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起立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绷暯娇倳浽谂c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強調:“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p>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說:“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進入21世紀,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盡管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但熱點地區沖突不斷,全球貧富差距加劇、經濟增速放緩……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際秩序和國際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國與國之間競爭的重心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轉向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在紛繁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思考如何用創造性轉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相融合,如何用創新性思維將傳統與現實、歷史與時尚有機結合,激發大眾尤其是年輕人探索、研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有助于增強全民文化自信和政治定力,為早日戰勝疫情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痹谌祟悮v史上產生過很多燦爛輝煌的文化、文明,其中,中華文明一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強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和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不但滋養了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也形成了中華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讓中華民族即使歷經磨難也愈戰愈勇,并且能夠不斷自我完善、與時俱進,成為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民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p>
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德不孤,必有鄰”“自強不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與人為善”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傳承和升華。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既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深處得到了全體人民的高度認同,也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目標理想和價值追求。
當今世界正處在全球化時代,也面臨環境污染、恐怖主義等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不同國家與文明之間的分歧,中國倡導“求同存異”“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和平發展理念,倡導“天人合一”的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
《道德經》提出,“以身觀身、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正是這種胸懷天下的政治視野讓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里既包含“天下為公”的崇高目標,也包含“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國與國相處之道,既有“禮之用,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準則,也有“計利當計天下利”“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更有“山積而高,澤積而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使命擔當。
其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向全世界展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現著著眼長遠的中國方略、內外兼修的中國擔當、大氣從容的中國魅力,為解決錯綜復雜的世界難題提供充滿東方智慧的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歷史、文學或美食、美景都可以作為我們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但前提是選題一定要定位準確清晰,有的放矢。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目火爆海內外,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選題高度契合了受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溫暖照亮每個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吨袊娫~大會》以詩詞為媒,用詠物的、抒懷的、豪放的、婉約的、田園的、邊塞的等各種各類優美的詩詞帶動觀眾重溫中華歷史文化之美,感受隱藏在中華民族文化血脈里最牢靠的基因密碼?!霸娫~接龍”“飛花令”等互動環節的設置讓屏幕內外的觀眾大呼過癮,十位非遺傳承人的視頻短片不但豐富了節目形式,更是一次優秀傳統文化的集體展示。
《中國詩詞大會》既讓觀眾深入了解詩詞的出處典故、文化內涵、家國情懷,也激發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成為讓觀眾找到文化認同、培養文化自信的典范。
《國家寶藏》節目通過對81件寶藏文物多角度、全方位的呈現,讓觀眾讀到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內涵。三維動態展示、微型劇場,多種表現手段不但讓國寶“活”了起來,也讓光輝璀璨的“中國文化地圖”再度徐徐鋪陳開來。
隨著不斷探索和耕耘,《國家寶藏》已從一檔文博探索節目陸續裂變出《國寶音樂會》等諸多衍生內容,不斷拓展著“國寶”的內核與外延。
《舌尖上的中國》以美食為窗口,上演了一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從味蕾中的故鄉到漸漸消失的習俗,從飲食文化到哲學智慧,從自然環境到人情冷暖,不但反映了人與食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也還原了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
