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英
(河北省永清縣第二小學,河北 永清 065600)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正順應大環境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是這樣寫道的:“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所以很多語文課上,教師就圍繞理解課文內容設計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問題來發散思維,在思維的過程中,往往牽強地把文本內容與人文主義、道德情操聯系在一起,這實際上是把語文課上成心理疏導課或政治課,語文教師已經與政治教師沒有了區別。這其實也是片面地理解新課標,因為新課標在闡釋“課程的基本理念”時就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體就是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就必須解讀新課改的課程標準是什么?
“課程”一詞在我國始見于唐宋期間。唐朝孔穎達為《詩經·雅·小弁》中“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句作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但這里課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遠。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這里的課程”已有了課業及進程的含義。美國著名的學者古德來德將課程分為五個不同的水平:理想課程、文件課程、理解課程、實施課程、經驗課程。可以說,課程定義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理解課程。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可是在傳統教育下,語文教學成為僵死的應試工具。一切教學活動以考試為中心;學校教育以考試為目的,以升學率論學校優劣;教師教學以備考為內容,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評優砝碼;學生學習以考試為標尺,以考試成績定人成敗。“高壓”“封閉”成了學校主要的管理方法;“填鴨式”“滿堂灌”成了教師主要的教學方法;“死記”“硬背”成了學生主要的學習方法。在過去的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重視。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誤解為: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于是時常會出現了一種我們現在不愿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等等這些與新課程背道而馳的做法。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表明,沒有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沒有深入地解讀文本,沒有突出教學目標,沒有建起有效的教學手段,導致學生的學習嚴重缺乏主動性,課堂互動遠遠地達不到效果。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應該是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走向,也是徹底改變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現狀的必由之路。
每一課,老師都要設計切實可行的“導學案”,鼓勵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行自主學習生字,朗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自學時,了解課文寫了什么內容,課文是怎樣圍繞著中心內容去展開的。注重課堂上的學生展示,老師要盡量少講精講,學生會的,不講……另外是,每教一篇課文之前,都要把學習目標告知學生,只有這樣學生要學什么才能心中有數,然后圍繞這目標去進行教學,學生有了目標,就有了學習的方向。
當學生有所進步時,老師要及時給予學生肯定,鼓勵他繼續努力。就是學生回答有錯誤時,老師也不能太直截了當地進行批評,老師的評價要委婉一些,并用期待、希望的語言進行鼓勵,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他就會保持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再次投入學習。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拉近師生的距離,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學生生活的豐富多彩。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進步,雙方達到教與學的和諧。
課上,老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教給讀書的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要把課內的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指導孩子們積極讀課外書,喜歡上閱讀,喜歡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總之,課堂教學改革任重道遠,一段時間逐步推進使我們收獲很多,也使我們不斷的審視和反思,更使我們認識到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需要克服和解決。我想只要深入領悟課改的真諦,不斷進行實踐探索,破解種種難題,克服重重困難,必將讓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