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耀,潘成永(通訊作者)
(宿遷市宿城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江蘇 宿遷 223800)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主要病因是局限性腦組織因為血液供應不足出現壞死后軟化,最終引發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臨床治療以溶栓治療和卒中單元治療為主,輕度卒中患者治療后可恢復生活能力,預后良好,重度卒中患者預后較差,可危及生命[1]。腦梗死患者發病初期的意識清醒,隨著病情進展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會逐漸出現意識障礙、四肢癱、昏迷以及延髓性麻痹等,晚期可并發腦疝,危及生命,最終發生腦死亡[2]。腦梗死沒有早期的特定癥狀,梗塞部位不同、面積大小不同等可表現出不同的腦梗死癥狀[3]。目前臨床上針對腦梗死的治療主要根據病因、發病機制以及臨床類型、發病時間等選擇合適治療方案,實施個體化治療,常使用神經保護類藥物改善神經功能缺損、血管循環,例如依達拉奉[4]。乙酰谷酰胺在臨床上也是用來治療腦梗死的常用藥物,將其與依達拉奉聯合應用可以提高療效。同時可以根據患者腦梗死嚴重程度以及臨床癥狀酌情使用腦保護、抗腦水腫、降顱壓等措施,并做好溶栓治療、預防并發癥[5]。本研究對62例腦梗死患者進行了不同的治療方案,探究聯合應用乙酰谷酰胺與依達拉奉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與對生活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2月—2019年1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62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差異進行分組,對照組3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患者年齡最大76歲,最小45歲,平均年齡(58.63±2.61)歲。觀察組3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6例,患者最大年齡值76歲,最小年齡值16歲,平均年齡(58.23±2.57)歲。納入標準:(1)經過臨床檢查和血管造影檢查后確診為腦梗死;(2)入院時患者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5分;(3)患者或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嚴重腦出血;(2)患者昏迷、無意識;(3)合并其他心腦血管疾病;(4)治療藥物過敏。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并使用依達拉奉治療,入院后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明確病情嚴重程度,給予吸氧、溶栓治療、降顱壓、抗感染、營養支持等,建立靜脈通路。使用依達拉奉注射液(生產廠家:山東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191),將30 mg依達拉奉與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給予患者靜脈滴注,2次/d,連續治療14 d。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增加乙酰谷酰胺注射液(生產廠家:國營張家港市制藥廠;國藥準字:H32025809),每次100~600 mg,用5%或10%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鈉溶液250 mL稀釋后緩慢滴注,1次/d,連續治療14 d。
1.3.1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 療效評定標準為:(1)顯效:患者NIHSS評分降低50%以上,或者低于1分,生活可自理;(2)有效:患者NIHSS評分降低30%~50%,得分1~4分,部分生活需旁人協助;(3)無效:患者NIHSS評分降低不足30%,生活不能自理。
1.3.2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使用NIHSS評分[6],滿分42分,分數越高卒中程度越嚴重。
1.3.3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能力水平 使用ADL評分[7],評定項目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便、小便、上廁所、床椅轉移、行走和上下樓梯10項,計分標準為0、5、10、15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能力越強。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療效96.77%,高于對照組的80.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與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與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與ADL評分比較(± s,分)
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1 13.15±2.052.34 ±0.9841.25 ±2.1575.36 ±6.06對照組 31 13.20±2.155.02 ±1.1542.35 ±2.8758.08 ±5.61 t 0.652 3.250 0.758 18.625 P 0.578 0.039 0.650 <0.001組別 例數NIHSS評分
腦梗死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急癥,多發于中老年人群體,或者患有腦血管疾病者,是導致中老年人突發腦出血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危害極大。腦梗死的主要臨床癥狀有頭痛、頭暈、肢體偏癱、大小便失禁等,癥狀復雜并且缺少特異性,與發病時間、嚴重程度以及梗塞部位有關,需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保護神經與腦組織,避免致殘、死亡[8]。目前,臨床上在治療腦梗死疾病患者的過程中,除了給予基礎的吸氧、降顱壓、營養支持等,比較常用腦保護劑,例如依達拉奉,是一種具有很高親脂性的藥物,對于緩解腦卒中引起的癥狀有很好的作用,同時可以對自由基進行有效清除,減少對血管內皮氧化造成的損傷,以及減少腦細胞損傷,降低腦組織細胞因為脂質過氧化導致腦損傷的概率,保護患者腦組織,改善神經功能受損情況[9]。腦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治療過程中,可以使用依達拉奉去增加腦組織血流量,升高N-乙酰門冬氨酸含量,對腦水腫并發癥以及腦梗死進展起到比較好的阻止作用。單純使用依達拉奉的臨床療效欠佳,因此一般會選擇聯合用藥方式,促使腦梗死患者用藥治療效率的提升。乙酰谷酰胺為谷胺酰胺的乙酰化合物,通過血-腦脊液屏障后分解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其中谷氨酸參與中樞神經系統信息傳遞,而γ-氨基丁酸可以拮抗谷氨酸興奮性,從而對神經細胞代謝進行改善,維持神經應激能力并降低血氨作用,有助于患者腦功能改善[10]。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療效96.77%,高于對照組臨床療效80.65%;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與ADL評分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
綜上所述,腦梗死治療中聯合應用乙酰谷酰胺與依達拉奉的臨床療效確切,有助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與生活能力改善,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