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長林
【摘要】通常情況來說,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將傳授理論知識作為課程教學核心內容,只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掌握課程相關理論知識的情況和進度,并沒有對學生對于課程中講解的知識感悟和理解情況予以重視。這種教學情況導致學生沒有完全發揮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德育教育的教學價值,在新課改教學政策中提倡將立德樹人理念落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則是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實行者和主力軍,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清楚認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所要承擔的職責和作用,使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變得更加高效,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教育,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日后綜合素養全面成長。
【關鍵詞】立德樹人背景;小學道德;法治教學
引言
以德育人的出發點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求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觀、豐富的知識和綜合能力。正確的價值觀,強調學生要善用知識;立德庶人的中心在于教育,重在學生,因材施教,重在教師,加強隊伍建設;立德庶人的重點要求一路育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屬于生活基礎課。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會因為灌輸和填鴨式的口語教學而感到枯燥,形成抵觸情緒。只有轉變教學模式,積極應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才能在德育背景下更好地完成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
1立德樹人理念運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意義
1.1有助于完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體系。
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成為了必然的發展趨勢,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能夠將立德樹人理念落實課堂教學內容的方法,不斷完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體系,從而使得學生通過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道德品質以及遵守規章制度的意識,增加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學生成為能夠承擔責任獨當一面的人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如果依舊采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被動的接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灌輸”的理論知識內容,不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其中具體內涵和意義,更不要說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了。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該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和理念,運用現代多元化教學方法,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際教學中,進而使得學生獲得更加科學全面的教育。
1.2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實的情感收獲
理解“立德樹人”教學理念的基本內涵,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實施道德教育,不僅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情感收益。過去,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等許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低,導致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從長遠來看,大多數學生選擇不重視這門課程。但是,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傳統教育理念逐漸走出課堂,現代教育模式逐漸形成。德育工作應在小學德育與法治教學中進行,應突出學生回歸課堂主導地位等現代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積極性。。
2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問題
2.1教學效果不佳
缺乏教學目標是學生自由學習;教學計劃不足,學生們很忙;缺乏教學,學生們不知道怎么做;教學支持不足,學生學習不順利;缺乏教學評價,學生做得好不好;由于缺乏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付出一半的努力就會得到雙倍的效果。
2.2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傳統死板
一些教師認為,教育手段和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因此,教育手段的改革也是模具開發的需要。一些教師認為小學道德和法治不是所謂的“主課”,因此不必過度學習和處理。這種倒退的想法導致教師不改進教學模式,也是導致課堂氣氛僵化和缺乏靈活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3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際教學
3.1結合實際生活,引出課程知識內容
現如今,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里受到父母和長輩們的溺愛和無微不至的照顧,因此,在犯錯時,并沒有意識到自身的錯誤以及缺乏勇于承擔責任的膽量。現如今傳統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小學階段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同時也是因為這種教學模式沒有結合實際生活經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切身感受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知識內容與自身之間存在的關聯。基于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在課堂上通過實際生活中蘊含的知識內容做鋪墊,引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重點知識,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更加直觀、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師所講解的重難點知識內容,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勇于承擔責任意識和道德觀念,培養學生成為一位有責任心、有擔當的優良少年。
3.2創建家校互動課堂
除了學習之外,家庭是學生壽命最長的地方,父母的道德素質對學生有間接影響,也會影響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發揮父母的作用和價值,認識到課堂教學與家庭教育之間的緊密聯系,重視父母教育。在教學中,父母應該是孩子的老師,實現父母與學生之間的雙重互動教學。父母的幫助可以帶動學生,學生可以激勵父母,可以共同學習,互相促進,從而實現全面提高道德標準的教育目標。
3.3借助網絡技術引導,體現家庭教育價值
隨著現代科技高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在我國各個行業領域中得到普遍的認可和應用,其中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因此,小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一些富含正能量和教育意義的視頻課件和文字故事,在潛移默化中起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個人素養,但是如果學生在網絡中瀏覽到各種不良信息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基于此,管理網絡信息的相關部門應該要加強把控網絡中信息內容的監察力度,整頓網絡中不良信息和網站,為學生提供一個正能量、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讓學生受到正能量的影響。同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想要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有效的落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不能忽視家庭中教育價值和作用,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教師,學生實際的生活環境對于學生個人人格和素養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
結束語
當前,傳統教學模式固有的問題仍然存在于小學德育和法治教學中,不利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不利于國家大力培養人才的目標。為了小學生的健康發展,小學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積極學習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靈活運用于日常教學中,重視教學內容的設計,融入課堂生活,積極指導學生。
參考文獻
[1]朱校梧.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中),2019(12):230.
[2]黃富強.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22):92.
[3]周九龍.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0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