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甜甜
【摘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我國的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綜合素養,表現在: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擁有的能力展開合理教學,要求教學要和學生的認知階段實現和諧統一,做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的范圍滿足教學對象廣泛的需求,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教學要符合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在滿足要求的基礎上做到讓教學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文在課程設計、主題活動、日常生活和環境活動四個方面入手,為教師提供以“將課程游戲化,代入生活中”這一教學理念為支撐的教學策略,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關鍵詞】幼兒課程;游戲化;教學策略
寓教于樂,符合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師的責任不在教,在于教學”這一理念。寓教于樂,指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娛樂內容和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凝聚團體的力量,指引著團體的價值導向,并激勵團體積極進取,展現出更和諧的學習的風氣。幼兒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很重,能力發展速度很快,在這個階段利用游戲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注重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很強的引導作用,教師對幼兒的積極關注,也會引導學生朝著健康的人格不斷發展。
一、在課程設計中依照“課程游戲化”框架
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課程設計環節至關重要,完整的課程設計可以幫助教師合理規劃課程進度,保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教學任務。設計教學框架,首先需要根據教學理論,修改教學目標,并以此為教學規范不斷修改教學內容;其次,教師還需要構建完整的教學方案,將游戲化元素完整地融合到教學信息中,實現“課程游戲化”的教學目標。
教學理論的合理應用對學生的學習環節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心流理論強調的是技能與挑戰的關系,當任務的難度與學生自身的技能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時,學生能達到沉浸式學習的狀態,能不知不覺地完成難度很高的任務;情景學習理論強調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意義構建,要求教師在有意義的背景中進行教學,并加強學生之間的交互合作,做到學以致用;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教學需要在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達到相對平衡,這個水平的教學內容最符合幼兒的學習能力。根據這三個理論,教師在教學環節中就需要關注情境、交互、學習任務的難度,用更加科學的方式幫助學生得到更大的成長。
教學課程設計中游戲化元素的框架包含以下七個方面,即“教學情境的設計,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過程中的挑戰、交互和獎勵,以及教學環節的控制和反思”,其中,目標、情境與獎勵這三個環節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挑戰、交互和控制可以增強學生對游戲活動的沉浸,反思可以增強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反饋,各個影響之間又產生相應的作用。以小學美術為例,在繪畫過程中,首先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設定目標,并明確此做法的獎勵,如“在今天這節課堂上,我們的目標是畫完這幅畫,畫完的小朋友可以得到相應的小紅花”;當小朋友覺得繪畫過于簡單時,合理設置一定的挑戰和控制,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激發學生的熱情與興趣,如“我們交完作品之后,要比一比誰畫的更好”。在理論和框架的合理搭建下,教學過程就會在充滿活力的氛圍中,朝著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發展,這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較強的引導作用。
二、在主題活動中落實“課程游戲化”理念
主題活動是分科教學中具有系統性的活動,主題活動依照主題展開,根據主題話題為中心進行延伸。設計完整的主題活動,可以依照課程設計的框架,進行不同形式的活動設計,活動的形式包括:趣味體育,游戲等。主題活動是在日常生活中開展的教學環節,注重學生的個人特色,強調讓學生在娛樂的過程中增加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其他能力,加深學生對“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的理解。該教學策略的重點在于教師觀念的轉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教學修改,將傳統的課程轉化為學生有興趣的課程。
例如,在美術教學中,根據學生平時的興趣愛好和特點,結合教學要求,教師可以安排“最喜歡的人”這一主題活動,繪畫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是身邊的同學、朋友,也可以是學生喜歡的動漫人物等,該活動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在繪畫作品中展現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興趣點,并結合教學過程中所教授的一些教學技巧:繪制線條,正確涂色等,展現出自己的繪畫作品。在繪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合作和競爭的成分,如:鼓勵學生分成小組完成任務。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在自然世界里感受自然,先享受自然,再和自然交流,最后將自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出來。教師還可以制作固定的展示區,根據不同的主題進行區域劃分,將學生的優秀作品陳列在展板上,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在不同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用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方式展現學生的作品,引導學生更主動、更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
