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霞,錢朝陽,吉學成,劉秀梅
(1.鹽城市射陽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224300;2.鹽城市射陽縣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江蘇鹽城224300;3.鹽城市射陽縣洋馬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鹽城224300)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盛產的射陽大米因其特有品質暢銷江浙滬,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成為全國首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1]。目前,射陽大米已成為射陽縣優勢特色產業之一,常年種植優質水稻8萬hm2左右,總產75萬t以上,占全市優質水稻面積的18%左右。射陽大米產業正在向中高端稻米產業邁進。為推進射陽大米中高端產業發展,擴大射陽大米品牌影響力,射陽縣對大米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在射陽大米全產業鏈技術創新應用與品牌推廣過程中初步形成了“一個引領、兩個導向、三個抓手、四個激勵和五個到位”的推廣模式。
作為全國首家以縣級地域名稱注冊的大米集體商標,射陽大米產業發展以射陽大米全產業鏈技術創新應用與品牌推廣為引領,完成了從產品概念到商品品牌發展的跨越,將分散的個體經營聚合成為整體發展模式,射陽大米商標是全國唯一的所有會員企業全都使用的集體商標。射陽境內15個鎮(區)和多個國有農場均在保護范圍內,品牌輻射面超過12萬hm2,會員單位多達77家企業,品牌價值達到245.32億元。品牌建設為射陽大米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變化,其不僅改善了農業結構,射陽大米一二三產業得到進一步融合發展,而且提升了產品價格,射陽大米比常規稻米高0.40~0.80元/kg,平均增收400元/667 m2左右,全縣稻農年增收4億元以上。
近年來,射陽縣先后印發了《關于推進質量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射陽縣推進優質稻米產業化實施意見》《射陽大米產業健康發展實施意見》《射陽大米產業發展規劃》等文件,明確目標,落實措施,確保了射陽大米產業化發展順利推進。
2.1.1 強化宣傳發動。國內多家媒體持續關注射陽大米品牌戰略發展,《人民日報》《農民日報》《新華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報刊和“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多次推介,射陽大米品牌影響力度進一步提高,省內外各地先后多次組團前來考察交流。射陽大米實現了從種子到產品,從種植到加工,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2020年,射陽大米品牌價值達到245.32億元。縣長、縣委副書記、分管副縣長親自進行市場推介;上海國際特色產品貿易博覽會上,縣長參與論壇;爭霸賽上,縣委副書記親自推介,并且利用多種渠道向機關、高校、國企宣傳。9月,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蘇分會場活動在射陽開幕;10月,射陽大米獲第十八屆國際糧交會金獎;12月,射陽大米獲“2020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稱號。12月19日,首屆射陽大米產業發展論壇在射陽縣成功舉辦。
2.1.2 強化品牌創建。射陽縣為射陽大米加工企業申報“三品”提供“上門”服務,組織“三品”申報企業管理人員及內檢員參加各級相關培訓,協助檢測機構抽取土壤、灌溉水以及大米樣品進行檢測,指導申報企業編寫完善申報材料[2]。另外,射陽縣還加大了對“兩品一標一基地”的扶持力度,對新獲證基地,參照江蘇省出臺的標準,制定與當地實際相配套的獎補方案,提高企業申報“兩品一標一基地”積極性,推動“兩品一標一基地”持續、健康發展。
2.1.3 強化質量追溯。在農業農村部“四掛鉤”意見出來后,立即統一會員思想,推動射陽大米質量安全追溯工作。采取電子追溯、標簽說明、合格證等多種形式與加工企業簽訂使用合同、入網協議,和南京一物一碼公司共同開發追溯軟件、共建追溯平臺,全縣大部分稻米生產企業登錄農業農村部質量追溯平臺,進入射陽大米追溯網。
2.1.4 強化市場監管。射陽縣大米協會為了維護射陽大米品牌形象,規范市場銷售等行為,先后制定了“商標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協會章程”等多個行業規范。另外,政府還采用堵源頭、凈窗口、市場檢查、司法維權等方式,多措并舉凈化市場,進行地理標志保護。
射陽大米遠銷江浙滬,上海人給予射陽大米“米中之王”的美譽。射陽大米之所以能夠拉得出、打得響,得益于其獨特的氣候環境、豐富的水土資源、先進的種植—加工—收儲模式[3]以及堅持不懈的品牌戰略發展規劃。
2.2.1 堅持標準生產。射陽縣先后制定優質大米團體標準、地方標準等6項,通過微信群發、培訓指導、科技下鄉等方式發放到農技員和種植戶手中;建立生產技術指導小組,實行網格管理;配備技術指導人員,農戶按技術規程操作。
2.2.2 堅持龍頭帶動。射陽縣注重龍頭企業的培植,全縣企業現有國家級1家、省級2家、市級5家,形成了擁有70多家企業、年生產能力200萬t的產業。現在,射陽大米產業正在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和特色鮮明的靚麗名片[4]。
