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鍇
(青島城市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高等學校教育國際化是教育發展符合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這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進而面對世界和未來,將我國高等教育工作擺在國際背景下,積極追求更好的發展進度,增強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不同文化溝通以及合作,可以讓我們和世界溝通十分密切,得到最新的技術與經驗,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延伸社會人員文化視野,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社會活躍性,讓現代化進程不斷變快。
受經濟發展全球化、國際上格局多樣化以及每個國家溝通合作十分頻繁,我國在對外開放上逐漸推進,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獲得了一定有效的成績。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學生國際化素質也需要提升,具體現狀展現在下面幾個層面。第一,國際化眼界以及全球性思維初級構成[1]。伴隨我國每所高等學校對高等教育國際化更加重視,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與發展中所結合的國際性要素逐漸變多,高等學校十分注重從全球性眼界入手,融入最新的教學觀念、培養人才方式、教學內容體系與教學模式合力推動很多層次、更多領域的合作溝通。在這樣的環境下,高校學生國際化意識與理念開始構成。第二,知識構造正在逐漸復合型改變。最近幾年,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下逐漸構成很多國際化辦學形式,而且高等學校注重課程與課本國際化改革。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高校學生知識構造正慢慢從單調型變成復合型,知識系統中不僅包括基本知識與自己專業知識,而且也融入很多國際化知識和業務相關的國際慣例與國際一般規則[2]。第三,國際化整體能力逐漸提升。伴隨教學模式的創新,學生自主學習、案例課堂教學、教學探討、調研社會、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練習等部分逐漸突出,對外溝通、學校和企業合作、到海外實習步驟逐漸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學生變成國際化人才所需要的綜合能力提高,有比如跨越文化與國家之間交流活動能力,終身學習而且不斷追求、學習這個專業的前沿發展和國際最新文化繼續發展,敏銳觀察能力,在安定氛圍中永遠有危險到來的思想準備,一起承擔與分享合作意識,勇于對待挑戰的競爭意識,獨自分析而且處理問題能力和勇于改革、不斷探究的精神。第四,優秀的職業道德與心理素質逐漸養成。合理的人生信仰與價值要求、誠實守信的品質、謙虛與包容的胸懷和能夠自身調整尋找其他人幫助的心理狀態是在全世界經濟競爭中,國際化人才具有的職業道德與心理素質。對這樣的定位,在我國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上,主動增強三觀方面的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典型的榜樣,經過舉行多種有益活動和嚴格規范平時行為,增強學校文化構建。在很好的環境下,學生優秀的職業道德與心理素質在逐漸構成和提升。
現階段,輔導員在學生管理方面還不能將學生為主體,用各種制度規范學生,這種簡單的模式只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與叛逆,包庇護短只會使學生不能進入社會與適應世界,也不用說變成具有高素質的國際性人才。所以,在高等學校國際化發展下,輔導員應該把這個角色做好定位,充分注重學生主體地位,而且展現出導的地位,完全展現出輔導員的主要作用。這需要輔導員尊重、關注以及愛護學生,重視學生多樣化個性發揚以及完善,維護和激發學生多種潛能,主動打造讓學生自主思考以及實踐的氛圍,逐漸讓學生形成自我內在動力;還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約束下理性的自由,可以說自由精神是批判性思維與改革創新的根本,把一些事情的主動權利讓給學生,讓學生逐漸具有自主探究、獨立分析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應該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獨自經歷更多的鍛煉,進一步讓學生形成危機意識、競爭意識、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果斷的行動力;要積極贊揚學生、適當懲罰學生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斷進步;應該在學生中組織很多方式、很多內容的隊伍活動;應該讓學生知道怎樣做人和別人相處;應該主動打造積極、向上的學校文化,逐漸讓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思想感化以及行為習慣,讓其變成學生一起追求的價值,讓學生產生求知欲望以及創造力,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價值理念。
培養國際性人才,需要形成國家化人才培養理念。大學生是時代的指引者與知心朋友,高等學校輔導員需要把培養人才放在全球經濟發展的狀況下,改變國界,讓世界更加開放,指向我國經濟社會國際化發展需要,指導人才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積極培養具備國際理念與全球意識、具備國際溝通能力與國際競爭力、具備主體能力與個性特征的現代性人才[4]。所以,輔導員需要改變以前的理念,突出保守思想,勇于且能夠解放思想,跟隨國際時代發展需要。輔導員需要做好示范,不斷拓展自己的國際化視野,提升自己的國際化素質。由于只有具備了國家化素質,才可以變成學生具體表率而且對學生展開正確的指導。因此,輔導員需要在研究這個專業內容的前提下,運用很多形式積極拓展眼界,跟隨專業最新的發展,而且盡可能掌握國際的每個行業的信息,珍惜多種實踐與對外溝通的機會,在實踐與溝通中不斷健全自己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很好的指導學生不斷拓展自己的眼界,形成國際意識,形成全球性思維,符合國家形勢,通過這種方式,將滿足人才需求為目標,逐漸健全自己。
根據國際化人才具備復合性知識構造的需要,應該讓輔導員對學生學習目標、學習態度以及學習策略等方面展開幫助指導基礎上,經過聘請專家舉辦講座、形成興趣小組組織學習研究等形式提升學生有關國際慣例熟悉程度。盡力向學生提供這個專業在全世界范疇內的先進前沿動向、發展前景、市場狀況和我國自己領域發展需要等有關信息[5]。指導學生把很多科目知識融會貫通,做到復合方面的真實需要,逐漸提高學生關心科目的前沿與地區對口領域發展狀況的習慣獲得信息的能力。輔導員需要為學生介紹一些國際認證而且激勵學生積極得到部分職業資格證從而提升在我國的競爭力。在資源條件允許的狀況下,能夠經過學校增強和公司、企業聯系,為學生打造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加強知識具體運用能力。在平時生活中,輔導員也需要激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而且積極在學生中組織多種活動,逐漸讓學生對外部世界的事情充分關注,分享多樣化的文明,符合全球化生活。在這點上,就能夠學習西方國家在高等學校國際化中的做法,比如美國高校教育注重培養具備國際意識的人的情況下,弗吉尼亞理工學校組織大中華活動,有學校校報中展現的我國文化方面的文章,在學生中組織探究中華文化比賽評獎活動,組織專題匯報工作等。相反,還能夠運用很多努力使學生將本省以及國家發展為根本,而且把眼光投入世界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體會多樣文化的激蕩,掌握地域不同的文明,拓寬學生視野,延伸學生思路,徐德喜很多精華為我國運用,變成具有我國靈魂、世界眼光以及胸懷的國際性人才。
結語: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輔導員如果要做好創新工作,就需要增強思政教育指導,還需要明確國家化人才培養觀念,提升學生國際化素質水準,重視培養學生知識構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