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仲
(廣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習黨的歷史。2021 年 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1]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養,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關鍵課程,是其開展黨史教育的主要途徑。學史明智,學史礪心,黨史教育中蘊含著思政課最鮮活的素材,把其融入到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中,對于引導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日益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刻影響了全世界,改變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國的歷史進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支持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發展不斷向前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要求是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與時俱進、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協同育人[2]。思政課不僅僅是一門基礎理論教育課,而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課程。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實踐教學要充分發揮鑄魂育人的作用,必須堅持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為指導,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因此,黨史教育與思政課在理論、立場和內容方面同根同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黨的歷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3]開展黨史教育,契合建黨百年的宏偉主題,順應新時代的時代潮流。只有了解黨從艱苦奮斗到創造輝煌的歷史,才能從中汲取經驗,深化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開展黨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就是要使學生了解、認識到黨史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新發展,就是要以史為鏡、以史明志,了解、認清當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一份力量。
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大國力量對比、世界治理體系呈現百年之變。世界已經形成多極化格局,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繼續加劇,貿易保護主義使經濟全球化遭遇困境,國際格局逐漸走向東西方平衡的趨勢。國外敵對勢力一直試圖對我國進行分化,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抗越來越激烈,國家安全挑戰依舊嚴峻。高職院校思政課作為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同時,歷史虛無主義利用互聯網將“西方價值”作為“普世價值”,對客觀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事件進行片面、歪曲解讀,夸大黨在歷史上出現的失誤,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史虛無主義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妄想“和平演變”社會主義中國。因此,只有樹立正確黨史觀才能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黨史觀是對待黨史問題的觀點和看法,其本質是立場問題。開展黨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就是要使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不偏不倚,自覺增強辨析錯誤歷史思潮的能力。樹立正確黨史觀,就是要始終堅持以黨中央有關精神保持一致,準確把握百年黨史發展的主要線索,探索黨史發展大勢,從而客觀、科學的認識和評價黨史上的重要會議、事件和人物。
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熱愛黨、擁護黨,為未來能夠完成“兩個一百年”偉業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長、成才是一個階段性過程,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從學校和孩子抓起。“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4],學習和宣傳黨史可以充分發揮黨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首先,黨史教育蘊含了“培養什么人”的育人標準。黨史教育中視死如歸、頑強拼搏、英勇斗爭的共產黨員形象與優秀的革命精神,能夠讓學生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不斷增強對黨和國家、民族和文化的認同。其次,黨史教育提供了“怎么培養人”的育人方法。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不斷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歷史。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培養也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本職工作。最后,黨史教育指明了“為誰培養人”的育人目標。百年黨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歷史,這也就指明了“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5]。可見,黨史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政課在育人的標準、方法和目標方面高度一致。開展黨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就是要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紅色政權、新中國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對新時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問題作出響亮地回答。
近年來高職院校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黨史教育的育人作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教學模式差異化較弱、教學課時相對緊湊及教學形式較為單一的現實困境。
不同高職院校在對學生培養方案中實踐能力和理論能力的培養占比各不相同,理工類高職院校偏重實踐、實操,人文類高職院校偏重理論灌輸,而綜合類高職院校兼而有之。長期以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模式以“灌輸式”為主,教學內容與高中階段有較多重復之處,這就使得思政課作為一門公共學位課通常不受學生的重視。其次,公共學位課由于修讀的學生來自各個不同專業,因此對教師授課的要求相較于專業課而言較為平實,內容較為淺顯,難以激發經過高中階段思政課學習的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此外,學生專業背景的差異對黨史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不盡相同。如此一來,采用相同授課內容對學生開展黨史教育不僅背離了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初衷,也使得黨史教育的實效性無法保證。習近平總書記2019 年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6]因此,圍繞學生專業背景進行差異化教學成為眾多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分別為“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4 學分)、“思想道德與法治”課(3 學分)、“形勢與政策”課(1 學分)。由此可見,高職院校面臨著思政課教學課時相對緊湊的突出問題。首先,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多,耗時長。其次,思政課除了安排一定的理論知識教學外,還會組織學生參與部分實踐活動。