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
(重慶城市職業學院,重慶 永川 402160)
建黨百年仍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溫紅船精神,再次感悟建黨過程之艱難,感悟早期共產黨人所展現的積極進取、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新時代的大學生更要學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通過紅船精神感悟思想偉力,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實踐中自覺踐行紅船精神。
習總書記對紅船精神的內涵做了準確的表述,即“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1]。其中,首創精神是靈魂,是動力之源;奮斗精神是支柱,是勝利之本;奉獻精神是本質,是執政之基。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紅船精神的科學內涵。
首創精神體現在: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為了給風雨飄搖的舊中國找到出路,無產階級先進分子深入分析當時的國內國際現狀及本質,敢于突破舊制度的枷鎖、舊思想的束縛,積極探索新道路、追求真理,學習先進思想,開啟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河,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給黑暗的舊中國帶來了希望。奮斗精神體現在:早期共產黨人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敢于與舊思想、舊文化作斗爭,并在探索馬克思主義真理和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過程中百折不撓、迎難而上。面對黑暗勢力的強壓,早期共產黨人仍不懼艱險,毅然決然在各地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并積極宣傳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奉獻精神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的初心,中國共產黨從來沒有自己的私利,它以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作為奮斗目標。早期共產黨人始終堅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為黨為國為民可以犧牲一切,始終堅持舍小我為大我的奉獻精神。
理想信念是我們的精神之鈣,缺鈣會導致精神萎靡、停滯不前。在信息化時代的青年大學生,通過網絡接觸各種思想文化,但隨之也面臨著各種意識形態的沖擊,面對紛繁復雜的思想文化,部分缺乏主見以及甄別能力的大學生會受到錯誤思想的侵蝕,進而迷失方向,忘記初心,理想信念動搖。面對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動搖的狀況,需要給他們補足精神之鈣。習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2]一百年前,我們之所以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仍然艱苦斗爭而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是因為我們有強大的理想支撐,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始終堅信這一理論毫不動搖。一百年后,我們面對更加復雜的風險挑戰,意識形態的斗爭從未停止,青年大學生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毫不動搖,從歷史中汲取力量,補足精神之鈣,迎難而上。
習總書記強調:“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青年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3]國家的發展需要青年大學生發揮創造力,要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大學生創造力。紅船精神中“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給予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用創新精神培育創新能力,造就創新人才,爭做新時代的開拓者。我國要想完成從“制造大國”到“創新強國”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注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激發大學生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紅船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是今天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教育資源,將紅船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使高職學生致力于成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
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實踐中凝練而成的重要精神品質,要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種實干精神。早期共產黨人在革命的艱難實踐中,立足當時國內國際環境,憑著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不斷探索建黨之路,克服艱難險阻,最終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小船上成功建黨,鑄就了偉大的紅船精神。相比百年前,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所處的時代環境是優越的,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也具有新的時代意義,奮斗將永不停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新時代青年之字典,應無困難之字,新時代青年之口頭,應無障礙之語,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需要青年為之而奮斗。將紅船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用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建黨之不易,繼續弘揚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使青年大學生能夠承擔起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使命。
