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兆蓮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各學科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需要教師圍繞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綜合思維能力訓練,以不斷優化學生的地理知識理解、分析、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增進對學科知識內涵的深刻理解,并實現對知識的靈活運用,不斷提高其學科核心素養。本文就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探究,以期對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水平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有所增益。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要求在不斷提升。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需要教師準確把握地理核心素養各組成要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通過將這些要素進行深入的剖析,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行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合,從而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當中接受核心素養的浸潤,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地協調觀念。
一、高中地理綜合思維的內涵
高中地理是一門具有廣泛生活應用的綜合性的學科,其研究對象及內容不僅包括地球表面所有環境要素,同時包括研究在地理整合環境中,所涵蓋的不同環境要求的內在關系、相互影響等內容。基于地理學科中大量抽象的、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對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在學科核心素養中,綜合思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內涵主要指對地球所有事物、現象進行系統、整體及全面、動態認知的一種思維方式。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過程中,其綜合思維涵蓋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基于要素綜合角度,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性,以及不同地理要素之間內在影響關系及相互作用;二是基于時空的綜合角度,認知和分析不同地理現象發生,以及發展、演化過程;三是基于區域綜合角度,分析對自然,以及人文要素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分析區域范圍內的人地內在關系。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強化地理基礎知識優化地理要素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能力作為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全面建立地理知識網絡、發展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更好地提升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關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要素主要涵蓋地理基礎知識、基本原理以及內在規律,對于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是提高學生善于運用地理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首先要通過有針對性教學,鞏固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以此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同時,學生只有具備扎實的地理基礎知識,能夠清晰梳理地理諸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聯及相互影響,方能以綜合性思維分析地理問題,從而優化學生的地理要素綜合思維。如,在關于人口遷移相關內容的教學中,要分析造成人口遷移的因素,就離不開如水源、氣候、礦產以及土壤等自然因素,以及如人口變化、經濟發展、社會變革以及宗教信仰等社會因素。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首先分析影響因素,再將影響人口遷移的各因素根據其影響力的情況進行排序,以此推動學生展開綜合性思考。如,我國實施改革開放后,有大量內地人口遷移至南部沿海地區,主要因素是南方的改革開放帶來經濟發展,為社會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同時,經濟的發展也極大改善了當地的交通、人才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通過對這些因素的影響作用按照順序進行分析,就可以有效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次要因素是交通的便利、政策的鼓勵等,通過按影響作用的順序分析各因素,就會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與探究更加深刻和全面。
再如,在進行荒漠化的防治相關內容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有效分析生態環境和區域發展兩者間的內在關系,教師可首先引導學生就構成西北地區地理諸要素進行分析。這些地理要素包括降水量貧乏且易蒸發,地形屬高山環繞的盆地,水汽受青藏高原阻隔難以進入,遠離海洋,氣候干燥,全年大風頻繁并集中于冬春兩季,雨季短,沙漠化進程加快;因人口數量快速增加以及開墾過度,導致荒漠化日趨嚴重。上述諸多因素的長期作用,造成西北地區獨特而惡劣的自然條件。通過采取這種綜合性分析教學,使學生從西北地區獨有的氣候、地形特點及人文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明顯優化了學生的要素綜合思維,使其深刻感悟到在區域發展方面,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
(二)實施動靜結合教學優化時空要素綜合思維
