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穎
【摘要】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會出現情緒問題。低年級小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有時候,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培養低年級小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尤為重要。文章以ABC理論為指導,對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的策略進行了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生;情緒管理;ABC理論
情緒是個體在體驗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較為復雜的心理活動,是個體系列主觀認知的綜合體現,對個體認知事物、判斷事件、塑造人格、與人相處等起著重要的作用[1]。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個體的行為。其中,正面情緒會產生積極影響,負面情緒會產生消極影響。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受自身發展因素的影響,在出現負面情緒時,無法及時地進行情緒管理,從而出現諸多不良行為。立足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心理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培養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筆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為了培養學生管理情緒的能力,對ABC理論進行了分析,并在此理論指導下,提出了培養低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策略。
一、ABC理論概述
ABC理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在1955年提出來的。該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其中,A(activating event)是指激發事件;B(belief)是指在遭遇誘發事件之后,個體所做出的判斷、解釋及評價;C(consequence)是指在體驗誘發事件的過程中,個體借助自身的判斷、解釋及評價,做出相應行為之后所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埃利斯在該理論中指出,A是個體建立情緒和行為結果的間接原因,而B則是直接原因。該理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立足學生的不良情緒,先引導他們分析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產生不良情緒的根源;再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信念,糾正原有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為。
當前,大部分小學生在參與學習和生活活動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些問題很容易引發他們的不良情緒。而小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不強,在出現不良情緒后,他們不會分析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而是通過多種行為將不良情緒發泄出來。在實施心理教學活動時,教師往往會立足學生的不良表現,指出緩解情緒的方法,但沒有探尋學生出現不良情緒的根源,也沒有教給學生管理情緒的方法。盡管教師的做法可以使學生控制和調節不良情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繼續體驗學習和生活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還會遇到其他事情,產生其他不良情緒。要想真正解決此問題,在ABC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應指導學生分析出現不良情緒的根源,針對遇到的事情,重新做出判斷、解釋及評價,從而產生積極情緒。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切身的體驗,潛移默化地掌握情緒管理方法,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二、ABC理論指導下的情緒管理能力培養策略
在實施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筆者嘗試以ABC理論為指導,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驅動學生切身體驗情緒活動,使他們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準確地察覺情緒,有效調控情緒,從而學會管理情緒。
(一)加強對ABC理論的認知
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組織者,也是ABC理論的實踐者[2]。當前,大部分心理健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之所以沒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因為他們缺乏專業的心理理論做支撐。新時期,在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通過不斷的學習,豐富知識儲備,掌握新的教育技能,從而提升教學能力。因此,在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教師要想有效利用ABC理論培養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首先要自主學習ABC理論,掌握ABC理論的應用方法。
為此,筆者在日常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會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利用網絡、培訓等渠道,學習ABC理論。受自身學習能力的影響,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筆者遇到了諸多問題。為了實現自我發展,筆者還積極地與本校其他心理健康教師,甚至利用網絡渠道與心理教育專家進行溝通,在他人的幫助下,建構自身對ABC理論的正確認知。之后,筆者則結合日常對學生的觀察,將他們的不良情緒及表現作為案例記錄下來,借助ABC理論進行分析;同時,圍繞具體案例,在ABC理論指導下,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反復的學習理論和實踐操作過程中,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對應用ABC理論培養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胸有成竹,為實踐活動的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組織情緒管理活動
