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紫琳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其實就是教者、學生與作者、文本之間的交流過程,教材中的優秀課文是學生建構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語言審美水平、打造深度閱讀能力、形成鑒賞能力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挖掘文本的思想內涵,用心與文本對話,感受文章的精妙之處。
一、在自讀中知曉主要內容
自主閱讀在預習和課堂學習方面都是學生不可或缺的能力,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平臺,多角度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問題,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方向和線索,指引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體驗到閱讀的快樂,收獲語文學習的信心。自主閱讀的時間可根據文本篇幅的長短而定,閱讀內容可以根據教學的重難點進行調控,以生為本,制定符合學生特點的閱讀目標,讓學生的閱讀“有章可循”。
如,在《海底世界》(三下)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討論文本的主要內容。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不是敷衍了事,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a.課文描寫了海底世界哪些方面的景色?b.文中寫海底動物的時候,分了哪幾類來寫?c.作者在課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在將這些問題逐個擊破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表達能力與概括能力的雙提升,無形中幫助學生在語用方面取得新突破。
學生在深入閱讀文本的時候,不僅僅整體了解了文本內容,還提升了閱讀能力、復述能力、表達能力,展現了閱讀的魅力。
二、在細讀中培養鑒賞能力
與略讀相反,所謂細讀,就是咬文嚼字,將文本中的重點語段細細玩味、揣摩。細讀的過程有利于使學生產生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這個過程,是學生與文本深層次交流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時機,鼓勵學生挖掘印象深刻的句段,對文本進行帶著鮮明個人特色的改編、個性化的創造、續寫等,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進行創作,完成與作者的情感交融,這也是創新能力得以培養的主要途徑。
如在《我們奇妙的世界》(三下)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細細閱讀文本之時,筆者引導他們身臨其境,用主角的角度參與文本解讀。“同學們,這篇課文很多句子奇妙又有趣,你讀出來了嗎?讓你覺得最奇妙的是哪些地方呢?”學生很快給出答案:“我最喜歡‘當云彩變得又黑又重時,雨點就會噼噼啪啪地降落到大地上這一句。作者說云彩‘又黑又重,這個‘重字讓我仿佛看到了滿天的烏云低沉沉地壓下來的樣子;‘噼噼啪啪這個擬聲詞讓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看到了雨點砸下來的情景,想到了大顆的雨點砸在身上的痛感,讓雨點活了起來。”“我喜歡‘云彩在藍色的天空飛行,作者并沒有像我們常說的‘云彩在藍天上飄,用‘飛行寫出了當時作者觀察時大風吹云動,云因為風大不斷變化的場景。”只因學會了細細品味,回答才會這樣深刻。
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細讀的過程中,學生在字斟句酌中學會了表達,感受到了漢語言的獨特魅力,對學生自己的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同時,還讓學生與作者的創作設想更近了一步。
三、在深讀中挖掘思想內涵
優秀的文章從來不是簡單的文字拼湊,它是作者思想的外顯與遷移。文本的思想內涵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但是,不少課堂存在挖掘得太深奧的現象,不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反而適得其反。深讀,要將作者的情感與學生的理解相融合,有選擇地帶學生進行閱讀,才會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如《火燒云》(三下)一課,語言精練優美,畫面感強烈,體現了作者熱愛火燒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但是筆者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并不能一下子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只是覺得火燒云壯觀、美麗。于是,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閱讀這篇課文時,除了感受到火燒云的神奇與美麗,你還感受到了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積極展開深度閱讀,分析出作者是因為喜愛而印象深刻,因為印象深刻而記錄下來。繼而引導學生要樂于觀察、善于觀察、熱愛生活。正能量的指引,學生的道德品質走向也將受到好的影響。
主題思想的深度探尋,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對文本的深切理解,與教師一起完成心靈旅行。
四、在廣讀中拓展思想空間
教師不僅僅在課堂上要指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分析文本,還要注意推薦學生閱讀與所學課文相關的文章、書本,拓展主題思想的外延,提升文本閱讀能力,正向引導思維品質,擴充學生的閱讀儲備,提升語文素養。
例如學了《紙的發明》一課,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被激發出來,筆者趁熱打鐵,推薦關于中國古代各種發明以及珍寶的書籍、紀錄片給學生。這些同一系列的篇目、影音記錄,都會讓學生對中國古代文明更加認同,提升思想道德品質,形成文化自信,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大有裨益。《趙州橋》一文,筆者在重點解讀了“美觀”這一小節的基礎上,出示《盧溝橋》中關于石獅子的描寫,引導學生比較表達形式不同的背后隱藏的共同思想情感。
閱讀教學在小學階段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綜上所述,教師要學會充分發掘文本,用文本叩開學生的心門,讓語文學科的思想魅力得以彰顯;教學過程中,以生為本,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準備,培養閱讀能力、思考能力,以文本為依托,培養熱愛生活、尊重生命的品質。用自讀、細讀、深讀、廣讀等方面具體實施,在細細品讀文本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