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媛 張紅 康健
摘? 要:慢性病人群是我國一個龐大的亞健康人群,僅僅依靠服藥手段對慢性病進行干預,只能達到控制或延緩病情的目的,并不能徹底根治,且藥物療法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基于此,該文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對我國慢性病人群體醫結合干預手段進行探索,以期為促進體醫結合,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提供理論依據。針對研究發現的問題,提出加強體醫結合綜合型人才的培養、促使體育與醫療部門深度融合、健全社區慢性病人群運動管理系統、推進互聯網慢性病運動干預模式等干預路徑。
關鍵詞:體醫融合? ?慢性病? ?干預? ?路徑
中圖分類號:G81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7(c)-0152-03
Abstract: Chronic patients are a huge sub-health population in China. Only relying on medication to intervene chronic diseases can on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trolling or delaying the disease, but can not completely cure it, and drug therapy has certain side effect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eans of medical integration of chronic patients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hina.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stud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ntervention path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comprehensive talents integrating sports and medicine,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al departments, improving the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of community chronic patients, and promoting the sports intervention mode of Internet chronic diseas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Intervene; Route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大眾健康問題不再只是居民個人的事,而是關系到民生的國家大事。指導不同健康狀態下不同形式的個體,有針對性地選擇事宜環境進行個體化的運動,逐漸減少用藥量,是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的最終狀態[1]。慢性病人群是我國一個龐大的健康需求群體,給醫療帶來了巨大的負荷,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規律運動可以對慢性病患者具有非常好的康復作用,包括運動性慢性病、慢性肝炎、肺結核、高脂血癥、糖尿病等疾病。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針對不同慢性病人群、不同的身體狀況進行體醫融合方式探究,推動體醫融合干預是慢性病康復的主要方向。因此,該研究對探究慢性病群體在體醫融合上的困境,并嘗試提出具體發展路徑,以期促進河北省慢性病群體體醫結合。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3名”的目標,不僅要有數量,還要保質量。近年來,河北省對醫療體檢數據、對體育中體質監測、運動能力評估中的數據進行整合,促進體育與醫療單位雙方深入展開合作,通過嘗試建立健康與健身數據共享、打造健身與健康融合平臺來提升體育融合建設。當前,河北省已經建成了30家集體質檢測、運動處方、健身指導等于一體的體醫融合健康促進服務中心,并與省衛計委共同爭取國家衛計委、體育總局的支持,獲批全國首個健身與健康融合中心試點。河北省有望實現體育與衛生工作深度融合,打造百個以上的健身與健康融合中心,為慢性病人群建立體育與醫療相結合的測試點,并提供直接服務。
1? 河北省體醫結合防治慢性病的現實困境
河北省國體醫融合對慢性病的治療從體、醫、就醫者上都有很大提升空間,從個體上來說,近年來,雖然大眾體育發展迅猛,體育鍛煉人群數量顯著增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占全省的42.37%。但總體而言,受我國體育大環境的影響,即我國體育還是偏重于競技體育,以全民健身為表現形式的公共體育及群眾體育代表性最強的全民健身的發展水平依舊較低,尤其是對于慢性病的運動處方的研制及運用水平整體不高[2]。除此以外,由于我國體質的原因,體育與醫療率屬不同的行業部門,龐大的慢性病群體仍然注重醫學治療而輕視體育治療,大量的慢性病群體往往選擇體育作為保健手段,對于體育治療的認可度不高;從醫學上來說,目前在醫學領域里,話語權往往掌握在醫生的手里,不僅體現在預防、治療上,康復也是如此。醫生對于慢性病的藥物治療手段信手拈來,其開具的治療方法往往以藥物治療為主,很少選擇運動治療方法,同時大多數醫生不具備開具運動處方的能力,即便是少量醫生建議使用運動處方,但其監督和跟蹤治療效果的流程執行也比較差。從病人的角度來說,目前廣大慢性病患者對于醫學治療慢性病的依賴程度要高于運動治療手段,尤其是當疾病出現不良勢頭時往往第一選擇就是尋醫問藥,大多數病人會選擇體育運動療法作為保健療法但對其治療效果的認可度不高。綜上所述,從醫、患、體三方面來說,體醫融合發展都有待進一步提升。
2? 體醫融合背景下河北省慢性病干預路徑
2.1 注重醫療體育結合人才的培養
