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 ?要:當前高中歷史題型已經深度嵌入史識、史料、史觀等專業性歷史學研究要素,對于傳統記憶性知識的考察內容逐漸減少,專業性、學術觀的基礎成分更加濃厚,學生解題的實質是切換時空觀察點,模擬一種旁觀者視角,緊跟新課改的發展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高中歷史復習方案。近年來高考歷史出題比較重視綜合運用文、政、史、地等方面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高考歷史復習中引入新的方法,而非主動創新,因此教師積極為學生探究復習中的新學法很有必要。
關鍵詞:新課改;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8-0183-02
【Abstract】At present,high school history questions have been deeply embedded in professional historical research elements such as historical knowledge,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historical views.The investigation content of traditional memory knowledge is gradually reduced,and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views are stronger.The essence of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is to switch time and space observation points,simulate a bystander perspective,and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Formulate a practical high school history review plan.In recent years,the history question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politics,history,geography and other knowledge.New method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history review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rather than active innovation.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actively explore new learning methods for students.
【Key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History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Review method
1. 高中歷史復習簡述
(1)高效應對情境題
當前歷史考察內容與傳統考察內容不同,傳統題目主要考察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是否完備,對課堂知識內容記憶的扎實程度,注重復習的重復率,以鞏固基礎來評價教學效果。當前高中歷史復習傾向于等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應用過程,而非傳統驗證。這種題型往往以史料、人物敘述、背景故事為題,學生要求使用歷史知識進行史學性的評述論斷,嚴格來說,這本來是大學階段應培養的史學素養,對世界觀尚未成熟的高中學生而言,這種復習方法過于專業性、學術性,例如摘取史料的分析題,答案一定在史料的章節內部,然而學生通常不會有精力去關注這些史料,只能以所學知識進行情境代入,快速切入相關章節的歷史背景,以教材知識進行代答。
(2)提升思辨分析能力
思辨是指通過分析事物的細節和局部以獲得對事物整體認識的過程,即如何接近歷史真相,并作出合理解釋。這種能力的養成通常要使用“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論,根據片言只句、隱晦的修辭或不明說的背景資料鍛煉分析能力,尤其是對具體時空條件的判斷是解題關鍵。例如2020年高考歷史試卷三第28題:面對外商輪船航運勢力進一步擴展,李鴻章認為:“各口岸輪船生意已被洋商占盡,華商領官船另樹一幟,洋人勢必挾重資以侵奪”,因此“須華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棧,自籌保險”,這表明了什么?學生首先就面臨情境的判斷問題,這段話是何時說的?因何而說?背后有何隱情?這種題目相比傳統歷史教學,屬于“活題”,教材上不會有同樣的題目,只有產生關聯想象,辨析語言語素,才能高效應對。
(3)提高文科知識綜合能力
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例如文綜合試卷,單一科目的題型越來越少,史、地、政綜合內容試題越來越多,注重出材料題、看圖題,重點考察語素理解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等,尤其是大題,答題要求精簡高效,要求學生史論結合,不要泛談,以往“亂槍打鳥”、羅列字數的解題方針逐漸失效。再如古代歷史的材料題,基本跳出教材,又深度鏈接語文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文言文語素極簡,生僻字與通假字多,通過分析語素語境深度鏈接古代政、經、文的具體情況,即使開卷考試也無法在教材上找到評價性的答案,學生只能綜合運用語文工具進行解讀,才能分析歷史具體概況。
2.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系統復習思路
(1)將人本主義新史學史觀引入復習課
近年來許多歷史試題都援引史學界前沿性學術觀點,也是教育部自上而下推行“新史學觀”的具體方針,“新史學觀”在摘取史料出題方面往往援引權威著作原文,不泛談而濃縮的學術語言往往融政、經、文、藝等方面信息于一體,本質是史學觀點而拓展性強,這對學生、對教師都是很具有改革性的素質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應在以不變應萬變的前提下,加強知識綜合素養,多對相關史料、專家著作進行研究與加工,摸透史學界前言研究領域中的人文主義傾向,尤其是人物、事跡等一些核心點,防備教材中一筆提過的歷史人物在復習題中“突然復活”,對這些人物身份、人物主張、參與重大歷史事件、人物觀點的變革等方向對學生進行剖析,教會學生基于人本主義的“新史學觀”思維方式,使學生面對教材缺失的史料分析時,準備充足,具備良好的反應能力。