三、在日常生活中構建“課程游戲化”資源
在日常生活中構建“課程游戲化”,注重課程的主題,需要教師用更加生活化的主題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生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生活變成“第二課堂”。在生活中構建課堂,首先需要將課堂延伸出去,學習的內容不能僅僅作為考試的內容,還需要和生活聯系起來,這就要求教師注重知識的應用,引導學生嘗試應用所學的內容,同時還要求學生有觀察生活的能力,能夠在生活中不斷學習。
以足球課程的開設為例,教師在課程中會教學一些簡單的技巧,如顛球等,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安排學生進行集中的練習,形成肌肉記憶。教師還需要做出一些引導“同學們可以將自己的顛球技術展示給家人朋友哦”,“同學們可以在下次足球比賽中嘗試大力低平球的遠程射球法”,學生在學習到技巧之后,就會開始有意識地應用,將所學習到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在使用技巧的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會出現問題,這屬于瓶頸期,如果學生能在這個階段得到突破,他們的技術也會得到提升。為了解決這個階段存在的問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如“你是怎么操作的?”、“我是怎么操作的?”、“我們在細節的操作上有什么區別?”學生通過觀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方能做到對技術的融會貫通,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通過玩的形式練習知識,這便是寓教于樂的表現。學生的收獲,不僅僅是技術的提升,更多的是觀察能力:觀察細節、觀察自己的身體力量等;團結協作能力:為團隊贏得更多的球,和團隊成員協作完成一場比賽;正確的價值觀:明確堅持和方法的重要性。在掌握這些之后,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發展綜合素質的同時,也能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
四、在環境創設中踐行“課程游戲化”理念
為學生創設符合“課程游戲化”理念的教學環境,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的空間,引導學生用更積極的態度接受環境的改變,與此同時,用更靈活的方式應用學習到的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以實現知識內化。環境創設和主題活動策略類似,但主題活動強調的是根據主題進行一系列的課程,屬于知識輸入的過程,而環境創設強調的是通過情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強調的是知識的輸出過程。情境創設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角色設定,也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例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城堡探險”活動,基于“認識圖形”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教師設定情境,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同時通過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構建出其他的圖形。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布置,創造出“城堡”,并展示最終的獎品——魔法棒。為了尋找“魔法棒”,同學需要通過解密、尋找等步驟完成任務卡,才能闖關成功。任務卡上的內容可以結合所學內容,可以是“找到你身邊的四邊形”、“說出你分辨四邊形和五邊形的小方法”、“將你面前的圖湊成兩種三角形”等等,完成不同的任務卡之后,學生可以獲得“通行證”,一張通行證可以換取一張“魔法棒”位置的線索,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解謎成功,就能找到“魔法棒”。在闖關成功之后,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難度較高的任務卡進行講解說明,并為下次活動做好鋪墊,留下線索,讓學生對知識和課堂產生期待。創設情境的方式,需要進行長期、周期性的開展,對學生的活動參與度和積極性的提升都有幫助,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同時用更有趣的方式應用知識。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有著明顯的作用。在課堂上、生活中、主題活動中,寓教于樂式的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拉近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用更加輕松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做到寓教于樂的同時規避游戲化教學的普遍問題,并針對不同的學生制作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以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重視程度。針對教學過程,教學還需要做到順勢而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注重學生學習思維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嗣艷.在戶外民間游戲活動中實現幼兒自主性的探索——以中班幼兒“玩滾筒”為例[J].試題與研究,2021(14):165-166.
[2]王懿晴.民間游戲資源在幼兒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39):163-164.
[3]薛婷彧.真游戲鑄就“玩”美童年——沙水游戲讓幼兒成長為更好的自己[J].求知導刊,2021(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