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娟 吳艷紅 王會瑟
1.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十二集團軍醫院麻醉科,河北保定 071000;2.河北省保定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河北保定 071000;3.河北省保定市兒童醫院麻醉科,河北保定 071000
全麻是胃癌根治術常用的麻醉方式,可協助手術的順利實施,但有報道指出,全麻下胃癌根治術后存在蘇醒期躁動情況[1]。蘇醒期躁動是麻醉蘇醒期的一種不恰當行為,表現為躁動、興奮和定向障礙,患者存在不適當行為,如肢體無意識動作、掙扎、哭喊、呻吟等,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不利于預后[2-3]。因此,尋找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的影響因素十分必要。有報道指出,過度的應激反應是全麻患者術后躁動發生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血壓升高等[4]。胃癌術后具有極高的復發率及轉移率,術后通常需要接受放化療等,導致患者在術前過度擔心手術效果及后續治療費用,進而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5]。焦慮是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患者可出現強烈、過度和持續的擔憂及恐懼,進而引起恐慌、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等癥狀[6]。由此,猜測麻醉前焦慮狀況可能與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有關。基于此,本研究將重點分析麻醉前焦慮狀態對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分析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十二集團軍醫院行胃癌根治術治療的10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6 例,女44 例;年齡39~72 歲,平均(53.12±3.24)歲;合并高血壓25 例,合并糖尿病18 例。納入標準:①麻醉方法為全麻;②首次接受胃癌根治術治療;③穿刺活檢診斷為浸潤性胃癌;⑥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7]為Ⅰ~Ⅱ級。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障礙或有精神病史;②合并急性感染性疾病;③合并消化道潰瘍或出血病史;④凝血功能障礙;⑤術前行放化療等輔助治療;⑥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⑦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⑧腫瘤發生轉移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
1.2.1 蘇醒期躁動發生評估方法 術后所有患者Ste ward蘇醒評分[8]達到4 分后,采用Riker 鎮靜躁動評分量表[9]評估患者蘇醒期躁動的發生情況,該量表包括危險躁動(7 分)、非常躁動(6 分)、躁動(5 分)、安靜合作(4 分)、鎮靜(3 分)、非常鎮靜(2 分)、不能喚醒(1分),其中5~7 分為患者發生躁動。根據是否發生躁動分為發生組和未發生組。
1.2.2 基線資料統計 設計基線資料調查表,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性別(男、女),年齡,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中專或高中、大專及以上),ASA分級(Ⅰ級、Ⅱ級),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既往手術史(有、無),合并高血壓(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焦慮狀況(有、無)。高血壓的診斷符合《老年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7 版)》[10]的標準;糖尿病的診斷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11]中的標準;焦慮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12]評估患者麻醉前焦慮狀況,包括20 個項目,采用1~4 分4 級評分法,分數越高提示焦慮情況越嚴重,其中≥50 分為存在焦慮。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全部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的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9 例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發生蘇醒期躁動,發生率為9%(9/100)。兩組合并糖尿病、焦慮狀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既往手術史、合并高血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發生蘇醒期躁動的單因素分析
將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1=發生,0=未發生),將“2.1”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逐個納入作單項logistic 回歸分析,后將P 值條件放寬至<0.2,納入符合條件的變量(合并糖尿病、焦慮狀況)同時作為自變量(表2),建立多元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合并糖尿病、焦慮是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的影響因素(OR >1,P <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發生蘇醒期躁動的多因素分析
蘇醒期躁動患者可表現為語無倫次、四肢顫抖、呻吟等癥狀,可導致墜床、管道脫離等不良事件發生,嚴重者可引發器官功能紊亂或衰竭,影響預后[13-16]。但關于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的影響因素研究較少。
周楠等[17]對全麻術后患者蘇醒期躁動情況進行觀察發現,387 例患者中有111 例患者蘇醒期發生躁動,發生率為28.68%。本研究結果顯示,9 例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在蘇醒期發生躁動,發生率為9%;低于上述研究結果,可能與手術方式不同有關,但仍提示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有較高的躁動發生風險。麻醉前焦慮是由于患者有過度擔心的心理體驗及感受,導致其出現持續或發作性的恐懼、緊張、不安,并對手術效果及麻醉安全產生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感,進一步加重機體應激反應,不利于預后[18-19]。有研究指出,術前存在負性情緒的患者可能與全麻術后蘇醒期躁動有關[20]。猜測焦慮狀況可能與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焦慮是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的影響因素。提示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可能麻醉前焦慮有關。分析原因為:麻醉前伴有嚴重焦慮可能導致患者的疼痛閾值降低,對刺激更加敏感,甚至產生過度的應激反應,影響體內激素分泌,引起生理變化,增加躁動發生風險[21-22]。同時麻醉前存在焦慮,可增加胃癌根治術后早期的疼痛刺激,出現炎癥介質級聯爆發,血管內凝血機制異常等負面效應,易引起血栓形成相關疾病、認知功能障礙及系統性精神紊亂,進而引發蘇醒期躁動[23]。對此,建議做好患者術前訪視及準備工作,在訪視過程中需積極與患者溝通,并為患者詳細介紹麻醉方法、手術內容,并介紹相關案例,消除患者術前焦慮狀況,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對手術的積極性,避免因不良情緒引起患者蘇醒期躁動。此外,本研究中還發現,合并糖尿病與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的發生有關。這可能是由于合并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術后會出現胰島素水平應激性升高,增加交感神經活性,繼而增加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加重腦水腫,引發躁動[24-27]。因此,應密切監測合并糖尿病的胃癌患者圍手術期血糖水平,并采用降糖措施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蘇醒期躁動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麻醉前焦慮狀況可能與全麻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有關,應加強術前的訪視及準備工作,消除患者焦慮狀況,對降低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