那一道道美食及美食背后的故事,是中國人恪守的“以和為貴”的處世哲學和謙讓包容、自強不息的精神傳承,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從美食生發出的一次次回首與展望中,觀眾不但感受到對家鄉故土的懷念,也生發出對國家軟實力增強的自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報道的立意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落筆,要善用小切口反映大文化,小中見大,平中見奇。從一個生活片段、一個人物視角入手展開對世界、對人生的思考遠比刻板枯燥的說教效果好得多。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熱播的紀錄片,從鮮有人問津的“匠人”文化入手,以故宮文物為媒介,生動刻畫了當代的“工匠精神”。
紀錄片以在故宮中修文物的“我”為主線,將鏡頭對準一群文物修復師,將人而非文物作為敘事的主體。由人物敘述代替旁白,由直接講述歷史轉變為講述文物修繕故事與工匠傳承人的生活,讓本應嚴肅凝重的故宮題材有了新穎精巧的立意,“高”而不“冷”。
沒有了正襟危坐的專家,沒有了灰頭土臉的文物,也不用非得端端正正地坐著才能觀看,這種轉變使觀眾有了強烈的親近感和代入感,從而讓對現代“工匠精神”的塑造變得自然可親、別具匠心,再一次驗證了“從人出發,回歸人本身”才是打動觀眾最本質的方法。
《蘇州日報》為宣傳蘇州歷史文化策劃的《蘇州運河十景》特刊,沒有直接去講蘇州的歷史文化,而是從10個運河地標地入手,利用手繪插畫的形式將運河兩岸綿延的風土人情、歷史遺存和故事傳說串珠成鏈,通過長卷展示、全媒體呈現等方式展現出來,讓讀者感到賞心悅目的同時對蘇州的地方傳統歷史文化有了全面、全新的認識。
傳統不意味著刻板,歷史不一定沉重。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裝和宣傳的手段完全可以更豐富、更多樣化。
短視頻+互聯網,成為古城西安近年來加強自身宣傳的新亮點。依靠短視頻,西安成為一夜爆紅的“抖音之城”、短視頻“網紅打卡地”。
2017年6月,一名抖音用戶發布了一條西安鼓樓的短視頻,并標注了“西安”標簽,讓人沒想到的是很快獲得了4000個點贊和200多條評論,相關話題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本地人參與討論,拍攝西安的歷史文物、風景名勝、美食民俗等的短視頻數量激增。
2018年,一首《西安人的歌》被播放了20多億次,成為繼《成都》之后又一首火遍全網的城市專屬民謠。西安在抖音上的走紅引起了西安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并決定抓住這個風口大力宣傳西安。包括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在內的幾十家政府機構相繼在抖音上開設官方賬號,同時發起一系列城市主題挑戰,將粗放的城市推廣變為精細化的事件營銷,有意識地提高兵馬俑、大雁塔、鐘鼓樓、肉夾饃等西安特有元素在抖音平臺中的曝光度。
為了持續加強宣傳效果,相關部門有計劃地邀請頭部流量UP主組團來西安進行旅游體驗,通過精心策劃的特色旅行路線展現當地的歷史、人文與時尚。美味的毛筆酥、洗腦的《西安人的歌》、恢宏的《西安年·最中國》里的古墻殿宇構成了年輕人眼中的西安文旅IP。
據統計,2018年清明節小長假,西安接待游客數量同比增長38.76%,到“五一”小長假,游客數量同比增長達69%,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139%。借助互聯網,古城西安將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了現代化轉化和時尚化開發,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轉型發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2015年,紀錄片《河西走廊》在央視與網絡平臺同期播出,并立即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豆瓣評分高達9.6。厚重的歷史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是這部紀錄片得以成功的內在原因,而呈現手法、表達方式的創新也同樣功不可沒。
電影化的敘事手法、高度還原的情景細節、恢宏大氣的配樂都是《河西走廊》成功的外因和法寶?!逗游髯呃取贩艞壛送惣o錄片慣用的敘事模式,沒有學者專家訪談,完全用旁白解說與音畫牽引,每集一個故事,用影視化手法再現歷史場景。
紀錄片里所有的禮儀、服裝、道具都高度還原真實到位,演員的表演質樸而充滿張力。更為難得的是劇組的國際化視野,邀請曾獲得艾美獎的英國攝影師布萊恩任攝影指導,世界知名音樂家雅尼配樂,使紀錄片呈現出了世界性和多元性,給觀眾帶來了絕佳的視聽體驗。很多觀眾因出于對雅尼音樂的喜愛才關注到這部紀錄片并因雅尼的配樂而更喜歡它。
很多網友留言,“雅尼制作的主題曲蒼涼、恢宏,給這部紀錄片注入了靈魂,音樂配合畫面讓人震撼無比”,“中華民族歷史的起起伏伏似乎都濃縮在了每一個音節,被演繹得蕩氣回腸”。
如何講好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故事,如何以文化為媒介詮釋絲綢之路的現實意義,帶動國民進行一場精神回溯和文化召喚意味深長,正是這部紀錄片的價值和訴求所在。
近幾年,李子柒成為現象級人物,她的短視頻走紅國內外網絡。連《人民日報》都發文《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稱,文化創新手段多,輸出不妨多開花,肯定了李子柒在傳播中國文化上的積極作用。
她的海外社交賬號坐擁數千萬粉絲,影響力巨大,成為跨文化傳播典范。她的視頻以中國風的田園生活為切入點,文能造紙、刺繡,武能耕地插秧,出廳堂可做木工,入廚房能燒好菜,硬是在田園鄉村中過出詩意的生活。她看似平凡生活的背后所展現出的中華文化之美,讓很多外國網友驚嘆不已。很多人因她的視頻而開始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甚至開始學習中文。很多外國網友紛紛留言:“中國人都非常勤勞……這段視頻證明了這一點?!薄半m然我昨天才訂閱你的頻道,但是我已經完全愛上了中國和中國人!”“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紹被我們忘記的那些中國文化、藝術和智慧?!崩钭悠獾囊曨l傳遞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G20峰會期間,李子柒一些視頻的片段被收錄到阿根廷和中國聯合拍攝的《魅力中國》中,在阿根廷電視臺播出。
要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報道,就要立足文化本身,積極探索、挖掘及提煉文化創意成果,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大膽創新,跨界融合,開發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產品,讓世界更生動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把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的成果傳播出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要想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激發創新思維,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必須在選題、立意、表現形式等方面多下功夫,讓傳播理念跟上時代發展。要想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和互動體驗就要靈活運用包括紙媒、影音、互聯網等在內的各類新老載體,借助各類場館和文化機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滋養人民,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