紅船精神中蘊含的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生動展現了我黨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成為今天培養新時代青年服務意識、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意識的有效教育資源。在殘酷的革命斗爭歲月中,我黨之所以能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而執政全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得民心”,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將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縱觀今天復雜的國內國際局勢,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西方錯誤思潮的涌入導致部分青年大學生價值觀錯亂,混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部分大學生將個人利益置于首位,無視集體利益的得失,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缺乏使命擔當。而這些思想與我們黨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相背離,與我們的主流價值觀相背離。因此,將“紅船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引領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宗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合格的時代新人。
思政課教師要加強黨史學習,追溯歷史,感知建黨的艱難并真正認識紅船精神的實質,要在黨史學習中激發信仰、獲得啟發、汲取力量,并積極主動和理直氣壯地將紅船精神融入教學內容。在《思想道德與法治》中,以革命先輩們探索救亡圖存的歷史壯舉強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以中共一大13 名代表不同的人生軌跡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國共產黨人建黨的初心與使命突出人生觀教育,以作為中國最牛創業團隊的中國共產黨的創業史加強改革創新精神教育。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強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育以及毛澤東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教育;以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教育;以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強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從嚴治黨以及黨的領導、性質、宗旨教育。在思政課教學中,找準紅船精神與教材內容的契合點,讓大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正確認識紅船精神的內涵及當代價值。
1.要在“看”上下功夫
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在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加強對紅船精神的宣傳,如在圖書館、學生食堂、宿舍等基礎設施內張貼宣傳標語,讓大學生能直觀感受紅船精神的魅力。舉辦紅船精神展覽活動,組織大學生觀看紅船精神展,在觀看過程中用心、用情,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感悟紅船精神魅力。組織大學生觀看關于紅船精神的優秀文藝作品,讓大學生感受信仰的力量,感悟首創、奮斗、奉獻精神。比如:組織大學生觀看嘉興學院原創紅色話劇《初心》,它以嘉興南湖“紅船”為創作載體,以中共一大的真實史料記載為主要情景,通過人物塑造和劇情設置,呈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會議歷程和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恢宏時刻。
2.要在“聽”上下功夫
發揮校園廣播的傳播優勢,讓大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聽黨史。通過校園廣播回顧歷史事件、傳播歷史人物簡介、宣傳紅色經典歌曲及講解優秀紅色影視作品,讓大學生在“聽”中回顧黨史,振奮精神力量。
3.要在“講”上下功夫
一方面是專家學者講紅船精神。學校邀請黨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做學術報告,回顧并尊重歷史,將史論相結合,從學理上為大學生梳理紅船精神,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把握紅船精神,使大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另一方面是大學生講紅船精神。在大學生中組織開展黨史知識競賽、紅色經典朗誦比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在感悟紅船精神魅力之后用情講,增強大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對紅船精神的認同度。
1.要在創新競賽活動中踐行首創精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眾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支撐,而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創新創業就業的重要基礎。高職院校要加強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為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機會和平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讓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有效發揮。通過鼓勵并支持高職學生參與創新競賽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鍛煉中增強創新能力。比如高職學生參與“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在參與競賽中,學生會根據遇到的實際難題而不斷去思考,找到突破點或創新點,不斷完善自我,達到提升個人創新能力的效果。
2.要在勤儉節約活動中踐行奮斗精神
00 后的部分大學生缺乏奮斗精神,在生活中不知節約,鋪張浪費,貪圖享受,作為時代新人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需要弘揚奮斗精神。依托團學組織,開展光盤行動、理性消費等實踐活動;校內設立勤工助學崗,為學生艱苦奮斗提供機會和平臺;校外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為大學生去企業實習提供機會,通過企業實習,大學生可以親身嘗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工作的艱辛不易,更加注重艱苦奮斗精神的自我培育和踐行。
3.要在志愿服務活動中踐行奉獻精神
在西方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之下,部分大學生只關注個人利益得失,缺乏集體主義意識以及服務奉獻精神。幫助大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不僅要發揮理論灌輸的作用,而且更要發揮實踐的作用,將理論貫穿于實踐,在實踐中弘揚奉獻精神。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志愿服務、大學生暑假“三下鄉”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大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國情,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綜上所述,將紅船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高職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以及在實踐中更好地弘揚首創、奮斗、奉獻精神。紅船精神“三進”高職院校,即進課堂、進校園、進實踐,讓大學生在思政課堂中“知”紅船精神的內涵及背景,在校園中通過看展覽、聽廣播、講故事等方式“悟”紅船精神,在創新競賽、志愿服務等活動中“行”紅船精神。三者形成合力,讓紅船精神有效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