(2)增加課外閱讀與適當點撥
學生僅僅掌握了歷史教材上的基本知識后,教師可以先根據考試特點試作1-2道模擬題,給學生分析,同時觀察學情,發現學生分析和判斷失誤的主要分類,然后歸結為思維方式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拓展閱讀指導,當前較多的拓展閱讀史料一般是《世界史綱》、《全球通史》,但上述兩個閱讀史料本來就不屬于高中學生的閱讀范圍,前文提到過,新史學觀高中生理解起來存在困難,教師有進行點撥、引導的義務,“人本主義”史學觀在復習題中的表現,無外乎“人要做事、事影響人、時代縮影”三個方面,例如單選題常常出現的“清末洋務運動”題材題型,某某人物說一句話,話的內容反映了(?)此題目就不出上述三個人本主義層次,例如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中的一段話:“(清末)舊工業之衰落日甚,今試任入一人家,觀其日常所服用者,無論為必要品為奢侈品,其來自他國者恒十有八九。”這段話出題方向很廣泛,例如辨析“舊工業的衰落”、“來自他國的市場占領”等等,無不體現了人本主義史學觀在復習題中的考察范圍。
(3)注重當前事件中隱含的歷史規律與相似性
近年來歷史題目綜合化趨勢漸高,出現了與時俱進的觀念和趨勢,歷史雖然不能重復,但相同規律的事件卻與現實事件中往往有相似的聯系,這也是新史學觀的時代性方向。
(4)正確感受題目中蘊含的歷史
以往的傳統高中歷史復習課中,在遇到陌生史料所反應的歷史現象中,學生陷入選擇盲區時,往往傾向于選擇覆蓋意義最為宏觀的選項,這在過去是一種復習趨勢,但當今的選項考察中更重視學生的語素分析與思辨能力,不能簡單地選擇“意義最為深遠”的題肢,例如2019年浙江名校9月聯考題第2題:《戰國策》平陽君向趙王進言:“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侍皆列之于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王自圖之!”要求學生在四個選項中選擇這段記載反映的歷史情況,其中D選項“秦國統一六國成為其時民心所向”很有迷惑性,但進行材料解讀發現,材料中只側面體現出秦國的強大,并沒有描述秦國有統一六國的趨勢,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屬于過度理解;B選項“水路成為主要運輸方式”也沒有依據,運糧不能代表運輸;C選項“戰國時期牛耕技術逐漸普及全國”為炮灰項;A選項“秦國已經采用牛耕技術”看似廢話,然而是材料中唯一揭示的現實項,可見復習中在進行知識結構羅列、搜索當中,要首先將材料內容進行是一個語文知識處理過程,實則是根據語素、語義進行考察質疑與思辨的史學精神,重在體驗與感受,課堂與教材知識在此種練習為目的的復習中只起輔助作用。
(5)比較研究與分類歸納
近年的高考歷史試題中多將不同時期人物和事件作比較,常常是以分析異同點為考察目的,在復習過程中可作為歷史比較研究的突破口,此種題目要求學生的歷史知識具有全面性,能夠作出全方位結論。例如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等經常容易出比較題的領域,或者采用三段式分析法,出題先不提具體事件,而是以一個陌生人物的語言表達出其事件地位與立場,這些需要學生對具有相似性的歷史知識進行分類整理,表格化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學習方法,當前高中學生也可熟練使用希沃白板或WORD軟件中的表格化工具,例如以重要事件進行分類,可以表格列出各個事件發生的時期、背景、制度、重要人物等。通過比較和分類表將容易混淆的知識區分開來,提升分析比較能力。
(6)尋找答題規律和方法
高中歷史復習時也應注意答題規律和方法。例如高考模擬復習試卷,在規格方面與高考試卷基本一致,小題全部以單項選擇題形式出現,當前已經沒有多項選擇,所以大題實則也可以看作是多項選擇題的變種。例如摘自《蘇聯經濟史》的一道史料分析題:“農奴制改革前,俄國……糧食占出口額的35%以上;進口商品主要為工業品……從1822年起……對外國商品的輸入進行限制,農奴制改革后……由于工業急需金屬、機器和設備,俄國降低了保護關稅稅率,使進口機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萬盧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萬盧布。”內含1-2小題,可按分值進行要點判斷,例如(1)題設問:“概括俄國農奴制改革前后對外貿易的變化”是一個6分題,可將其解析為一道多選題的變種,此題目必然有2-3個多選項,每個2或3分,例如(2)題設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對外貿易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一個9分題,必然應存在3個多選項,每個3分,再就題干引發關聯想象,激發腦海中儲存的知識結構。
(7)正確地使用辯證史學觀
專業的歷史研究法是嚴密的考據、論證、辨疑過程,不摻雜個人情感與主觀臆斷,更不可能是陰謀論,學生掌握了思辨素材后,往往需要進行信息處理、加工,然后解題。例如《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復習課中,林則徐的往往是出材料題的重點,但材料題中往往不會直接圍繞“師夷長技以制夷”、“開眼看世界”這些個教材中的重點部分進行設計。例如節選自著名歷史學家蔣延黻的《琦善與鴉片戰爭》中的復習材料名題“兩個林則徐”是一道自由發揮題,這種復習題目難度大,考察內容深,例如從節選“林則徐實在有兩個……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與時人爭斗”中首先要求總結蔣延黻對林則徐的兩種觀點,一般此種題型,第一個小題所做出的答案是第二個小題的基礎,前一個基礎題會意錯誤會導致整體失分。照搬教材知識往往會超出題目范圍,也不能生拉硬套,蔣延黻的觀點未必代表教材觀點,需要學生自主作思考辨析,第二個小問題往往是升華題,要求學生自主評價,這種題目最為開放,學生容易無的放矢,但一定要把握住實證與反思兩個關鍵要點,這也是歷史研究的根基所在,學生作答要靠收集與辨析史料為基礎,不能自出機杼,將教材中的評價性語言一股腦地搬上答卷,而要做出合理而不超脫材料映射的答案。
3. 結語
本著時空觀點的史料收集、辨析、整理是高中歷史復習的出發點,要求培養學生一種人本主義學術思維,在“題目即史料”的原則下謹慎分析語義、背景的變化情況,腳踏實地地進行信息的收集與分析。
參考文獻
[1]楊梅玲.新課改背景下的高考歷史復習[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
[2]成學江,劉芳,臧義萍.新課程背景下高考歷史復習的方法與策略[J].試題與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