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航
摘 要:我國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起步至今不足20年,隨著全國污染防治攻堅工作的深入和迅速開展,目前已經建成全國最大的物聯網系統,有力地支持了全國生態環境監管和決策。筆者基于河南省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管理工作經驗,對全國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體制和運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生態環境;污染源;執法監管;自動監控
中圖分類號:X830.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1)27-0157-02
Abstract: It is less than 20 years since the start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of pollution sources in China. By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largest web of things system in China has been built, which strongly support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and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of pollution 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min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source of pollution;supervision;automatic monitoring
新華社主辦雜志《半月談》(2020年第9期)刊發文章《比對監測200多家,近七成不合格?企業環保自動監測管不了排污》,直言“企業環保自動監測變為雞肋”,為全國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工作敲響了警鐘。在新形勢下,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工作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更好地參與污染防治攻堅戰,值得深思。
1 存在問題
1.1 體制機制亟待健全
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作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物聯網[1],其現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存在一些問題,管理較為混亂和松散,尚未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局面。在國家層面,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未設置專職機構,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工作由生態環境執法局監督執法三處承擔,生態環境部網站顯示該處的職責為“承擔土壤、地下水、固體廢物、化學品、生態及其他環境領域監督執法工作”,未明確體現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內容。目前,全國各地、各級呈現執法、監測、信息、應急等不同部門承擔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工作的局面[2],存在執法主體不統一、部門銜接不暢、協調工作繁重等問題,難以在工作中形成合力。
1.2 相關法律法規配套嚴重落后
污染源自動監控技術日新月異,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也應與時俱進,但《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2005)、《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現場監督管理辦法》(2012)等污染源自動監控相關規章頒布已久,且上位法已經修訂,部分條款適用性已經弱化,執法監管工作因此受到掣肘。相比法律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上述部門規章法律效力較低,影響了污染源自動監控的管理效能,如《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規章”。數據判定和應用缺乏法律法規和規范程序的支持,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的有效應用難以得到保障,生態環境部門在相關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案件中敗訴風險較大。
1.3 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應用受限
2017年,兩辦發布指導意見,取消生態環境部門的有效性審核,但新的配套辦法和細則尚未出臺。生態環境部門投入大量的精力與資金打造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但由于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的應用難以全面落實,導致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沒有成為期望中的“電子警察”,反而弱化成了地位尷尬的“哨兵”,尚未形成“以用促建、以用促運”的良好局面。以河南省為例,自動監控數據應用于超標處罰在大部分省轄市難以落實,部分自動監控數據超標案件的辦理轉到生態環境法規部門后無法繼續進行,個別地區自動監控超標數據僅發揮參考作用。一方面自動監控數據應用于超標處罰在法律上被制約,另一方面生態環境監管部門面臨著失職瀆職的風險。
1.4 監管能力嚴重不足
從全國來看,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隊伍建設尚未完全到位,專業技術人才方面存在巨大缺口,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的運行監管能力嚴重不足。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作為一種電子數據,容易被篡改、偽造,弄虛作假方式多種多樣,防不勝防,這就要求監管人員有一定的專業技術能力,但地方各級組織的培訓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照本宣科”“紙上談兵”的問題,缺乏實戰性質的指導。基層執法能力有限,執法標準不統一,有漏網之魚,有冤假錯案,影響了污染源自動監控執法公信力。以河南省為例,目前仍有5個省轄市(含港區)尚未成立專職機構,市級機構專職人數僅有104人;僅有12%的縣(市、區)成立了專職機構,專職人數僅302人;隊伍建設與全省4 000多家自動監控企業的管理工作量不匹配。
1.5 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建設運維市場混亂
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品牌和型號五花八門,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在當前市場開放的大環境下,多數中小排污單位缺乏選擇合適設備的能力,甚至缺乏辨別產品優劣的能力,部分不良廠商在市場上以次充好,導致存在大量監管風險。在運維方面,近年來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維單位數量急劇增加,缺少必要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惡性競爭嚴重,部分不法運維單位為爭取合同,甚至向排污單位承諾保證數據“達標”,運維單位越規范反而越賠錢,加之基層錯綜復雜的“人情”關系,導致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維市場調節機制效率低下甚至失靈。
2 工作建議
2.1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機制
建議國家層面出臺指導意見,明確省、市、縣各級污染源自動監控隊伍建設標準,解決地方管理機構混亂、基層監管能力缺失等突出問題。探索干部交流機制,試點干部“上掛下派”,加強業務學習和交流,培養一批專業干部和技術人才。結合環保垂改、機構改革、事業單位改革,解決基層生態環境監管缺人、缺錢、缺技術的難題。對各省環境監控專項工作開展考核,突出考核的導向作用,推動各省市機構建設和人員配置,提高各省市對環境監控工作的重視程度。
2.2 完善法律法規,推動數據應用
推動國家污染源自動監控立法工作,加快部門規章的修訂,明確和提高污染源自動監控的法律地位。提高法律規章的可操作性,加大對污染源自動監控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降低行政處罰門檻,引導對以往僅要求“限期整改”的一般違法行為進行行政處罰,提高責任主體對自動監控的重視程度,促使排污單位消除“自動監控有問題不會怎么樣,我改就行了”的錯誤思想。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應用于超標處罰等生態環境管理活動,拓展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應用范圍,推動污染源自動監控走上“數據越用越準”的良性發展軌道。
2.3 加強培訓交流,強化監管能力
積極引導各級監管人員參加培訓、交流、講座等活動,創建平臺促進各地、各級部門之間相互學習和借鑒成功經驗、成熟技術,研究開展“污染源自動監控執法大練兵”等活動,培養一批自動監控專業技術人才,打造一支講政治、精業務的生態環境監控執法鐵軍。結合環保垂改工作,將監管能力建設進一步向基層傾斜,向實戰傾斜,充實一線環境執法力量,推動污染源自動監控執法“沉下去”“管得住”。
2.4 凈化市場環境,優化資源配置
按照適度干預原則,政府適度參與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建設運維市場管理和調節,建立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維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將不良廠商拒之門外,肅清市場毒瘤。引導國有資本進入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建設運維市場,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在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建設運維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通過強化對自動監控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促使排污單位提高自動監控設施運維工作規范程度(選擇規范程度更高的社會化運維服務單位),倒逼自動監控設施運維市場自我規范、整合,通過市場機制逐步將運維質量低、信譽差的運行服務單位淘汰出市場。
參考文獻:
[1] 王陽陽.新形勢下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若干問題的思考[J].環保科技,2017(2):61-64.
[2] 安磊.新形勢下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的問題與對策[J].環境與發展,2019(7):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