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艷
(吉林省榆樹市青山鄉中心小學,吉林 榆樹 130400)
閱讀是學習新知識、獲取新信息的一個最有效的途徑,而且還能不斷地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閱讀教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識。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更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是真正想要發揮閱讀教學的作用,必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掌握必要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從而切實提升語文的閱讀水平。
創設語文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情境是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創的一種能激起學生學習情緒的學習場景。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是指從學生認知水平、心理、情感需要出發,根據課文內容創設的實物情境、立體情境、模擬情境、語言情境、藝術情境或其它形式的情境,并力求使所創情境形真、情深、意遠、理念寓于其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情真境中學習語言、陶冶情感,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在進行《輪椅上的霍金》的閱讀前,可以先呈現張海迪的圖片以及文字情境,讓學生“認識”身殘志堅、創造奇跡的張海迪,再由張海迪的故事而導讀:古今中外,有很多像張海迪這樣的身殘志不殘、勇于挑戰的人。今天,我們學習《輪椅上的霍金》,霍金是個怎樣的人?然后用多媒體呈現霍金坐在輪椅上的圖片,呈現記者采訪霍金的視頻情境,讓學生從情境中先對霍金有初步的了解,再提出問題情境:霍金到底得了什么病,致使他面部變形、身體癱瘓、四肢嚴重畸形?這樣一個殘疾人,他又有哪些突出的成就?閱讀文章,你會對霍金了解更多。這樣的導入,會再次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使他們產生迫不及待閱讀的欲望。
教學方法上的局限單一,讓語文知識的傳遞不直觀,造成學生理解上的阻礙和偏差。因此,要想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就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手段來開展閱讀教學,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學有效性。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自主學習法、微課教學、翻轉課堂、思維導圖、小組合作教學、讀寫結合等多種方式進行閱讀教學,最大程度地增強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火燒云》這篇課文的時候,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對火燒云的形態變化進行描寫,顯現出了火燒云的壯觀。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情境構建法來教學,為學生創設一個觀看火燒云的情境,引導學生融入到情境中進行感受思考,然后結合自身的感受進行課文的閱讀,如此必然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認知。比如在教學《鳥的天堂》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教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臨近分組,4—6 人作為一個學習小組。然后為每個小組分配閱讀任務,讓每個小組的學生根據學習任務進行分工合作,展開學習。教師則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對每個小組及時進行指點引導,確保學生可以順利完成合作學習。
語文屬于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些資源和機會,鼓勵學生直接使用語文材料開展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語言技能。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開展生活化教學,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閱讀、在閱讀中體驗生活。
例如,在《葡萄溝》一文中,作者通過自己對新疆吐魯番葡萄溝不同月份景色的觀察與描寫,向讀者展示了葡萄溝的美景和美食,使沒有去過葡萄溝的人,不禁對這個地方心生神往。然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景色和特產,尤其是農村地區,隨著季節的交替與氣候的變更,也為我們帶來了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瓜熟蒂落、銀裝素裹等美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仿照文章的思路和結構,從文學的角度對家鄉的美景和特產進行細致的觀察與描述,將閱讀教學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實現閱讀教學的生活化和本土化。
要想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就要精準地把握教材,不要把教材當成傳統的教科書,在教材的條條框框中進行教學,而要學會在教學中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比如,為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在了解了教材內容后,根據寫作手法和描寫對象的不同,把課文分為寫景狀物類、寫人記事類、古詩、說明文、含有哲理的課文等等。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把不同的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用適當的方法去閱讀相應的課文,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同時也能讓學生掌握閱讀學習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教學任務,也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身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地對我們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和完善,把閱讀教學改革落到實處。然而,方法可以不斷變換,但是有一點是始終不能變的,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把學生當作閱讀教學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