《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加大人才培養及職業培訓力。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健康服務業相關學科專業,其中也提到對于康復治療師、健康管理師、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從業人員的需求。在實踐過程中,應鼓勵體育類院校引進醫學類相關人才,重新確定培養體系,改革教學大綱,增設醫學類課程,為體育類學生提供醫療學習的環境,培養其體醫融合技能,同時提升有關部門對體醫融合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除了增設等級考試,完善職業認證體系外,等級證書設立、職業資格確認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視環節,引導體育類院校學生進行相關方向的擇業與就業[3]。除此以外,對于醫學類院校學生也應進行課程改革,如將普通的解剖學提升為運動解剖學,將普通生理學提升為運動生理學、增設運動處方課程及體育健身原理課程的滲入,鼓勵學生積極進行體育健身活動,增設體育類社會指導實踐,豐富指導經驗。鼓勵兩類院校互相滲入,聯合教學。
2.2 開拓體育生實踐場所
目前,我國體育類院校開設了運動康復專業,學生系統地學習了慢性病干預的運動處方,營養學、運動健身原理等一系列課程,甚至某些學校還開設中醫類康復,系統地學習了一系列中醫康復手段包括按摩、針灸、刮痧等一系列中醫康復手段。但目前為止,相關的體育類康復專業學生無相關操作資格,去醫院等地實習也只有見習資格而無實踐操作資格[4],這種現狀嚴重阻礙了體育類康復專業在本方向的就業。針對這種現狀,應面向社會積極尋求本專業學生的就業對接途徑,提高相關資格證的考取途徑,增設相關實習單位,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能力。除此以外,鼓勵醫院接納該專業學生進院實習,提倡醫生和本專業學生共同制訂治療方案、醫療處方及運動處方相互配合,以提升運動療法的實際地位。
2.3 健全慢性病社區管理體系
醫療體系中,社區醫生醫療資源最好尋取,也與大眾居民關系更為密切,能夠更好地實現慢性病患者的跟蹤治療?;诖?,在社區醫生中,應增設體育社會指導員一職位,體育社會指導員配合社區醫生共同對慢性病人群進行長期的運動及藥物治療干預,除常規的健康檔案之外,建立慢性病患者的運動健康檔案包括體脂比、心肺功能、走、跑、跳等基本的運動能力,記錄各階段體檢、體質及運動狀況等數據,以形成患者個人完整的健康信息數據庫,為其疾病的診治提供依據,動態的健康數據和運動數據更有可能對慢性病患者進行連續性的跟蹤治療。除此以外,建議社會指導員前期進行巡場活動,即在各個小區體育活動場所進行實踐指導,引導慢性病人或者亞健康人群的健康鍛煉方式,同時拉近和慢性病人的距離,增加其對運動干預的認識[5]。
2.4 進行網絡途徑建設
信息的高速發展,各種軟件、平臺信息傳遞的快速及時使我們不得不重視網絡傳媒這一有效途徑。在利用網絡途徑提升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的探索上,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法:第一,通過直播平臺、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等途徑大力宣傳及普及運動對慢性病的治療作用,尋求優秀康復案例鼓勵其開設直播,進行知識宣傳和普及。第二,增設“互聯網+”健康管理體系,建立簡便易操作平臺,通過患者上傳基本的健康信息狀況,包括身高、體重、三高指標、運動指標等,進行運動前風險評估,自動生成個性化的運動處方;除此以外,借鑒Keep等軟件的開發理念,其平臺建設實現進一步優化,爭取實現在運動同時進行運動數據監測,能夠提前進行危險預警,形成動態化數據監測,通過使用者輸入的各種運動愛好,能夠提供多種可選擇的運動方案[6]。第三,提供各種平臺、軟件的連結性,實現患者通過使用日常常用操作軟件即能進行運動效果讀取。
2.5 基于運動處方師培訓對體醫深度融合的實證研究
運動處方是體醫融合的一個重要環節,國家體育總局做好家庭醫生、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相關人員開具運動處方培訓,通過國家運動醫學專家、運動處方學、運動人體科學、慢性病康復科專家的大咖多聚頭,共同研討慢性病康復治療體醫融合處方的制定,采用講座、書籍向高校教師和醫院醫師進行教授,采用理論授課、實操授課和考核認證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教授,對實習醫生進行講解。讓高校教師和社區醫生等成為體醫融合的領路人、帶動者,使他們具備開具個性化的運動處方的技能,成為“運動是良醫”的踐行者和推廣者,在全社會倡導科學健身、運動處方的理念,傳播科學健身的知識,讓人民群眾把運動健身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貫穿于整個生命周期,通過全民健身實現全民健康,讓其逐步成為推動體醫深度融合的中堅力量。
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活動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唯有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通過體育課堂教學、體育競賽、體育社團活動等多元化教育方法的運用,積極加強體育教師的示范與表率作用,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順利實施,才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高校體育競賽中,只有在體育鍛煉的基礎上對思政元素進行滲透,生活活動組織的內涵、高校體育競賽的意義才能發揮到最大,這對于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穩固國家高科技人才的后備力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香芝,王建軍,高民,等.能量回收視角下體醫融合大眾健康促進方案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2):1-11.
[2] 王正珍.運動處方的研究與應用進展[J/OL].體育學研究:1-14[2021-06-04].https://doi.org/10.15877/j.cnki.nsic.20210601.001.
[3] 李彥龍,陳德明,聶應軍,等.場域論視域下我國體醫融合的實然困境與應然進路[J].體育學研究,2021,35(1):36-43.
[4] 張璇,孫衛華.體醫融合的制約因素分析及路徑構建[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7):131-132.
[5] 李國鋒.“健康中國”背景下體醫融合發展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21,38(2):15-18.
[6] 張兆慧,李夢迪,高巖,等.體醫融合背景下線上服務平臺的研究[J].中國市場,2021(2):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