堂三課堂融合,把朗讀嵌入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充分感受朗讀的魅力。
普通話教學特別是應試下的朗讀教學容易枯燥死板,學生課堂上機械地反復訓練停頓、重音、節奏、語調等朗讀技巧,效果往往不佳。以興趣為導向,教師推薦提供一些主流媒體的經典朗誦片斷、央視新聞播報、感動中國頒獎詞等音頻或視頻資料,學生觀看朗讀技能示范教學視頻后,在資源庫中選擇喜愛的作品進行創作或模仿,上傳至學習平臺,相互學習打分。傳統課堂中發現問題、總結知識點,交流訓練方法。課后多人合作商定作品集體研討共同編排,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另外,還可以通過朗讀比賽、朗讀會,朗讀進社區、朗讀進幼兒園等志愿服務讓朗讀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從好玩、好學、好思中逐漸掌握朗讀技巧、熱愛朗讀,感受到朗讀的美好,培養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品格,增強自信心,也讓思想道德教育如春雨般無聲地浸潤到學生心田。
考核方面,融合網絡課堂、傳統課堂、校外課堂學生的表現,把學生的思政表現納入到考核標準中,全方位多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真正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在普通話的語言技能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把握好一個大原則,就是主次原則,我們應該清楚每一堂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還要處理好傳授專業知識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不能為了融入而融入,要找好切入點,把握好時機,適時融入。
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性語言,它不僅是中國人最主要的交流溝通工具,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把“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大力推廣普通話”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我們要在普通話教學中把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其中,不斷增強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認同和實踐認同。
明確了思政教育內容后,在哪些教學環節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教育內容也是我們要探討的重要問題。在普通話實踐教學中可以在兩個環節融入愛國主義思想。一是在闡釋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意義時融入愛國主義思想。二是在朗誦教學過程中選擇愛國主義作品。擁有統一、規范的語言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學習普通話有利于增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將國家的主權意識和民族團結精神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知道學習和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定,是每一個中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普通話教學的過程中,每位教師的頭腦中都要時刻繃緊一根弦兒,那就是在每一次課程中主動、合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有效素材,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將語言技能的培養、文化習俗的普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浸潤完美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拓展普通話朗讀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取得良好成效。
“立人先立德,樹人先樹品”,“課程思政”為立德樹人明確了方向,也給課程教學提出了新命題,如何讓思想道德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還需要我們上下求索。將課程思政融入普通話朗讀教學內容中,在課本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把思政元素自然地滲入課程,以專業教育課程知識為載體,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普通話朗讀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