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艷
摘? 要:幼兒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有著獨特的角度,很多時候雖然與成人的邏輯不相符,卻具備慧心獨具的靈氣。因此,在幼兒對周圍世界建立起自己認知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需要促進他們學習的興趣與探索的欲望,要契合3~6歲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合理的主題活動計劃,按照科學的方法組織與實施游戲活動,大力推進幼兒參與科學觀察活動,同時注重提高觀察活動的趣味性。
關鍵詞:自然現象;幼兒;科學學習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3-0075-02
Research on Children's Scientific Learning Practice Triggered by Natural Phenomenon
ZHU Linyan? (Zhongxing Kindergarten,Nantong Development Zone,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Young children have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Many times,although they are not in line with the logic of adults,they have a unique aura of wisdom. Therefore,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 building their own cogni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preschool teachers need to promot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sire to explore,conform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ged 3-6,formulate a reasonable theme activity plan,and follow scientific The method of organizing and implementing game activities,vigorously promotes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ctivities,and at the same time pays attention to enhancing the interest of observation activities.
【Keywords】Natural phenomena;Children;Science learning
幼兒是我國的未來,我們一定要注重關于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準備后備力量。啟蒙階段的科學,能夠為幼兒將來走科學研究的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幼兒時期,就讓兒童廣泛接觸科學,強調知識結構、興趣、能力態度比知識更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對幼兒的探索過程表示支持。增強對幼兒嘗試的包容性,保持高度的耐心,同時要靈活地運用身邊的自然資源,為提高幼兒的游戲質量提供動力。為幼兒創建良好的活動氛圍,鼓勵幼兒進行探索。
1.積極引導,調動幼兒的求知欲
有些人生活在某一個環境之中,卻對環境中發生的事情熟視無睹,就像魚兒活在屬于自己的水域,卻不知道水域的情況。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缺乏正確的觀察方法和沒有養成觀察的習慣。而在幼兒階段,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幼兒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會時常提出一些古靈精怪、角度奇特的問題。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就能讓他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增強學習興趣,并且憑借他們活躍的想象力,初步構建關于實際的整體認識。對于幼兒教師,我們在主題活動的開展中,要格外注重保護幼兒對于這個世界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會利用合理、高效的辦法鼓勵他們去探索這個世界、認識這個世界,讓幼兒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快快樂樂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塑造他們科學的世界,為將來進一步提高科學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2.以內促外,增強科學學習興趣
(1)利用游戲,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我們要開拓我們的思維,將科學觀察的過程融入到各個游戲之中。通過趣味性較強的游戲,抓住孩子們發散的注意力。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幼兒直觀地觀察到事物的特征,如水的幻覺、防火氣球等游戲。這些游戲能夠讓幼兒在娛樂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增強他們對于科學研究的興趣。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我們也可以組織幼兒對部分實驗進行觀摩。在觀摩的過程中,讓他們產生對于科學的強烈興趣。在整個過程中,我們要加強自身的組織能力,創造性地利用游戲資源,以游戲質量的提高作為目標,打造特色科學的游戲活動。
(2)結合美學,促進幼兒觀察事物的興趣
我們在開展幼兒美學教育的過程中,采取美術課或者動手設計課的形式。可以身邊的自然現象作為課題,讓幼兒們用畫畫的方式,記錄下自己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這也能促進幼兒們的科學觀察熱情,比如怎么畫風、畫雨、畫閃電,怎么用藝術的形式表達這些事物所具有的特征。老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幼兒們播放相關的視頻。讓他們通過多媒體去觀察身邊沒有辦法觀察到的現象。通過視頻和生活相結合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拓展他們的興趣面,引領他們的思想自由發散。
(3)敘述故事,用趣味促進幼兒的想象
在幼兒的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學會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想問題,不能主觀地從自己的經驗和邏輯出發。有些教師在接受了正規的理科學科培訓之后,思維偏理性化、缺乏想象力,對于幼兒的很多行為都覺得不合乎邏輯,對幼兒的教學過程也平淡無味,缺乏趣味性。趣味性的主導地位,是我們對幼兒教育始終要把握的一個要點。這里有一個我自身的例子,對此進行說明講述方式的趣味性能對幼兒的想象力起到正面作用。在我們的孩童時期,自己印象深刻的是爺爺奶奶在為我解釋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時,總是充滿了農民的樸素想象。他們告訴我,天上住著雷公和電母,每當刮風下雨之際,就會出來干活兒。一個拿著錘子,一個拿著銅鑼,天上的閃電是雷公用錘子打出來的,而雷聲是電母敲銅鑼的聲音。我們當然知道這樣的解釋是不符合科學解釋的,全是過去勞動人民對于無法解釋的現象所作的樸素的想象。但是這種極具故事性的講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極大地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會不自覺地去幻想天上是不是真的住著神仙,他們又是怎么樣生活的。我們在幼兒經過一系列的探索過程后,再對幼兒解釋這些現象是如何形成與發展的。在這個講述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可以結合寓言故事、神話傳說,一同完成科學知識的普及。不要局限在成年人的羅輯思維習慣,同時要以一種更容易被幼兒接受的方式去講述科學知識,比如在我國流傳已久的寓言故事——臥冰求鯉。按照成年人的邏輯,怎么可能人在冰面上臥倒,魚兒就會自動從冰面下跳出來,但正是因為這種有些不合乎邏輯的講述方式,讓人對于這個故事印象深刻,廣泛傳播。