學生在課余時間還會參加其他社團以及校團委安排的各種學生活動和社會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黨史教育的實踐活動。況且,與高中相比,高職院校思政課側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容的學習,在這個情況下將黨史教育融入為數不多思政課時稍顯緊湊,既會擠壓原有內容的教學時間,又無法保證黨史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思政課班級教學人數較多,通常在100-300 人不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黨史教育缺乏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師對于黨史學習資料融入思政課堂教學目標不夠清晰,普遍通過讓學生觀看圖片、電影片段、小組展示等方式學習黨史,學生接受黨史教育知識的體系較為零散。雖然有部分教師會以互動、問題導向或案例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但大多數學生缺乏學習內在驅動力和獨立思考,討論效果往往流于形式。其次,受社會環境等條件限制,學生參加校外實踐、校外活動的機會較少,導致紅色資源對學生的影響力較弱,學生自覺參與不夠,缺乏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內外聯系。此外,高職院校對紅色資源的研究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沒有充分挖掘其蘊含的價值和育人功能。最后,部分教師使用舊課件,過分依賴課件、推崇“教科書式”標準答案、脫離實踐的講授使得學生容易將課堂內容當成考試任務死記硬背,學習效果不明顯,考前臨時抱佛腳突擊復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較差。
新時代下,黨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面臨著新的挑戰與困境。高職院校黨史教育應從實際出發,樹立“大思政課”理念,圍繞專業進行差異化教學、拓展黨史傳播平臺與強化黨史融入實踐教學,從而達到提升育人質量的效果。
百年黨史時間跨度大、內容紛繁復雜,要更好地發揮黨史教育在高職院校思政課中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功能,必須改變當前的教學現象。第一,基于學生專業背景分成不同的班級,教師設計不同的教案,理工類學生圍繞革命先輩艱苦奮斗、開辟中國革命道路,深入挖掘中國共產黨從孕育、誕生到壯大的歷史密碼。文科類學生在此基礎上,增加黨史與經典著作的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深邃思想展現出來。第二,提高黨史學習內容的多樣性。要充分發揮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作用,在課堂中開設與社會熱點相關的主題內容給學生選擇,針對“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是對的?”、“馬克思主義有沒有過時?”、“共產主義能不能實現?”等問題作出深入淺出的詮釋。第三,增設黨史專題梯度性選修課,學生只有在修讀完第一梯度課程才能繼續選修第二梯度課程,前后兩個梯度選修課的內容應銜接有序,這樣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自身掌握理論水平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是否進行更為深入地學習。此外,差異化教學對教師授課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現實成長,以期塑造學生的理想人格。
2021 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7]“大思政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政課,是學校課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思政課。黨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要樹立“大思政課”理念,既需要利用好思政課內的教學,又需要拓展思政課外的平臺。第一,要鼓勵思政課教師開設各種有關黨史主題的學術講座,通過研討會、圓桌會、辯論賽等形式,讓黨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校園文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黨史熏陶,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第二,強化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思政課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班級群、QQ 班級群等,不定期向學生發布黨史知識,傳播線上權威資源,還可以利用VR 視頻等技術,通過網上紀念館、革命館、黨史館等使學生深刻認識黨史。第三,通過學生會、學生社團、學生課堂、校園活動、黨支部或團支部主題活動等形式組織學生觀看紅色電影,收聽紅色歌曲。電影是大眾文化傳播發揮重要育人功能的途徑之一,而紅色電影在弘揚主旋律和愛國主義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組織學生觀看近年來廣受人民群眾好評的電影,如:《懸崖之上》(2021)、《八佰》(2020)、《我和我的祖國》(2019)等,重溫黨建的光輝歷程,深刻感受革命先輩們不畏艱難、不懈追求共產主義事業這一份崇高的信仰。紅色歌曲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各個歷史階段所創作的革命歌曲,通過收聽廣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紅歌,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松花江上》等,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激發愛國情懷,鑄就民族精神。
社會實踐、社會活動和學生社團對培養價值觀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生的第二課堂以及“大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校內黨史、校史陳列室,通過對這些史料的挖掘整理提煉出重要精神和理念,增強學生對黨史、校史的了解程度和對母校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可以實地調研高職院校周邊區域紅色資源,靈活利用教學日、節假日和寒暑假,組織學生參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基地。許多烈士在革命年代都是二十出頭,他們在面對敵對分子的刑訊逼供時寧死不屈。紅色資源能夠傳承紅色基因,英雄烈士的事例不僅蘊含著超強的感染力,還能極大地震撼學生的心靈,筑牢學生理想信念之基。第二,依托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隊伍,創辦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類學生社團。這類社團與其他社團相比更加突出政治性,遵循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社團成員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內容的學習、培訓和活動,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產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提升“在馬、言馬、信馬”的實效性。此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社團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理論實踐,將理論內化與實踐外化有機結合起來。第三,定期舉辦黨史校園文化展。高職院校可結合黨史在圖書館設置閱讀專區,同時在文化長廊、宿舍樓宣傳展板等校園輿論陣地宣傳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重要會議以及重要戰役等,進而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黨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建設與發展是創新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一次有益探索與實踐。然而,高職院校開展黨史教育并非一日之功,解決教學模式差異化較弱、教學課時相對緊湊及教學形式較為單一的現實困境,對未來的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改革創新至關重要。黨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應圍繞專業進行差異化教學、拓展黨史傳播平臺、強化黨史融入實踐教學,從而使學生透析馬克思主義“行”在哪里、中國共產黨“能”在哪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在哪里,真正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