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澤珍
【摘 要】習作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性運用。一直以來,教作文,寫作文,成為了老師和學生的一大難題。本文以多年教學實踐為例,從作文最關鍵的要素——素材入手,探尋作文的興趣點,引領學生樂于習作。
【關鍵詞】作文素材;開展活動;體驗生活;擬題抽簽;個性創新
一、無中生有 ?創造素材
語文課文的編排是有八個單元,八個園地,八篇習作,差不多兩個星期一次課內作文練習。對于有13年教學經驗的我深知,這個練習量對于孩子們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那就需要我們老師開動腦筋,“無中生有”,創造素材。
比如有一次,我預謀讓他們作文,課前便抱著一沓“測試卷”,美其名曰“知識淵博型小學生”測驗,要求認真閱讀,并在5分鐘內完成作答。話音剛落,孩子們不顧三七二十一,拿起試卷,拼命作答,只有寥寥兩三個孩子,環顧四周,會心一笑。5分鐘過后,卷子收起來了,大部分孩子滿頭大汗,仍沒答完。我當場改卷,并宣布獲得“知識淵博型小學生”學生名單,他居然是平時語文成績最后的孩子,我當場給該孩子頒發證書。這個時候,全場沸騰,很多孩子在那里捶胸頓足,后悔沒有仔細讀題。原來,試卷只要求他們完成最后兩道題目。我接著讓孩子們分享心情:從開始的緊張刺激,到后來的悔恨難受,以及不可思議,一波三折;也讓他們談了自己這節課的收獲:從小心陷阱到用辯證的角度看待人與事,以及細節決定成敗等等,孩子們那是頭頭是道,我乘機發下作文,他們紛紛奮筆疾書,一發不可收拾。
還有一次,剛接的新班,孩子們之間還不大會互相欣賞,喜歡互損對方。那時《水知道答案》這本書正在火熱流行,我給他們講了書里的故事,并在教室里進行試驗,讓孩子每天寫觀察日記。幾個月后,水肉眼看不出什么變化,但是實驗的結論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質疑,學會了思考,懂得贊賞身邊的人,懂得對生活表達感恩。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寫作素材,何樂而不為?無中生有,是我們老師有意而為,卻要不露聲色,讓孩子們心甘情愿入了圈套。
二、開展活動 ?一舉多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挖掘教材的資源,開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會思考,學習合作,學習創作。
我經常找準時機,領著孩子們開展各式各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從《跳蚤市場》到《水果拼盤》,從《為喀什的小朋友捐書》到《與重慶的朋友飛鴿傳書》,從《辯論賽》到《校園百科知識大比拼》,從《遨游漢字王國》到《調查研究報告》等等活動的開展,孩子們非常喜歡,樂此不疲。
在實踐活動中,我的孩子們學會了制作“水果拼盤”,學會了“推銷商品”,學會了寫信。從秋日的午后,陽光灑進教室,暖暖地,一群少年圍在一起,靜靜地讀著遠方筆友的來信,那些欣喜,那種美好,被我捕捉了下來,多少年后,他們一定還記得這個浪漫的午后。我的孩子們學會了辯論,也學會了寫調查研究報告。孩子們的調查研究都是很有意思,有一個小組研究了附近超市菜的價格,建議大家什么時候去超市購買蔬菜最便宜;有一個小組研究了親子關系,研究表明,高年段比低年段的親子關系疏遠,建議大家要常和父母溝通。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不但鍛煉了孩子們的實踐能力,提升了他們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也為孩子們的習作打通了一條大動脈,使素材源源不斷。
三、體驗生活 ?新奇刺激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源于實踐,并且在實踐中進行個人的加工和再創作。《語文課程標準》強調: “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惜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作為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邊的事物,一棵草,一朵花,一只螞蟻,一片落葉,一個陌生人,都值得我們去留意,去書寫。我就曾經莫名其妙地布置孩子們去找陌生人說話,并進行習作。孩子們從認為自己的老師今天有點“奇葩”的疑惑開始,(因為平時都是教育他們要小心陌生人,不要陌生人的糖果,不要給陌生人騙走,今天怎么這么失常。)到仔細觀察可“下手”的“羔羊”,以及如何尋找話題,與陌生人交談……這其中的種種,既新奇刺激,又妙趣橫生。
還有一次,鑒于我們班的很多孩子怕吃苦,我特意布置作文,讓孩子們《學會吃苦瓜》,讓他們勇于嘗試吃“苦”,在苦中有所體驗,并把吃苦瓜的個人獨特感受記錄下來,這就是無比珍貴的素材。
四、靈光乍現 ?善于捕捉
