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沛倫
新時期下,媒體融合打破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界限,成為新時代媒體傳播的主流。如何能更快速高效地適應融媒體環境,這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在新舊媒體深入融合的時期,面對新媒體市場的激烈競爭,電視新聞創作模式需要進行改革創新。為了做出受眾喜愛的新聞節目,電視新聞記者不僅要從工作方式上謀求突破,更要從思維習慣上重新審視新媒體環境提出的要求。
隨著多媒體的融合與發展,受眾的信息獲取習慣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在新媒體充斥眼球的大背景下,受眾不只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是更多地主動去探尋個性化節目,更青睞提供雙向交流的媒體。新聞事件的傳播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化,信息傳播的效率也隨之提高。受眾可以通過微博和微信等自媒體觀看新聞,也可以轉發新聞。針對一個新聞事件,多平臺同時發聲、傳播、討論、發酵成為常態。由于傳統的電視新聞傳播渠道單一,制作周期長,很難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互動性差的新聞節目很難捕獲受眾的心。因此,面對受眾雙向交流的需求,電視新聞傳播方式和采編流程需要轉型。
觀眾收視習慣的改變對傳統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媒體誕生前,傳統媒體承擔著引導輿論的職責,受眾僅僅是單一的信息接收者。而在新媒體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所以對新聞記者的要求也就不僅僅是發現新聞、編寫新聞。電視新聞記者不再是單一的撰稿人角色,還要擔當攝影師、剪輯師、主播等多重身份,滿足節目多平臺迅速傳播的需求。復合型需求給傳統的電視新聞記者帶來全新的能力挑戰。
在電視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要通過運用采訪技巧來實現采訪目的。新聞采訪技巧是訪問技巧的一種,有助于記者更好地完成新聞采訪工作。電視新聞采訪技巧一般包括采訪前期準備、提問方法、記錄工作等方面。
采訪前,了解背景資料、做足準備工作是整個采編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第一,記者要明確采訪內容,選擇適宜的采訪地點。第二,準備、調節好采訪設備,為采訪提供方便。第三,要在前期做好“預習”,以便提高采訪效率。在新媒體環境下,記者的“預習”工作要做得更加全面,采訪前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記者需要通過新媒體獲取第一手信息,選題需要考慮現場直播的條件,提前設計好直播流程,對可制作成短視頻的環節進行提前設計以提高傳播效率。
時效性和新鮮性是新聞的前提。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效率大大提升,也對電視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聞傳播的“時效性”要求,已經從“及時性”轉化為“實時性”。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工具會讓新聞短時間內在受眾群體中廣泛傳播,這要求電視記者加快采訪速度,盡最大可能增強新聞的時效性。采訪前、采訪中和采訪后的每個環節都要注重實時性。同時,盡量以現場直播的方式,第一時間發布第一現場,與觀眾積極互動,補齊電視短板。同時,通過時效性稍弱的電視新聞節目進行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以深刻觀點彌補報道時效性的不足。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從業者要進行大量的審核和剪輯,新聞節目制作效率相對低下,實時性較差。新媒體環境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記者不僅要在采訪過程中懂得隨機應變,還要根據被采訪人的狀態和言行調整自己的提問,運用多媒體工具來及時引導輿論,當好媒體的第一把關人。在新媒體環境下,記者不僅要熟練地掌握諸如攝像機、編輯軟件等采編工具操作技巧,還需要掌握更多互聯網工具和便攜設備的使用方法。每一位記者都是一個IP,需要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與受眾進行隨時隨地的溝通,不僅僅是進行正面輿論導向的引導,更是第一時間汲取觀眾意見建議,這些信息可有效提升新聞的貼近性。被采訪人員的話語和行為能夠通過網絡和手機進行實時直播,更加貼近受眾的需求。
移動互聯網時代,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都可以成為新聞線索的來源。這對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和信息獲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而對新聞價值的衡量,電視記者具備專業的評判標準,要在眾多的信息中篩選出真正有價值又具備“爆款”潛質的新聞,則更考驗記者的線索挖掘能力。通過關注時事政治、鉆研業務、了解新生事物、尋找細節等,電視新聞記者不但能夠有效發現和探索新聞,還能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新聞。
電視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是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需要提升。在新媒體環境下,本文提出適用于全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采訪技巧路徑:依托新媒體創新采編流程、從及時性轉向實時性、多媒體資源的組合利用和保持新聞敏感性、實時挖掘新聞線索。通過創新采訪技巧路徑制作出適合多媒體分發的新聞作品,讓電視新聞更具新媒體屬性,符合受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