1.引導學生認識情緒
發展情緒管理能力,是以對情緒的正確認知為基礎的[3]。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受自我因素的影響,他們不知道情緒是什么,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就難以自主管理自己的情緒。基于此,在ABC理論的指導下,筆者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情境,認知不同情緒,打好發展情緒管理能力的基礎。
以“七彩情緒條”活動為例,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筆者將學生劃分為兩個小組。之后,筆者拿出一個紙盒,要求各個小組輪流派出代表,從紙盒中抽出一張情緒條,按照情緒條所描述的場景,將其清晰、直觀地表演出來。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本組的其他成員要猜測這是什么情緒、判斷情緒的性質,并將相應情緒條貼到黑板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區域,做好歸類。ABC理論強調了情境的重要性。通過創設角色情境,學生可以自主地在多種感官的作用下,感知到不同的情緒,初步建構對不同情緒的認知。在表演結束后,參與表演的學生要對本組其他成員做出的選擇進行判斷,并結合具體的情緒紙條,對自己演繹的情緒進行說明;同時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說一說當自己遇到此類情境、產生類似情緒時,會怎樣做。這種活動生動有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切身體驗,初步建構對情緒的認知。同時,在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能夠積累一些管理情緒的方法,為接下來深入地探究情緒、獲取管理情緒方法、發展情緒管理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2.介紹ABC理論
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僅僅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情緒類型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掌握情緒管理理論。如此,學生才能夯實基礎,明確管理情緒的方法,從而切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情緒的自我管理,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因此,在ABC理論指導下,在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時,筆者還為學生詳細地介紹了ABC理論。
具體而言,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動畫形式向學生直觀、動態地展現了ABC理論。同時,為了使學生加深對ABC理論的理解,筆者還聯系日常對學生的觀察,將學生的不良情緒表現以案例的形式展現出來,并和學生一起分析這些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及危害,使學生對不良情緒建構正確的認知。因為所選取的案例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所以大部分學生會感同身受,產生共鳴。據此,筆者鼓勵學生繼續以小組的形式,回憶自己出現過的類似不良情緒,在小組中進行討論,之后,將共同的不良情緒寫在紙條上。在學生自主地展現了案例后,筆者鼓勵小組成員演繹紙條上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分析,在這個情境中A、B、C各指什么,產生如此不良情緒的原因是什么,要如何處理這種不良情緒。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ABC理論,初步地掌握管理情緒的方法,還可以使學生在切身體驗下,對如何管理情緒產生探究興趣,為掌握管理情緒的方法、發展情緒管理能力做好準備。
3.教會學生管理情緒
幫助學生學會管理情緒,是提升他們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通過經歷一次次的小組合作活動,學生可以建構對情緒和ABC理論的認知,接下來,就需要掌握管理情緒的方法。受個性差異的影響,學生在體驗小組合作活動的過程中,對不同的不良情緒及其管理方法會有不同的認知。認知差異的存在,很容易引發學生之間的“沖突”。而學生產生“沖突”的過程,正是管理不良情緒的過程。因此,筆者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會以學生的合作學習情況為基礎,設計集體討論活動(辯論活動),使學生通過切身體驗,將不良情緒展現出來,借此分析原因,做出新的判斷、解釋及評價,從而使學生調整情緒,掌握管理情緒的方法,實現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向學生展現不良情緒案例,要求他們分析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在分析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產生了認知矛盾。一些“固執己見”的學生,情緒變得激動起來,大聲地反駁其他同學;而被反駁的學生,則覺得自己受到了挑釁,于是進行“反擊”。筆者便將此作為管理情緒的切入點。筆者先安撫學生的情緒;接著,要求他們反思自己剛才的行為,分析出現此種行為的原因;之后,讓學生合作討論,緩解此類不良情緒的方法。由此,學生通過自主體驗,感知到不良情緒的危害;同時,也有針對性地對ABC理論進行了應用,找到了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總結并掌握了控制不良情緒的方法。
情緒在個體成長、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小學生正處于掌握情緒管理方法、塑造良好情緒的關鍵時期。在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教師可以立足小學生的情緒特點,在ABC理論指導下,設計多種多樣的小組合作活動,驅動學生切身體驗不同的情緒,建構對情緒的正確認知,進而使學生掌握管理情緒的方法,潛移默化地發展情緒管理能力,為身心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陳勤.讓健康之樹常青: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管見[J].教書育人,2018(22):37.
鄭恩.小學生情緒管理課程的實踐效果[J].大眾心理學,2018(06):29-30.
李竹平.如何引導小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管理[J].教育視界,2018(07):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