除了特意挖掘的素材,有一些素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要善于捕捉這些靈感,讓它成為素材一個不可多得的補充元素。它往往是一些突發事件,比如班級新聞。我們作為老師,每天面臨的是一群鮮活的生命,他們的創造力是無窮的,每天都會給你制造一些“驚喜”。
那一年,圣誕節。家委會買了一些禮物,來給孩子們慶祝節日。其中,有每人一個蘋果。那天,小宇同學因為生病沒有來,我們把蘋果留在她的桌面上。第二天,當我進教室的時候,發現好端端的一個蘋果,缺了一個口,上面滿是齊整的牙印。我沒有吱聲,孩子們便開始七嘴八舌告狀,那是斌斌同學偷偷咬的。我本想生氣,再狠狠地批評一些孩子的行為。冷靜了一會,我跟孩子們說,咱們班今天的作文題目就是《那個蘋果被斌斌咬了一口》,孩子們紛紛贊賞并熱烈地討論了起來。
第二天,我收上來的作文除了記敘文,還有議論文、有新聞稿、有班級快訊,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有些孩子把自己當成記者,分別采訪了當事人,受害人,圍觀者,我,并采用新聞稿的形式,把事情的發生,對這件事的看法,以及受到的啟示,報道了下來。在采訪的稿子里,我驚喜地看到了孩子們對問題的看法也是很開放,很多元的。他們有的認為,這是斌斌的一個惡作劇,他把自己當成饞嘴的圣誕老人,想給小宇同學一個“驚喜”;有的認為,這個同學的做法不太衛生,咬了一口,如果有細菌交叉感染,這樣不太衛生;還有的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浪費,希望同學們能秉承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
孩子們制造的點滴“驚喜”,不但是育人的素材,還可以是我們作文的素材。我們不要急于去批評孩子,把“驚喜”踢給孩子們,讓他們討論、反思、自我教育,往往更加深刻。
五、擬題抽簽 ?行使主權
沒有活動,沒有意外,我們班的孩子經常追著寫作文。怎么辦呢?我就想了一個辦法,做了一個抽獎箱,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出題目,然后把題目扔進箱子里,以備不便之需。
每一次,請上次作文獲得五顆星的孩子來抽簽。抽三個,全班孩子任選一個進行作文。如果三個你都不想寫,你有更好的選擇,那我就批準你寫自己有靈感的作文。
孩子們出的題目也是五花八門,特別好玩:比如《假如這個世界沒有了重力》《假如沒有了懲罰》《今天我當媽媽》《什么玩意兒》……每一個被抽中的題目,出題目的孩子都極其驕傲,他們在行使主權中體會到滿滿的成就感。下課了,紛紛來邀功,老師,那是我出的題目。那個神氣的樣子,讓人心里暖洋洋。
六、因人而異 ?個性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同樣是習作的靈魂。孩子們的生活各異,他們的素材也就不同。這種個體的經歷,私人的素材,是創新的源泉。往往有一些孩子并不能捕捉得到,作為老師,我們也要有這種洞察力和敏銳力,去幫助孩子挖掘。
最常見的就是一個孩子在學校犯錯誤,我要他事情的來龍去脈表述清楚,他們一邊回憶,一邊梳理,一邊進行語言的組織,這本身就是一種創作,況且,這些素材是他們的“專利”。我清楚的記得有一回,一個孩子,因為數學作業潦草,統計圖圖形沒有好好填圖,被數學老師告到我這個班主任這里來。我輕聲細語道,孩子,你這個圖形,老師也看不懂,麻煩你用文字進行描述。于是這個孩子,為這道題,寫了一篇四五百字的作文《條形統計圖》。文中,她描述“突然,一只灰黃的小蟲不知從哪兒,跑到我的紙上,它在那酷似懸崖峭壁的‘山峰上搖搖欲墜……我仔細地瞧了瞧,它又像是一只股票,有升也有降。”最后,她的啟示里,有這樣的語言,“我現在終于知道,什么東西都可以寫成作文,包括條形統計圖。”
只要抓住了這鮮活的素材,加上孩子個性的語言,靈動的想象力,便是一篇新穎的作文。只要我們給孩子一個啟發,他們便能還你一個大大的驚喜。
久而久之,經常這樣的啟發熏陶,我們的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樂于進行自由作文。《歇后語世界——世界亂套了》《奇怪午托》《是不是老師都喜歡點點》《突如其來的屁》《揭發好同學們》《瘋狂媽媽的微商之路》《尋書啟示》《人在囧途》,每一個題目,就已經夠吸引眼球的,如果你愿意往下讀,更是精彩紛呈。
從教13年來,我們班的孩子最喜歡的作業就是寫作文,他們常常追著我布置作文,而每每倒一杯溫水,翻開孩子們的作文本,一股幸福暖流就涌上心頭,我常常在辦公室突然“撲哧一聲”就笑了,也常不自覺地分享孩子們這些好玩的習作。
古人云: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來源于生活,我們要讓學生保持這一潭活水的清澈。從課堂呈現到生活體驗,從故意而為到靈感乍現,從活動開展到個性創作,從老師的思考到學生的創新,我們全方位、多角度挖掘素材,打通了學生習作的一條大動脈,這源源不斷的“活水”,不停地灌溉著作文這一塊沃土,成長出更加有生命力的美文佳作。
【參考文獻】
[1]王敏.淺談小學作文如何生活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7)
[2]徐瑋瑋.小學創意寫作教學策略分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17)
[3]楊晴.小學作文基于個性化寫作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