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三
(河北省平泉市臺頭山中學,河北 平泉 067504)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0年“學校課程中的環境教育國際會議”上提出:“環境教育是一個認識價值和澄清觀念的過程,這些價值和觀念是為了培養、認識和評價人與生態環境、文化環境之間相互關系所必需的技能與態度。環境教育還促使人們對環境質量相關問題做出決策,并形成于環境質量相關的人類行為準則。”1988年歐共體通過的環境教育決議指出,環境教育的指導原則即“環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意識,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并使公眾積極有效地參加環保活動及合理謹慎地利用環境資源奠定基礎。”環境教育之目的,即重視和關心環境問題,培養個人或集體為解決現實問題和防止發生新的環境問題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態度、意志和實踐能力等。
首先,地理學科與環境學科有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兩大學科都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三大科學領域交接帶上的邊緣學科;兩大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兩大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協調人地關系、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兩大學科都涉及全球環境問題及其防治。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課程有著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是中學滲透環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環境教育是中學地理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及地域系統的科學,是解釋地區特征、人與環境在地球上出現、變化和分布規律以及協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第三,地理教學是環境教育的主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環境教育大綱,涉及地理、生物等多個學科的知識,但大部分內容均與地理有關。
國家《初中地理課程標準》重點突出“反映全球變化形式,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在描述高中地理課程總體目標時強調“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這些內容與環境教育思想相統一,將中學生環境素養形成與可持續發展的人文觀相結合,無疑是對個人、家鄉、國家乃至全球發展有益的工作,也為學習對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注入新鮮內容。環境體驗、環境調查和實驗等實踐活動為地理開放式教學以及鄉土地理學習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方法與內容,研究性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式更適合在地理教學中從身邊環境入手,開展廣泛環境教育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促進關注社區環境、國家環境和世界環境培養學生發現和創新的能力。
地理科學與環境科學有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學內容多涉及地理環境的內容,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可理論聯系實際,自然融入環境教育。例如,“中國的水資源”教學,可滲透環境教育思想,培養惜水、節水美德,增強保護水資源的責任感、緊迫感;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教學中,通過課堂教學,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和人類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等。地理課堂滲透環境教育的優勢之一在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相應的環境知識、技能和情感,無需專門的環境教育師資和教學時間。
教師應優化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指導學生學習活動,強化學生環境意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科學的環境觀。例如,高中地理第八章講到全球環境問題之一——溫室效應。首先可提供閱讀材料“溫室效應淺析”,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產生溫室效應?其次,請學生觀看有關“溫室效應影響”的教學錄像片,并討論總結溫室效應的主要影響;最后,觀看“關于溫室效應發展”教學視頻,結合已有背景知識思考并討論:人為因素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有多大,各種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與目前的生產生活方式之間有何聯系。通過以上教學活動,使學生深刻意識到溫室效應對人類生存發展的不良影響,減輕和消除溫室效應是每個人的責任,并以實際行動為減輕溫室效應貢獻力量,即將觀念和意識轉化成實際行動,真正達到環境教育之目的。還可讓學生指出身邊的環境問題,讓學生收集各種信息或材料展開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模式。
環境教育本身是一種感知性的教育活動,強調學生、教師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地理教師應重視“在環境中學習”,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參觀采訪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環境中真正感受到環境以及環境問題與其自身息息相關,從而在感知中得到理性認識的提高;也可組織環境興趣小組,進行氣象觀測、水污染采樣化驗及環境質量檢測等活動;還可結合“地球日”“植樹日”“節水日”、“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等,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題紀念活動,如向群眾宣傳環保知識、舉辦環保文藝晚會、展覽環保繪畫作品以及開展環保知識競賽等,擴大學生環境知識信息量。如有機會還可開展環境專題講座,如國際環境教育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國內外中小學環境教育概況、面向少年兒童的環境教育、環境保護與資源的開發利用、立體生態農業簡介等。通過一系列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環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環境知識,陶冶環境道德情操,提高環境保護技能和環境宣傳能力,養成“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的良好環境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