3.掌握方法,實現科學探索實踐
(1)注重戶外探索過程本身
我們在塑造幼兒初步的科學世界觀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的是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向幼兒機械地灌輸科學知識,只會導致他們對于探索世界失去興趣,壓抑了他們思考的活力,扼殺了他們對于這個世界的想象力。培養幼兒科學的世界觀是我們將來的目標,而不是眼下要完成的任務。3~6歲幼兒應該以培養科學學習的習慣為重點,培養幼兒對于這個世界的探索熱情,掌握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正確方法。讓幼兒們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在戶外實踐過程中完成對周圍事物的感知和探索。我們要引導他們尋找答案,而不是在最初就將答案灌輸給他們。
(2)教師適時介入激勵幼兒探索
在戶外學習的科學探索中,教師適時介入和提問是戶外科學學習成功的基礎,我們要通過提問引導幼兒主動進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注意提問的方法。老師可以面向所有幼兒,問一下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培養他們觀察的意識,引導他們進行探索的欲望,比如自然想象是一個極具探索價值的題材。老師可以依據身邊的自然現象,向幼兒提出很多問題,多問問外在事物的表象是什么等問題,可以是樹跟小草的對比,小狗與石頭的不同,又或者是同一事物之間顏色和形狀有什么不同。這些都可以用來設置問題;又或者可以更進一步,雪從天上落下來是怎么變成水的,讓幼兒在觀察的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變化,以鼓勵為主,提高他們的探索熱情。在一定的基礎上,又可以對問題進行發散,讓他們列舉類似的自然現象又有哪些,拓展他們的思維,比如可以讓幼兒例舉自己知道的樹的種類,列舉自己知道的魚的種類。在幼兒解決問題的同時,提出表揚,增強他們的熱情;也可以按照層級,一步步引導幼兒去感受變化的整體過程,就像水,問他們水是怎樣變成天上的雨,又變成地上的霜,或者是生活中哪一些是由水組成的。通過例舉,拓寬幼兒的思維。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要注意的是,盡量避免以對錯為標準,提出具有明顯傾向性的問題。要讓幼兒們自己進行思考,減少對他們思考活動的限制。
(3)結合自然現象,初步建立幼兒科學的世界觀
我們的觀察可以從我們所身處的環境開始,要組織幼兒對于身邊的自然現象進行觀察,去認識和探索風、雨、雷、雪、霜、冰等自然現象的形成。要注重幼兒的實際體驗,讓他們感受自己身處自然想象之中的體現。例如風吹過臉頰是涼爽還是燥熱的;雪是什么顏色,具有什么樣的幾何結構;雷電在傳播過程中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又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料,對幼兒初步的概念進行進一步的擴展,整個過程要以幼兒自己的感受作為重點,鼓勵他們認真去感知這個世界。我們可以從天氣現象再轉到身邊的花花草草,讓幼兒感受不同于我們人類的生命形式,去觀察小草的形狀,感受郁郁蔥蔥的大樹的挺拔;當風從樹間吹過又會是什么樣的景象,去觀察花從種子到綻放的過程,聞著花香,感受花的魅力;又或者去觀察水的流動,風吹過風鈴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
(4)園內設置生物自然角
老師可以在園內的種植地里種植各式各樣的植物,也可以讓孩子將自己喜歡的植物帶到幼兒園里來。當然,要注意幼兒們對這片自然角的保護,讓孩子們去觀察隨著時間變化,植物發生的改變。孩子們對于自己帶來的植物種子的生長充滿了期待。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鼓勵時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植物的進展,可以讓孩子們觀察自己帶來的植物與同學帶來植物的不同,進行比較為什么仙人掌和蘭花不一樣,為什么有些花是綠色的、有些花是紅色的,等等;可以讓幼兒在觀察和比較之中,建立對事物的科學認知。
4.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我們的活動應該不僅僅只限制于幼兒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也要在實踐的過程中,讓幼兒體會自然現象中的變化。通過組織趣味性極強的活動,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認識風的特性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給幼兒們下發紙張,教他們制作紙飛機,并且在老師的組織下去戶外,觀察紙飛機在無風與有風的條件下飛翔的距離;再比如雪從天而降,落到人的身上,被體溫融化的過程,引導幼兒從變化的角度觀察自然現象得到形成的整體過程。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還可以制作簡易的道具,例如水杯樂器,在不同水量的情況下,讓孩子們觀察水杯發出的不同聲音。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老師的演示雖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多時候都不如幼兒親身體驗,自己操作來得更加直觀。
5.結語
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一定要注重引導幼兒保持對這個世界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知識的灌輸永遠不是最終目的,避免填鴨式的灌輸知識。要注重培養幼兒對于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同時要注重科學思維的初步培養,寓教于樂。新時期,還要盡可能地獲得多方支持,在園外尋找適合幼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資源。
參考文獻
[1]臧黎.利用自然資源與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初探[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6(12).
[2]霍力巖,孫冬梅.自然觀察智力及其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培養[J].教育科學,2006(03).
[3]徐杰,李秀勛.基于幼兒光影概念的幼兒園科學活動設計[J].東方寶寶(保育與教育),2014(02)
[4]隆春燕.觀察自然,自然觀察——以幼兒園“果樹資源”為例談小班幼兒自然觀察能力的培養[J].幼兒100(教師版),2020(12)
[5]沈慧琴.在自然角活動中發展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J].福建教育,.2020(20)
[6]王蕾.感受自然——探索幼兒科學教育活動[J].天津教育,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