2.2.3 堅持展示展銷。在堅持參加各類推介、展示展銷活動的基礎上,射陽縣始終把開拓市場、主攻流通作為射陽大米產業提升之重。縣長、縣委副書記、分管副縣長都親自上市場做推介,在上海第6屆國際特色產品貿易博覽會上,縣長吳岡玉參與了論壇,縣委副書記張鵬程在爭霸賽上推介射陽大米,還利用各種渠道向機關、高校、國企進行宣傳。射陽大米先后獲得數十個全國“放心米”品牌。另外,射陽大米還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建立了10個直銷連鎖店。
基地每年集中展示水稻新品種10個以上,新技術5項左右,篩選南粳9108等品種為射陽大米主推品種。在新技術示范方面,進一步完善缽苗機插早發栽培技術、秸稈全量還田配套栽培技術等,并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基地在射陽大米稻米產業化發展中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成為良種和先進技術推廣、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的服務中心。
三年來,射陽縣共建成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32個,總面積2.6萬hm2,輻射帶動12萬hm2。示范片采用上氈下缽集中育供秧基地,按照規模和面積,提供秧盤、無紡布等育秧材料。示范片帶動建設稻麥收種的專業化一條龍服務組織、育供秧專業合作社等62個,帶動新增地理標志農產品1個,示范區專業化服務覆蓋率較非項目區增加25%。通過綠色高效示范方建設、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和耕地地力提升示范區有機結合,射陽縣創新集成了射陽大米綠色防控“三改三保”核心技術,達到產量不減,農藥用量減少,充分發揮了示范區綜合輻射帶動功能,促進了全縣綠色高效水稻產業的發展。
射陽縣突出基地建設,推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目前全縣加工企業種植基地已達3萬hm2。以綠色優質稻米基地為平臺,水稻上氈下缽毯式缽苗機插高產栽培、水稻綠色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實用技術得到了進一步推廣,全縣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占比91%以上,為射陽大米品質提升、質量保證、優質原料供給提供了保證。
2017年,射陽縣對全縣范圍內南粳9108種植面積達到6.6 hm2以上的規模種植戶進行購種補貼,以降低良種購買成本,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提高射陽大米總體質量。2018—2020年,縣里出臺《射陽縣稻谷生產環節補貼實施方案》文件,補貼總面積19.3萬hm2左右。
射陽縣對達到規模的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秧池給予秧盤、基質、無紡布等育秧物資補貼,同時給予秧池補助;對糧食高質高效創建示范區實行稻田開溝機、高效肥料、抗逆性生化制劑等生產物資補貼;對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薄弱環節,給予機械作業補助,同時設立示范鎮、示范片補助。
縣委、縣政府連續多年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推進稻田綜合種養,推動糧食高質量發展。全縣利用沿海灘涂環境的優勢,開發稻蝦、稻漁、稻鰍、稻鴨等綜合種養模式,有機產品、綠色食品基本覆蓋整個稻作區域。截至目前,全縣綠色、有機稻田復合種養面積已達到0.23萬hm2。
近年來,射陽縣休耕面積超過2 066 hm2。輪作休耕試驗表明,試驗2地塊較輪作前pH值、鹽分含量等明顯降低,有機質、全氮、有機磷、速效鉀含量等逐年增加。
協同縣電視臺開設《現代農業》欄目,每周1檔,時長5 min左右,同時充分利用“射陽農業信息網”、微信群等現代傳媒及時發布關鍵生產技術、重大災情預警等,為射陽大米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舉辦水稻集中育秧、糧食高產創建及稻麥新品種、新技術觀摩等活動,開展射陽大米優良品種及其相關配套技術培訓,發放技術規程和生產標準等培訓資料,提高技術到位率和入戶率。
據統計,射陽縣3.33 hm2以上水稻規模種植面積已經達到3.98萬hm2,占該縣水稻種植面積的50.1%,其中與稻米加工企業簽訂訂單的生產面積達2.57萬hm2。江蘇省大米集團有限公司種植的4 000 hm2優質稻米全部實行訂單生產,且收購價較市場價高0.2元/kg以上,顯著提升了種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射陽縣整合糧食綠色高產創建、農業三新工程、水稻病蟲害綠色示范區等多個項目資金,用于水稻集中育供秧物資、病蟲害防治藥劑等補貼,“五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技術指導、信息服務、宣傳培訓等。聚集資源優勢,強化創新引領,為射陽大米產業發展和品牌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政府相關部門制定農業農村工作考核細則,考核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建設、農業園區建設、化肥減量施用、秸稈綜合利用、農藥零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工作,并組織專業考核小組,奔赴全縣各鎮區實地考核,通過查臺賬、看現場、座談等多種形式逐項過篩,保證射陽大米全產業鏈生產有標準、管理有制度、過程有記錄、產品有追溯、宣傳有標識的“五有”標準。