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的評價模式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由以分數為主轉變為以學科素養為主的評價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才是當前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而綜合思維素養是地理核心素養的基礎,是學生學好地理的關鍵。時空綜合思維,是指學生對于地理事物的空間布局、動態時間變化可以進行全面、系統地把握和認知的一種重要的思維能力。就地理知識和地理事物而言,地理事物處于不斷變化與運動中,地理知識則呈現相對靜止狀態,以及絕對運動狀態兩者的有機統一;就空間某一點而言,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現象呈現靜止狀態,就時間而言,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則呈現持續的運動變化狀態。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從動、靜兩種狀態和角度來對地理問題進行綜合分析,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時空要素綜合思維。
如,在進行交通運輸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我國鐵路網布局從空間格局分析,呈現東部密集而西部稀少的特點,為適應經濟建設需要,其中東西、南北兩個走向的鐵路線里程通常較長。但是如果從時間分析,隨著隴海、成昆、京九、青藏鐵路的陸續建成通車,使得我國大部分地區均覆蓋了鐵路網,同時伴隨高鐵、高速公路以及新航線的快速發展,構建了先進的現代交通運輸格局,進一步縮短了地區間的距離,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采用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時空要素綜合思維。再如,在關于城市化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我們都知道,城市化發展是雙刃劍,為了增進學生對城市化內涵形成系統而深刻的把握,教師可以上海為例展開分析。首先要求學生細致觀察上海在1911、1949以及1990年這三個不同時期的上海市用地圖,并實施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各小組以時間為軸,對上海不同階段的發展及所面對的問題。再要求學生根據2018年上海經濟建設及城市發展情況,分別從人口增長、自然環境、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對上海發展情況從空間上進行分析,并對其可持續發展進行思考,最后則展開小組討論,探討造成近年上海市房價上漲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從時間、空間兩方面分析現實、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全面、整體、系統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三)實施地理全局分析優化區域因素綜合思維
加強對于地理知識素養的教育,可以說是進行地理學習教育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對于地理學科而言,地理核心素養又是整體地理學科教育素養中的重要關鍵點。
地方綜合思維,指的是學生對于地理事物、地理現象所發生的動態變化,以及所呈現的靜態特征能夠全面、整體、系統地進行分析并形成認知,同時可以清晰辨析其相同、不同點的思維能力。地理學科與人類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地理知識涵蓋豐富,知識體系龐大而復雜,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探究活動中,首先對復雜的地理空間系統進行分解,使之形成次一級的地理系統,再對其進行要素分析,探究與其相應的地理系統過程以及結果,再融合要素與時空綜合,并根據區域地理內容,闡述地理系統的內涵及其個性特征,以準確把握其內在規律與成因,使學生具備嚴謹的綜合思維,并使區域內各類復雜地理問題得到解決。由于區域地理環境存在整體性以及差異性,需要學生樹立全局理念,從總體上對地理要素與時空進行綜合分析。
如,在新疆綠洲保護相關內容的教學中,在新疆荒漠等地理環境中,綠洲是相對獨立的生物群體,以及綠色的生態環境,從我國古代到現代社會,人類活動都會對沙漠綠洲產生負面和不利的影響,其中包括對綠洲寶貴水資源的消耗,植被系統受到破壞,環境不斷惡化,種種因素造成沙漠綠洲持續萎縮乃至于消失。基于這些因素,在學生展開對綠洲保護工作的探究時,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水文、土壤以及植被等地理要素及自然環境的關系,同時結合時空發展過程展開分析,以此探究水源保護,植被恢復,最終達到保護綠洲的目的,使沙漠綠洲實現生態平衡。再如,在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相關內容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總體把握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城市化形成過程,并了解影響其推進過程的原因,教師可引導學生首先學習關于對外開放及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國際國內政策、背景,并對珠三角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和地理條件進行分析。由此,學生認識到該地區由于臨近東南亞,具有明顯的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以及所建成的貿易進出口市場。通過綜合分析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因素,使學生對于城市化發展所必須具備的要素形成深刻的認知,同時在探究過程中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科綜合思維素養得到明顯提升。
綜上所述,綜合思維能力作為地理核心素養中的重要一環,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充分的重視。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也成為了地理教師的首要任務。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總結及判斷能力,使其運用這些素養來思考和探究、解決地理問題,使其思維能力得到不斷優化,不斷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葉友誼.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0(03).
[2]鄧可平.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綜合思維素養的培養[J].啟迪·下旬刊,2019 (01).
[3]胡開敏.培養地理核心素養,構建有效思維課堂[J].教育現代化,2018(16).
[4]鄭章華.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